P-2V,那几年的主要入侵机型
从50年代开始,台湾对大陆的航空侦察,主要有高空和低空两种形式。
高空由RB-57D、U-2侦察机负责,因为这些飞机的飞行高度超过了米格-17/歼-5的升限,只有防空导弹能拦截。
然而,防空导弹的数量是有限的,一共只有4个营。
低空则由RB-17G、P-2V这些机型负责,而且都是夜间入侵。
因为当时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歼击机基本都是昼间型号,只有少量的米格-17PF(75架)是全天候型。分散在漫长的国境线,就很杯水车薪了。
晚上出动,相对比较安全。
高空够不着,夜间看不见,当时的大陆天空很不安宁。图为黑蝙蝠中队的RB-17G侦察机,基于B-17轰炸机改装。为了尽可能的拦截这些夜间入侵的低空飞贼,当时解放军空军和海航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改装图-2轰炸机米格-17PF低空搜索时作战半径不足200公里,很难跟P2-V这种长航时的侦察机周旋。再加上夜间搜敌又很不容易,经常导致米格-17PF还没找到敌机就不得不返航。1958年6月,空军从第25师抽调3架图-2轰炸机,进行夜间拦截改装。图-2是轰炸机,续航时间有8小时。而且其最大速度547公里/小时,巡航速度300公里/小时也能很接近P-2V,理论上适合执行这种拦截任务。对图-2的改装有三项:一是把米格-17PF上的雷达搬到图-2的机头;二是优化机组乘员配置,前舱后座改为第二飞行员位置,并把雷达显示器和火炮操纵电门都安装到这里,还加装了副操纵杆。发现目标以后就由后座飞行员操纵,进行跟踪、瞄准、射击。因为是夜间截击,所以尾舱射击员取消,改为领航员。三是在机翼装上两门23毫米口径的火炮,每门炮备弹200发,提供足够的火力。经过试飞,图-2的改装被认为是成功的。执行夜间拦截的任务,交给了空25师的74团飞行2大队。不过,在接下来半年里的几次拦截都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地面引导不顺利,空地指挥不通畅,经常错过拦截窗口。
图-2的改装照片从没见过,就找个常规型号的图片让大家了解一下该机长什么样1960年9月,2大队进入河南郑州机场。11月19日,2大队起飞两架图-2,分别到周口空域(李学增机组)和许昌空域(尚德赞机组),执行拦截任务。李学增机组抵达周口空域后,遭到了P-2V的电子干扰,丢失目标。等到重新发现目标时,P-2V已经到了许昌上空,进入了尚德赞机组的拦截范围。于是地面指挥下令,李学增机组飞到新乡空域。如果尚德赞机组也拦截失败,则由李学增机组继续接力拦截。尚德赞机组在P2-V的电子干扰下,仍旧牢牢的锁定了目标,稳定跟踪。然而,就在接近目标,即将进入机炮的射程时,P-2V的雷达发现了前方是一座高山。于是它立即朝着山飞去,并在即将撞山时把飞机拉起而图-2的雷达却没能识别出前方的山峰,也就没有做躲避,直接撞装在了山峰下80米处。4名机组乘员壮烈牺牲。
蓝色的线是P-2V的轨迹,橙色线是李学增机组的轨迹,黄色线是尚德赞机组轨迹。这是当晚大致的示拦截路线,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一下战斗过程。随后,地面指挥所又起飞了一架图-2,参加到拦截中。这架图-2也遭到了电子干扰,在看不到敌机的情况下,选择了开炮盲射。然而,开炮之后飞机就失去了联系。最后在叶县西南25公里海拔300余米的小山上发现了飞机残骸,4名机组人员已经牺牲。事后调查判断,开炮后的光线和震动影响了前座飞行员的视线和操作。再加上飞机开炮时带有下滑角度,以至于发生了坠机的悲剧。一夜损失2架飞机,牺牲8名优秀的机组人员,2大队怒火中烧,誓要报仇。但是,在这之后图-2再也没有执行过拦截任务,因为已经被证明不合适了。
已退役的图-2,这也是中国空军唯一参加过实战的轰炸机型改装图-4在改装图-2的同时,空军也把另一型活塞式轰炸机图-4拿来做类似的改装,以夜间拦截P-2V。对图-4轰炸机的改装主要有三项:一是把原来的搜索地面目标的雷达,换个位置,用于对空搜索二是把炸弹舱改为指挥所,设1名指挥员、2名领航员、2名标图员,用于接收地面情报信息和对飞机上的各炮手进行指挥。三是给炮手增加一具红外瞄具,可以在3公里外发现目标。不过,图-4的拦截效果也不好。尤其是1960年12月19日夜,1架P-2V躲过了3架图-4的接力拦截。所幸没有出现事故。
