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正考】硬读《易经》——《易经》本占筮典籍

金东文化 2024-11-21 16:19:04

【经典正考】硬读《易经》

——《易经》本占筮典籍

赵洪钧先生《赵洪钧说周易·第三节 硬读〈易经〉》说:

想真正理解《易经》,最保险办法就是用最笨的办法硬读经文,即抛开一切前人的注疏和解说等,先从《易经》原文读起。愚见以为,历代学者们,之所以大都在牵强附会地解说《易经》,就是因为他们不肯首先直接硬读经文,而是预先接受了前人、特别是《易传》的附会,于是自己也只能附会下去。

本节就是洪钧引导读者硬读《易经》。

怎样硬读呢?

首先是选一个公认最好的《周易》本子。洪钧选的是吴树平等点校的《十三经全文标点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中的《周易》,同时还与朱熹的《周易本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进行了对照。经对照发现,二者几乎完全相同。其实,这个本子就是今通行本《周易》传本。此本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费直(金栋按:汉初,未立于学官之民间传本),到三国魏人王弼《周易注》和晋代韩康伯的《周易注解》基本上定下来。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其中的《周易正义》主要参考《周易注》,因为“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周易正义·序》)。清代人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其中的《周易》选取了《周易正义》。从此,《周易正义》中的《周易》经传,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

三、继续硬读《易经》

继续硬读《易经》就是撇开一切前人的注疏、讲解,看看只靠望文生义是否能读懂卦辞和爻辞,从而弄清《易经》是本什么书。……

卦辞和爻辞大多是不好懂的,不过,也有很容易弄懂的。比如:

《大有》卦的上九爻辞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意思很清楚,就是:有老天保佑,一切吉利。

“吉,无不利”还见于《临》九二、《晋》六五、《鼎》上九和《屯》六四等。

读到这里,已经可以断定,《易经》不过是一本算卦的书,是求老天保佑的,是给求占者断吉凶的,不必作冠冕堂皇或高深莫测的解说。

读者可能问:您唯读了五条爻辞,就断定《易经》是本算卦的书,不是有点草率吗?

答:按说,根据以上五条爻辞,已经足以判断《易经》是算卦的书了。不过,为了让读者确信拙见,把一般读者,可能不很容易看明白的,《蒙》卦辞中的十个字在此举出。

这十个字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加上句读如下: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翻译为白话就是:初次占筮,告诉你结果。再三(就同一疑问)占筮,就是对神灵的亵渎。如此亵渎,就不告诉你结果。

至此,说《易经》就是算卦的书,应该毫无疑问了。不过,为使读者进一步确信拙见,且看《易经》中有多少“吉”字和“凶”字。因为各种迷信术数,无非告诉求助者吉凶、休咎、穷通、祸福的。

为了便于理解下文,这里略说一下《易经》的贞兆辞。

所谓贞兆辞,指求神问卜者最后得到的,表示吉凶祸福的、明确且简单的答案。

白文《易经》的此类词语计有:吉、凶、利、亨、厉、咎、悔、吝、眚等共九个。它们表示不同程度的吉或凶。

金栋按:《易经》本占筮典籍,其源头是巫史——卜巫史官之所为也!如

(1)当代易学大家朱伯崑《周易通释》说:

《易经》这部书以卦的形式出现,而卦又出自筮,所以不了解筮就很难掌握卦的来龙去脉,也不能全面理解《易经》。

筮是求卦的一种手段。筮与卦相并相生,即有卦就有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卦与筮以及筮法内容都不断演变。最初的筮法用竹制的签、棍之类进行,故曰筮。“筮”,标明这种事近于巫。筮棒又以竹为之,故从竹从巫。大致东周以后用蓍草茎代替了竹制的东西,用蓍以行筮,筮以蓍为主要工具。

