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基于什么构建的?——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

金东文化 2024-08-06 14:07:08

十一、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基于什么构建的?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之附会推演(初定稿)

金栋按:刘力红《思考中医》说:“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理论的构建,完全是在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结合下产生的。”

实际上,实非如此!

观中医经典《素问》《灵枢》《难经》等则会发现,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之附会推演。深受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思想体系之影响。

1、何谓“天人相应”

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说:

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汉典》)

《汉典》的解释乃医家所言《内经》之天人相应。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之说也有此义,但更重视“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

天是什么?

对于“天”,在先秦诸学派中,乃至在儒家内部的各分派中,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归结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有意志的主宰之天(宗教神灵之天),道德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

墨子主张天是有意志的(天志)主宰之天说,道家主张天道无为的自然之天说,而儒家学派内部则十分复杂。孟子更多的是从道德义理之天来理解天的,而荀子则反对这一学说,主张天为自然物质之天。荀子认为,天道运行是有客观常规的,是不依人的意志所转移的,顺应天则吉,违背天则凶,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是不会干预人事的,即荀子提出的“明天人之分”的思想。而董仲舒最突出强调的是有意志的神学之天和道德之天,而自然之天只能是配角而已。董氏是用天的意志的宗教神权来保障封建政权(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族权(宗法制家长专制主义)、和夫权(封建男权专制主义),希望能使封建社会得以长治久安,永远存在下去(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尊天思想,可以说是对荀子的无神论思想自然之天的否定。

天人关系是我国哲学史上一大基本问题。古代哲学家谈“天”几乎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也是如此,董氏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在先秦诸子哲学中,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有主张天人合一说,也有主张天人相分说的。荀子明确提出天人相分的说法,认为天有天的本分,人有人的本分,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不能干预人事,然而大多学者皆主天人合一说, 如孔、孟、老、庄等人,但他们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自上古三代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说具有宗教神学性,认为上帝或“天”能干预人事,能赏善罚恶,主宰人类的命运。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则更多强调天人合德说,认为人的善端是天赋予的(知性而知天)。老庄道家与孔孟不同,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说,认为人应法道而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道同体)。董仲舒在“天人之际”的问题上,也主张天人合一说。他主要继承传统的宗教神学的天神主宰人事的思想和孔孟儒家的天人合德思想,并提出了富有自己思想特色的宗教神学目的论的“天人感应”说。然而董仲舒的“感应”说也是既有自然感应说的成分,也有宗教神学的“感应”说内容。而前者不过是为了服务后者。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同类相感”(或称“以类相动”,“以类相召”)的思想,认为同一类的东西,是可以相互感应的。这种同类相应现象,董仲舒明确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神灵在起作用。当然这一思想并不是董仲舒的创造,而是从荀子和《吕氏春秋》那儿分别继承来的。这些前人们的思想,董仲舒更把它与尊天神的宗教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灾异遣告说的“天人感应”思想。(许抗生、聂保平、聂清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读《内经》则会发现,医家言“天”,是唯物的。

又,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

“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不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

“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于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的(即天人相应)。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腑;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5日,人有365个穴位。”

2、天人相应之附会推演

读读《素问》《灵枢》《难经》等则会发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构建,是古代医家、或方士医等在古代粗浅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天人相应”观为理论体系,以“取象比类”为归纳方法,并结合古代哲学思想气(精气、元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更多的是思辨推演、精心设计而来,其推演设计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不准确。然而若以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及科学方法去验证,则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

以“天人相应”观而言,《素问》《灵枢》的表述是“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即天地有什么,人则有什么,亦即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与大自然天地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和变化。如

(1)《灵枢·经别》说: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2)《灵枢经·邪客》说: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䐃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3)《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4)《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5)《灵枢·五十营》说:“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6)《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8)《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9)《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10)《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11)《素问·阴阳别论》说:“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12)《灵枢·经水》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

(13)《灵枢·阴阳系日月》说:“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14)《素问·气穴论》说:“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以应一岁。”

(15)《素问·针解》说:“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16)《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3、中医理论体系深受汉儒董仲舒思想之影响

有人说中医之根基是《易经》,亦有人说中医之源在道家(玄),甚至说中医源于巫等,读读《汉志》便知,中医学在汉代谓之“方技”之学,与《易》(巫)、道(玄)本不是一家。

读读《素问》《灵枢》《难经》等则会发现,阴阳五行说是其核心理论体系推演之工具,而以“天人相应”观为理论体系,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此等明显受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思想之影响。