图-4炸弹舱改的指挥所改装伊尔-28空军好歹还有一些全天候型米格-17PF,海军航空兵手里的歼击机可都是昼间型。所以,海航也在想办法。1960年初,海航提出一个照明攻击战术。具体来说,就是让伊尔-28轰炸机携带大量的照明弹,与歼击机一同出击。接近目标后,伊尔-28飞到敌机上方,并投放照明弹,以照亮敌机。跟着后下方的歼击机,则抓住这短暂的瞬间,找到敌机并开炮。1960年9月,海航轰炸航空兵第3师抽调2架伊尔-28做了改装,并与海航4师的2架乌米格-15比斯双座教练机开始训练。1961年1月,夜间照明攻击大队组建,归海航4师指挥。1961年5月9日,照明攻击大队第一次投入战斗。不过这次战斗没有击落敌机,因为投掷的照明弹有点少,只有半径3公里的照亮范围。再加上乌米格-15比斯攻击的时候动作过大,没能及时抓住目标,让其脱离了光区。
伊尔-28,国产型号就是轰-5看到海军的这个战术有点效果,空军也有样学样,开始练习同样的战术。1961年6月,北京军区从轰炸航空兵第10师抽调了若干架伊尔-28,从歼击航空兵第7师、第14师抽调歼-5(米格-17的国内生产型号)和米格-15比斯,组建了一支夜间照明攻击大队,称为第8大队。1963年5月17日,第8大队在徐州进行了一次夜间拦截。这次也成功照亮了P-2V,但是没有击中目标。1964年3月17日,广州军区也组织了一次拦截。由2架米格-15负责投照明弹,1架乌米格-15负责攻击,但是没有照亮敌机。随着失败的次数增加,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我军指战员不断总结敌机的飞行规律,改进己方的拦截战术,尤其是地面引导员、投弹机和歼击机的配合。1964年6月11日,1架P-2V再次入侵。晚上23点13分,海航4师命令1架伊尔-28(石振山机组)和1架米格-15比斯(飞行员陈根发)起飞拦截。这架P-2V依旧很狡猾,面对我军的的拦截,不断进行机动,导致伊尔-28两次进入都失败,找不到投照明弹的时机。23点36分,伊尔-28在地面的引导下,第三次进入投弹航线,并成功投下12枚90公斤的照明弹。仅仅2秒钟后,驾驶米格-15比斯的陈根发立即报告:发现敌机。此时P-2V在米格-15比斯的左前下方,观察角约50度,距离1.2公里左右。发现自己被照亮的P-2V有点惊慌,开始大幅度机动,试图脱离光区。已经为了这一天等了3年,演练了无数遍的陈根发(1961年5月9日的那次拦截失败的战斗,陈根发就参加了),岂能放过它。陈根发操纵米格-15比斯,稳稳的跟上,在700米、400米、200米的距离三次开炮,其中后面两次都命中了目标。P-2V带着巨大的火光坠落地面,机上14名成员全部毙命。终于为那两架图-2轰炸机上的8名烈士报仇了。击落P-2V的战斗过程
在P-2V残骸里,还有4枚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和和2部侦察原子弹试验情况的空气采样器。这次战斗之后,P-2V就停止了对大陆的入侵。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当时还有过其他的改装思路。比如还曾打算给米格-17两侧机翼上装上2部照射灯(类似于配合高射炮对空作战的探照灯),用作照明。待接近敌机后方,稳定跟踪后,突然开灯,照中目标即开炮射击。但是在试验中,发现照射灯很容易被天气影响,比如雾气、云层,都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这个办法没有推广开来。
当初歼-6甲但凡争气一点,也不至于绞尽脑汁想这么多不算办法的办法现在回过头来看,那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天空四面漏风的年代。但是,在技术条件有限,缺少先进兵器的情况下,我们各种土法上马,把能试的办法都试了一遍。放弃?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