筮的产生和发展,相当久远。《世本·作篇》说:“巫咸作筮。”《吕氏春秋·勿耕》也说“巫咸作筮”。巫咸的名字见于《尚书·君奭》《周礼·筮人》《庄子·天运》《韩非子·说林下》《楚辞·离骚》《史记·封禅书》《天官书》《汉书·郊祀志》《山海经·西经》等书,《诅楚文》尊他为“丕显大神”。由这些传说,知他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符合古代巫的身份。《周礼·筮人》说:“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九筮依次是“巫更、巫咸、巫式、巫目、巫易、巫比、巫祠、巫参、巫环”。这里所谓“九筮之名”,或许是九种筮法,即以造筮者九人之名而命名的。筮法掌握在巫人手中是无疑的,很可能也是由巫人所造的。后人因巫咸最著名,关于他的传说最多,所以发明巫咸造筮的传说。所谓“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三种讲筮法的书,当今前两者已经失传,只存《易经》(《周易》)一种。可知《易经》的产生和应用与占筮有关,内容又与筮法有关,《易经》和占筮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易经》把蓍作为爻卦之本,蓍是卦的源头。孔颖达就说:“用蓍以求数,得数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辞,则蓍为爻卦之本,爻卦为蓍之末。”怎样利用蓍预知来事呢?首先用蓍草进行数的演变,然后求得爻的形象和卦象。爻与卦配有一定的爻辞与卦辞,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春秋时期的人占筮时,筮得某一卦,便查阅《易经》中该卦的卦、爻辞,按其内容,推测所问之事的吉凶。卦、爻辞是《易经》的基本素材,它们最初只是某卦某爻的筮辞,后被编入《易经》。《周礼·春官》说:“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八故,即八事。按郑玄注,此八事指一征(征伐)、二象(灾变云雾类)、三与(与人以物)、四谋(谋议)、五果(事成与否)、六至(来到与否)、七雨(降雨与否)、八瘳(病愈与否)。依八种卦象推测所占八事之后果。判断占问某事和吉凶的辞句,称为筮辞,是占问某事时的原始记录。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主要来源于筮辞。

筮辞并非某一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它们大都是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卜人在不同时期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的。如《巽》爻辞中有“用史巫纷若”。说明当时史巫之官不仅管理卜筮,而且整理了卦、爻辞。《后汉书·张衡传》说:“或察龟策之占,巫觋之言。”可知掌管占筮的卜人或筮人皆属于巫,而巫在古代的职责,不仅是巫术,也包括后世史官的工作。筮法与筮辞皆出自巫人之手的可能性很大。《易经》中有“帝乙归妹”“亨(享)于西山”“亨于岐山”“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都是卜巫史官记事的文字。又“大君有命,开口承家,小人勿用”,可能指周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可能指伯夷、叔齐;“箕子之明夷”是指箕子。这些都是卜巫史官的语气,与文王、周公做卦、爻辞的传说不相符合。《易经》中卦、爻辞所反映的认识、观点有不同的地方,甚至语言也不尽相同。说明它们也非出自一人一时。

《易经》中的卦、爻辞虽是用于占筮,但其中一些内容却反映了重要历史事件及古代的社会意识、思维特点、道德伦理观念等,而且总结了一些政治、生活等方面的经验。

(2)当代医易大家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说:

“从卦、爻辞的内容看,《易经》是部占筮书,是周人的占筮典籍。……卦爻象和卦爻辞是《周易》的基本素材。这些素材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有不少重复之处。周人发明占筮时,最初只有八卦,以八种不同的形象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判断占问某事和吉凶的辞句,称为筮辞,是占问某事时的原始记录。《周易》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皆来源于筮辞。筮辞并非某一人的创造,而是不同时代的人长期积累的结果。

“掌卜筮之人将多次占卜的结果(包括所得兆象和占断辞句)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整理、统计,将应验的兆象、辞句挑选出来,进行重新加工、编排。有的卦辞经反复修改、安排,仿若一首诗歌,并能体现出一个中心思想。如渐卦、剥卦、复卦、临卦、明夷卦等。编辑加工的目的,仍是为了占筮系统的需要。不过,大多数卦辞、爻辞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卦爻辞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

0 阅读:10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