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车企都在卷智能驾驶,这家企业却死磕电池安全?

autocarweekly 2025-04-29 15:59:03

文|江小花

当你能看到正确的方向时,你需要做的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奔跑;当你看不到正确的方向时,就用最正确的方式奔跑。有时候在迷茫之中,坚持跑,坚持相信,方向就出来了。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的微信名叫阿甘,这是他很喜欢的电影《阿甘正传》的主角,他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家汽车企业的经营逻辑——永远相信战略制胜,正确是底线,奔跑是路径。

在这一轮令人兴奋的中国汽车产业的跃进式发展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产业在消费不振和产业革新的混合双打中前行,面对这样罕见的发展环境,一些企业是缺少这样的战略经营思维和底线思维的。尤其是后者。

很多车企总是习以为常地认为,既然交通事故所认定的责任者依然是驾驶员,那么自己的责任已经被择干净。尤其是当我们讨论智能辅助驾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会有声音说,技术既然无法在如此高频、密集、开放的交通环境中确保无虞,那行车安全的责任就依然只在“人”身上——这个问题总是难以回答的。

但这仍然必须被回答。

其实我们一直说的车企的底线是什么?当然是依法合规的设计和制造汽车,合理的在安全优先的基础上宣传营销汽车。但这是规定层面的,如果只是规定,而没有一份精神契约的话,那产业就白白发展了150年了。

我想,汽车企业的精神底线就是:即便一起车祸的责任完全在驾驶者,车企也是最不应该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一个。

任何车企,在任何时代,任何市场环境下,这都应该成为其进入市场的思想钢印。比如当下,我们当然清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家车企需要面对怎样的竞争,对企业的战略、战术、宣传、设计、产品定义等等的要求有多高,但这一切离开了产业底线来谈,毫无意义。产业创新和产业底线,不能是选择题。

很幸运,吉利是既清楚需要坚持什么,也清楚需要发展什么的一家企业。

车企的战略也好,创新也好,事实上都是在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创新标准化内容,坚持和提升安全与品质的能力。不好意思,这种没流量的话,就是这个产业的内在规律。不会因为如今的koc们天天念叨让人听劝的那些动听的东西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一些专家所谓的汽车要快速消费化的神叨叨而改变。

汽车产业发展150年,大小经历过很多次技术革新,其中能给用户带来很高情绪价值的创新多了去了。但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贡献更大的肯定不是雪佛兰把收音机装进座舱,而是沃尔沃把安全带做成了三点式;肯定不是福特做出了会跳舞的悬挂,而是大众把发动机标准化程度做到了99%以上;法拉利的刹车技术,也一定比他的马力数据更伟大。

所以,在2025战略的收官之年的上海车展上,淦家阅的演讲主题并不是上一个五年战略的成功,而是汽车的安全与品质。对于产业来说,尤其是当下,这是更重要的。

其实一家汽车企业,安全与品质之于他而言,到底是否融入基因,成为基础,有一些特别容易判断的内容。

当然,这肯定不包括如今的各种野生测试与花式作秀。我反而觉得,致力于做这些动作的企业,安全水平和安全理念是有点可疑的。至少把它作为反指的准确率一定是高一些的。

那看什么呢?

第一、看企业是不是在致力于推动安全标准的进步。

比如,现在的智能化新能源车,带来的最大的安全隐患,不是智能辅助驾驶,而是电池热失控导致的起火燃烧。很多企业在表述电池安全的时候,或许会告诉你电芯不会自燃,但那是讨巧的说法,现在电池燃烧的主因是整个电池包的热失控。

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隐患,是可以通过对使用者的教育和对企业宣传等行为进行法律约束来大幅度降低的。我们在4月欣喜的看到有关部位开始联合整治智能辅助驾驶的相关企业和媒体传播行为。这既是对用户的保护,也是对这项新技术健康扎实发展的保护。

而电池热失控,是材料和技术层面的,更应该尽快形成标准,因为这是用户即便正常驾驶也无法避免的风险。

吉利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因为“过于迟缓”而饱受诟病,但是,在今年国家宣布了严苛的电池爆炸、燃烧、散发有毒烟雾的标准出台期限时,大家发现吉利已经把自己的电池标准,做到了符合明年落地的国家标准的水平,甚至更高。淦家阅在车展演讲中如是说:外界所言的最严苛动力电池要求,就是吉利企业内部最基本的标准。

并且,在这份新国标的落地中,吉利扮演了关键推动者的角色,是既给出了态度,也给出解决方案的推动者。

第二、看企业是否有完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对于车企而言,在一个个单独的小环节上,做一些安全技术的亮点是不难的,但是对于一整套能源系统,做出完整的方案,这是很关键的。

我们可以看到,电池的主要供应商就那几家,现在一款产品出了问题,很多声音会直接关注到他的电池供应商。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整车企业要对产品最终的安全负责。比如之前丰田的安全气囊因为供应商作假产生安全隐患,公众需要追责的是丰田,至于丰田要如何修理供应商,那是他们的事情。

最近的一起影响力很大的电车燃烧事故中,电池供应商比亚迪也会告诉公众,我们只是电芯的供应商,言下之意,对电池包的安全,是整车企业应该负的责任。无论你是通过供应商管理,还是总成能力的锻炼来实现,这都是整车企业的责任。