五行说是汉代之思想律,先秦阴阳家的学术思想,至汉则被汉儒五行化了,五行说亦即阴阳五行说,且是汉代官家统治哲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说:“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又说:“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此时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

作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见《春秋繁露》,其《贤良对策》见《汉书·董仲舒传》。《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而大倡五行说,后其说大显。而董氏治学非治《易》者,乃治《公羊春秋》,倡“天人感应”之神学宇宙观,说《春秋》之灾异等。

许抗生、聂保平、聂清《中国儒学史·两汉卷》认为,董仲舒对于《春秋》的发明,一在于实际应用,其次在于构建思想体系。将《春秋》所蕴含的灾异思想同阴阳五行相结合,实际运用于社会治理。董仲舒的成就,不在于开创全新的观念体系,而在于综合儒家以及道、法、阴阳诸派既有思想,创造性地有机组合成全面的系统哲学,从而为大一统文化格局提供足够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构建的理论体系包括如天道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说、天道与人性、天道与“三纲五常”、天命与“三统”、王道通“三”等多方面。

董氏天道阴阳五行说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把天象数化,将诸法象数化。将阴阳五行相结合解释万象变迁。如天之构造,首推阴阳之气,次为五行推演,且是今文经家学。在五行说中,强调“五行莫贵于土”“五色莫贵于黄”等,其意图在于确定中央权威的无上地位,通过尊土而重王。在天人合一说中,董氏最明显之特征在于人的形体结构与自然天道的结构具备高度的一致,人体是天象的完全再现,即“人副天数”。其贡献在于用比较晚出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古老的“天人感应”学说。读读《素问》《灵枢》中涉及“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等之经文,明显受董氏思想影响,如《灵枢·邪客》篇大段经文之比类推演更是如此!经学至汉有今、古文经之分,以《素问》《灵枢》而言,五脏附会五行之推演,则属今文经家学。何则?受董氏影响,五行贵土居中央以配脾,今文经家言。如许慎《五经异义》说:“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

而董氏是儒家,故《素问》《灵枢》等中医理论体系受儒家思想最大。赵洪钧《内经时代》说:“《内经》专家或古医史专家,最好念念汉儒的经说。如此便绝不会相信,用阴阳五行全面统帅医理的《内经》会成书于汉之前。这并不排除单用阴阳说、五行说、经脉说,或不大成熟的阴阳五行合流说,讲医理的文字会出现于战国。”

实际上,“阴阳”“五行”合流,特别是五行生克之说,见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如何推阴阳?以五行推阴阳。如

(1)《春秋繁露·五行对》说:“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2)《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而主季夏气]。”

(3)《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董氏“比相生而间相胜”又是何意?

五行生克图

所谓“比相生”,是指五行依次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间相胜”,是指按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次序中间间隔一个,即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这个概括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对五行理论(董氏只谈生克,不谈乘侮)的重大贡献。所以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下册》说:“五行相生说,始见于董仲舒书。”而其对后世影响之大,其自己恐亦始料未及。如

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说:“两汉所谓今文家经学,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什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汉儒阴阳五行之学,开于仲舒而成于向、歆父子。”

《博物志》说:“自古帝王五运之次有二说,邹衍以五行相胜为义,刘向则以相生为义。汉魏共尊刘说。”(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即西汉末大儒刘向、刘歆父子俩用五行相生说(按:邹衍五德终始说,是以五行相胜说推演历代帝王递变。相胜之原则,暗示朝代帝王更替是通过战争征伐,非禅让之举)附会当朝政治推演,发明了“汉为火德”(禅让)说,目的是为王莽篡权制造舆论——理论上的依据,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于此不赘。

溯其源,近代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是承《吕览》《淮南》而来的”,说:“其实五行相生,是上举‘五行相次转用事’的说法。他们本只说时月政令,并不是说五德递王;用五行相生来搭配上五德递王的,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有过,以前有否不可考。《春秋繁露》第五十八为《五行相胜》,第五十九即为《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篇》里说: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天地之气,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些话是承《吕览》《淮南》而来的,便是‘五行相次转用事’的说法。……五行相生说自《吕览》《淮南》五方色帝而来。”(《古史辨自序下册·附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和历史〉》)虽如此,而“《吕氏春秋》的月令与《礼记·月令》无大差别,但其中不见相生说明文。《淮南子》中已明确相生次序,但仍可能晚于董仲舒。”(赵洪钧《内经时代》)

受董氏影响,汉代医者、方士医或儒生等将“五行生克”理论,引入至人体进行生理功能(生克)与病理变化(乘侮)的比附推演,即肝心脾肺肾以配木火土金水。读读《素问》《灵枢》便可知矣!传统观点认为,今本《内经》成书于战国西汉时期,而五行生克说成为系统理论体系始自西汉大儒董仲舒,以逻辑推理,《内经》自然受其影响,其成书应在此后而非在此前,这怎么会成书于战国西汉前?!

