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中,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其休憩场地的设计与功能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随着居民需求的多元化,对小区休憩场地进行改建,已不仅仅是满足提升环境美观度的需求,更是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增强社区凝聚力,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

一、与时俱进达需求,幸福小站定新标
孝和居民区祥德睦邻点“零距离家园”小站,位于淡水路89弄祥茂新村,小站区域原先是一块非机动车公共停放点。2019年,孝和居民区开展了“兴绿祥和,茂引绿潮”绿植项目,旨在创造一片适合居民休憩赏绿的场地,由此该处便在居民们的共同参与下进行了改造,放置了石凳石椅,增设了花箱。

改造前
今年以来,陆续有居民反映,场所的桌椅太低不实用,花箱太大占地方等意见,希望能够进行升级改造。为此,在今年上半年,孝和居民区召开了小站建设听证会,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居民代表和街道联络干部等人员,为小站建设群策群力,旨在优化居民公共休憩空间的同时,丰富该区域的功能性,改造成集居民休憩、活动、议事及宣传的多功能零距离家园小站。



二、齐心协力谋改造,幸福小站焕新颜
在充分了解居民意向后,主理人和机关干部联系设计师多次进社区进行实地查看,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具体设计进行了反复修改,确保符合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让小站建设能够切实提高生活便利,增强社区活力。
在设计中,从关切出发,结合居民代表关切,为了增强居民安全意识,决定采用“安全主题”为白墙彩绘题材,用一种柔和活泼的方式开展安全宣传工作;从关怀出发,考虑小区老年居民聚会活动的需要,在小站旁的主干道上采用运动风格的彩绘题材,增加趣味性,丰富居民的生活;从宜居出发,将原先略显杂乱的绿化替换成防蚊易打理的绿植和盆栽;从舒适出发,定制老年友好型座椅和灯光带,增加乘坐的舒适性。
改造后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采用了“成品安装”方案,大件设备在工厂制作完成,社区现场直接进行安装即可。


三、自治共治显活力,党建联建促平安
明晰“出卷”思路。在小站改造项目中,居民区始终依托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多次组织召开居民听证会,对项目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专题讨论研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提高“答卷”质量。针对居住在小站周边的居民担忧,通过召开协调会,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改建工作中,提出意见想法,规避负面影响,从而达到 “扩大参与度,提高认同感”的目的。
维护“阅卷”环境。引导居民自发成立小站维护运营队伍——温馨小屋团队,充分发挥居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动员社区居民、社区商户等多元主体参与小站的管理与维护。在小站,居民可以一起读书看报,烹饪烘焙,跳操健身,同时也要主动维护小站的环境卫生、设施设备以及绿植盆栽。为此还共同商议制定了小站区域的维护细则,并加入到“祥茂新邨住户守则”中。
打响“评卷”品牌。居民区积极对接联络辖区共建单位和驻区律所,定期组织学校学生、消防队员、社区民警和律所律师开展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和普法宣传,将小站打造成一个居民区安全主题宣传主阵地和示范点,防灾赋能,共筑平安。








四、便利益民新成效,延展魅力新生活
零距离家园不是口号,更是居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祥德睦邻点“零距离家园”小站的建成,一方面为街道公共服务推送,如信息咨询、政策宣传、“幸福大篷车”为民服务等提供了便利的场所,各项为民服务活动的定期开展也让居民得实利、显实效;另一方面,依托温馨小屋团队,吸引社区居民在小站开展各类才艺展示和文化交流,近期已经举行了二十四节气·中秋手工制作,孝和居民区·喜迎国庆等活动,在小舞台展现大天地,进一步增强社区活力,拉近居民距离,提高凝聚力。


下一步,淮海中路街道将始终坚持让居民满意、让心灵靠近、让工作出镜的原则,通过不断深化服务内容、促进治理创新、增强居民参与、发掘周边资源等方式,为“零距离家园”小站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努力把它建成淮海居民群众身边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