吉利在车展上宣布了在控股集团层面上,将整合旗下电池业务,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创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这事实上就可以理解为,吉利汽车给出了明确的电池安全与品质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这套方案是吉利逐步成型,到现在才拿出来的。包含了短刀这样的高安全性电池设计,电池防护和电池管理等等。这些与车辆设计强结合的部分,电池供应商是不会也无法担责的。

如今很多企业对外宣传的电池安全,事实上说的是电芯安全,确实,现在大量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本身安全度已经很高了;但这种说法混淆了电池包的安全,而绝大多数热失控并非电芯燃烧导致,而是外部结构导致的。所以,说电芯安全,其实都是在夸电池供应商,而大量燃烧的问题是出在整车企业应该做好的部分。

这就是我们强调的,车企必须有完整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的原因。

第三、安全技术成果是否开放。就好像汽车产业的安全三好生沃尔沃,在整个品牌历史中,几乎所有价值最大的安全发明,都是面向全产业开放的。为什么呢?很简单,所谓安全的理念,根本上是在交通中,尽可能保护所有人的安全。所以一家真正以安全为基操的企业,是无法选择在安全技术上敝帚自珍的。封闭,意味着企业的理念是竞争优势大于交通安全,而开放则反之。

吉利的安全理念是脱胎于沃尔沃的,所以吉利在安全技术上常态化开放。这次车展上,吉利就宣布了向全行业开放电池底部的安全专利集,同时建立全球最大的单体安全试验室——吉利全球痊愈安全试验中心,年底前落成后即向全行业开放。

在此之前,吉利几乎对所有具有行业意义的安全设计和安全技术都做了开放。

开放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有值得让全产业借鉴使用的技术,这是能力;第二就是有让所有汽车驾驶者拥有更高安全保障的心意,这是态度。

当然,还有最后一点,就是看一家企业为了安全和品质底线,能不妥协什么。

最简单的就是不妥协时间,这就是我们看到很多我们眼中的优秀企业,从来面对新的市场技术风向,从来都显得“慢条斯理”的原因。

当然,更直接的是不妥协现实利益。比如,要不要在没有把握的时候追求百公里加速宇宙最快的卖点?事实上,即便是成熟车企,在创新技术的应用上,出问题的概率也是不小的,这几乎无可避免。

所以,企业能做到的并不是杜绝所有问题,特别是创新技术的问题;而是在创新技术的时候,严格遵循企业标准,这当然也包括产业已经明确形成的安全与品质的共识。一家企业,无论新老,对这件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入行前教育。

具体到实际问题上,比如智能辅助驾驶的问题,沃尔沃在他们xc90的发布会上有过明确表述,产业的对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出发点,只能是人负责决策,车负责执行。

淦家阅在车展则更完整的对吉利的态度做出了表述。

首先,安全是辅助驾驶的前提,安全始终是吉利造车的第一优先级,无论从制造还是传播上都是。

其次,由此衍生出来的产业对于智能辅助驾驶的态度是:既不应片面追求尽快落地辅助驾驶的高能力边界,而应该给出多种选择,让用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自主选择;也不应为了自身竞争利益,而压缩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多元化、多路径发展。这些做法,从根本上都不符合用户的安全利益。

商业的发展,很难用绝对的正确与否来概括,而汽车产业如果说有一点绝对的正确,那就是对安全和品质的坚持。这不应该成为任何创新的代价。如开头所说,如果产业趋势让企业迷茫,那么继续做好安全和品质,就是车企正确的奔跑方式。这不是唱高调,是产业在历史上数以十万计的恶性车祸形成的产业素养和能力,是汽车产业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

在本届上海车展前后,我既忧心于,怎么我们跑了二十多年汽车,安全品质的这些素常只是顺带一说的产业底线,会被这么多企业拿出来大书特书,这些都是产业用了一百五十年形成的基本共识啊,就好像一瓶药吃了不会有太大的副作用,除了沃尔沃、吉利这些以此为本的企业,这些本不用大肆宣传。

但同时也不得不欣喜于此。总算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在2025年的4月,又开始重视产业底线的健康度了。

如果一个明显关乎人生和大额财产安全的产业发展了一百五十多年后,要因为产业转型而迎接一些缺少安全素养的新赢家,那这样的产业转型是不会取得全球性成功的。就像前不久我跟沃尔沃亚太区总裁袁小林聊这个话题的时候他说的,如果创新的代价是一些已经建立的用户确定需要的东西被毁坏的话,那这种创新是让人担心的。

对于吉利2025战略的成功,离开吉利对安全和品质的坚守来谈,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任何车企战略战术的成功,长期或短期的,无视产业底线,也毫无意义。

这次车展,淦家阅没有把公开演讲做成了吉利安全小课堂。戏份比吉利2025的战略成功,和展台上名为银河战舰的硬核越野概念车都要重。

这就是一家融合了沃尔沃安全理念的中国车企,在向公众和产业呼吁,造车不能是写爽文,流量也不能替代安全带。安全与品质,应该永远在汽车产业的社交媒体上被热搜置顶。

作为一个造车人,你不仅不能忽视这些底线,即便产品做到了合规的安全,也不应该以营销来削弱中国几亿驾驶员对行车安全的警惕!

而应该不断提醒公众: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0 阅读:2
autocarweekly

autocarweekly

一个有个性、有视角的汽车人文观点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