又,有学者说“《内经》之学,出于道家”(胡天雄《素问补识》)。《内经》出自道家说之谬误,不必费力驳斥。因为西汉学派中,儒、墨、道、法、阴阳家都属于社会政治思想流派,而《内经》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她不属于、也不会出自政治思想流派。只是她援用的哲理和当时的学术流派会有关系。看一下《汉志》就更清楚,其中道家和方技,互不相干,完全不是一家。今本《内经》,虽然经过“弱龄慕道”的唐代人王冰整理流传下来,却不能据此说《内经》属于道家书。如果说《内经》中有道家思想,那是对的。今本《内经》把道家思想较多的的《上古天真论》作为第一篇,就是王冰重新编次的结果,以示尊崇。其实,也不过是王冰尊崇而已。因为,对《内经》体系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赵洪钧《内经时代》说:“《内经》理论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以上四个自然哲学理论,都早被汉代儒家全面吸收而且是两汉的主流思想。汉儒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汉书·五行志》说:“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正是他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董氏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就充斥着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气化思想。所以,可以毫无疑义地断言:《内经》理论体系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最大,因而带有典型而深刻的汉代儒家思想烙印。(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4、何谓“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大型权威性工具书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关于天与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

(2)《辞海》说:“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

查阅中华传世典籍,“天人合一”之说法及这四个字是后起,《辞海》说“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显然不当,乃由宋代理学大师、五子之一的张载首先提出并总结出来的,但并非首先创造出来的,见于其著作《正蒙·乾称》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庄子》《易传》《吕氏春秋》及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中华传世典籍虽有相同观点或论述,但并未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词。如

(1)《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山木》说:“天与人一也。”

(2)《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

(3)《春秋繁露·阴阳义》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古人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医家则讲“天人相应”之整体观,即人的行为及人体的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必须上应于天(天道——天体宇宙的自然变化规律),从而达到相通、相应、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天人相应体系,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有关。

有人说《内经》就讲“天人合一”,那么试问:“天人合一”见于《内经》的哪一篇?遍阅全书,未见有之!

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灵枢》的表述是“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岁露论》),所以才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整篇比类取象之推演;才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九脏之来源;才有“人之合于天道也”(《灵枢·经别》)、“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灵枢·邪客》)及“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灵枢·痈疽》)等等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及比类取象之推演,以此而推演出人体有脏五腑六、九脏、十二经脉、二十八脉、三百六十五络等结构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等生理特征。

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为了达到天人合一,所以《素问》《灵枢》有许多“天人相应”比类取象之推演,以求做到相通、相应、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屡遭诟病!

人与天地如何相应?《灵枢·邪客》篇有一大段的论述(见前述),于此不赘。

任应秋《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说:“这段讲人与天地相应,我的看法是这段文字对医学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其与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基本是一个调子。《春秋繁露》中论阴阳、五行,及其他岁露等,都是围绕着‘天人合一’来讲的,认为天与人是相互对应的,天上有什么人体就有什么。我认为不能把董仲舒的思想搬到中医学里面来,董仲舒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有上下尊卑的关系,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完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所以不能拿他的话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人认为中医学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提法值得商榷,《内经》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讲三维,天、地、人相关。”

要之,所谓天人合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

5、内证实验

刘力红《思考中医》所说的“内证实验”,不见于《素问》《灵枢》《难经》等。《难经·十六难》虽有“内证”一词,但非刘氏之义。

刘氏所说“内证”,亦名“内视”“内观”“反观”“返观内照”等。据道教史料及相关古籍文献,此等乃道教之说,即修道者在养生修炼中,静坐呼吸以内丹练功,摒除杂念,收视返听,以元神(脑)返观内照形躯某一部位,即存思、存想神物,练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内视到自己五脏六腑、筋骨血脉之形态及十四经脉(十二正经+任督二脉)之循行流注,甚或天地星宿山川等,并皆有神名。实际上,实非如此!于此不赘。见后说。

1 阅读:32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