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正考】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金东文化 2024-10-31 16:15:00

【经典正考】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阴阳五行说源于《易经》吗?

金栋按:据易学史料,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其内容、性质截然不同,应分别对待,所以,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转引自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1、《周易》

“周易”之名,始见于先秦典籍《春秋左传》。春秋时期的《周易》,专指《周易古经》(狭义《易经》),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定型于西周时期,出自周朝卜巫史官之手。古代有三位重量级权威人物则笃信《易》本卜筮。如

(1)秦朝始皇帝。因《易》本是卜筮之书,所以其焚书时饶了它,“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

(2)东汉大学者班固说:“《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志·六艺略·易》)。

(3)南宋大儒朱熹曾反复说:“《易》本为卜筮而作……且如《易》之作,本只是为卜筮……《易》本卜筮之书……八卦之画,本为占筮……《易》所以难读者,盖《易》本是卜筮之书,今却要就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故成两节功夫。《易》乃是卜筮之书,古者则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亦未有许多话说……《易》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训诫,故其言虽约,而所包甚广”(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历代治《易》者多沿袭之。如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书中没有明证,难以置信。”

(2)李镜池《周易探源》说:“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的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

(3)朱伯崑《周易通释》说:“《周易》原本占筮典籍……此书成于西周时期,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易经》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主要来源于筮辞。筮辞并非某一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它们大都是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卜人在不同时期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的……掌管占术的卜人或筮人皆属于巫,而巫在古代的职责,不仅是巫术,也包括后世史官的工作。筮法与筮辞皆出自巫人之手的可能性很大。……与文王、周公作卦爻辞的传说不相符合。”

(4)蒋伯潜《十三经概论·周易概论》说:“《易》本卜筮之书,为鬼神术数之学。”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卦、爻辞是占筮的原始记录(筮辞)长期积累,最后可能经西周史官整理而成。”

《易经》全书六十四卦,即卦形(卦画、卦图)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的生活”(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如殷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渔猎、牧畜、商旅、耕地、婚嫁、工艺等社会生活之内容。而“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则是文王之后的故事,明显非文王之推演、之创作!

据《易·系辞传下》第二章所述,在周文王之前已有三皇五帝的制器十三卦,从而否定了“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重卦”的传统说法。

制器十三卦指离、益、噬嗑、乾、坤、涣、随、豫、小过、睽、大壮、大过、夬。此十三卦在周文王之前已有之,可见“文王重卦”的说法不攻自破。但是历代治《易》者,为什么总是视而不见,总是抱着“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重卦”的传统说法,于此置之不顾呢?然古今之人亦有“慧眼识金”、否认“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说者。如

(1)郭沫若《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说:“其实照史实看来,文王并不是能够作出《易经》来的那样高度的文化人。在他的祖父太王的一代,周人还是穴居野处的原始民族,并没有怎样进步的文化。就是文王自己,尽管是一族的王长者,而他还亲自在看牛放马,种田打谷……而打谷种田与看牛放马也并没有多么大的文化上的差异。以这样的一位半开化民族的酋长,要说他做出了一部《周易》,那在道理上是怎么也讲不过去的。”

(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说:“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者……《周易》的原始素材来于占筮的记录,后来经过加工,逐渐成为占筮用的典籍。就此书的编纂说,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它近于占筮用的字典,又不只是按甲、乙、丙、丁罗列各种筮辞。但总的说来,这部典籍的形成出于占筮的需要,不是用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宋朝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是可信的。关于《周易》的编纂,近人认为出于当时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经过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

要之,《易经》是本占筮典籍,即算卦的书。诚如李镜池《周易探源》说“《易经》因占筮而成,为占筮所用”。

据先秦史籍《左传》《国语》所载易筮内容,春秋时期的《周易》还未有爻题(初、二、三、四、五、上)。故《周易》古经编纂成书,当在春秋《左传》以后。

2、《易经》

《易经》,先秦谓之《易》,《易》之加“经”字——《易经》之名,见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期。此时的《易经》包括解释《经》文的《易传》十篇(又名《十翼》),传承至今。所以《易经》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易经》,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狭义的《易经》,指《周易》古“经”。

传统观点认为,《易经》有三种,即《连山》《归藏》《周易》。殊不知,《易经》唯一而非三。以“经”而言三易,唯《周易》可称“经”,而《连山》《归藏》不可称“经”,只是两种筮法书。为什么?因《周易》经过圣人孔子赞修可称“经”且得以流传,而《连山》《归藏》未经孔子赞修而失传。

据易学史料及出土的商周甲骨、陶器、石器、青铜器、帛书竹简等,今本《周易》的成书过程大致如下:

(1)商周甲骨等八卦、六十四卦卦符(出自卜巫史官之手,非伏羲氏所画)→西周时期《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经文(卦、爻辞,出自祝宗卜史之手,非周文王、周公所作)→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周易古经》编纂完成(爻题作于此时)。

(2)春秋末期老子《道德经》→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道家、阴阳家、儒家等→汉代N种《易传》→今本《易传》,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非孔子亲撰),定型完成于西汉宣、元时期。

3、《易传》

《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儒家的伦理观、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奥旨,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

说《易传》是一部哲学书,因自圣人孔子赞修之后,乃一变而言哲理。

说《易传》中的神学成分,时贤赵洪钧先生《赵洪钧说周易》有精辟解说,引如下:

关于《易传》中的神学成分,可以参看以下两段《易传》。

(1)“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阴间和阳世的道理。推究始终,故知道死后和生前道理。精气形成万物,游荡着的灵魂使之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情形和状态。简言之,《周易》要研究为什么会有阴间和阳世,生前和死后是怎么回事,而且知道鬼神的样子。显然,《易传》是神学和哲学的混合体。

有的人可能不同意,把“幽明”解作“阴间和阳世”,而且举韩伯康以“有形和无形”解“幽明”。那么,洪钧要问:紧接着的“游魂”和“鬼神”该如何解呢?不知道阴间的道理,怎么能知道鬼神的情状呢!

(2)“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洪钧按:此处所引见于《乾·文言》之后,不敢确信属于《文言》。

上引这段所说的“大人”,大约相当于《黄帝内经》当中的真人,甚至比真人还要高级。真人不过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里的大人则“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即能够控制天。天、地、人和鬼神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显然只能理解为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神。

总之,上引两段属于神学理论。看不出这和算卦有什么关系。只能说《易传》是哲学和神学的混合体。

传统观点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易传》共七种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如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战国)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反而使人迷乱。”

(2)朱伯崑《周易通释》说:“十翼出于孔门后学之手……此书的编纂当出于儒家之手,但其内容和思想,颇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乃哲学著作,借用古代易学家的话说,乃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从占问吉凶祸福,到阐发哲理,这在思想史上是一大进步。《周易》所以影响后世,确切的说,不是由于占术,而是基于《易传》所提出的理论……《易传》的作者通过对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将古代的占筮典籍升华为哲学典籍。”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的原有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

然而,自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包括《六十四卦》经文与六篇传文)出土后,打破了“易”学史上许多传统说法,并破解了许多疑难问题。如对今本《易传》的成书时间,打破了传统说法。

刘大钧《周易概论》说:“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础上修订完备而成,其时间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时期,即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之后。”

刘震《周易导读——帛书易传》说:“今本《易传》其思想来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汉代……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易》的研究者们开始刻意加深《周易》与孔子的关系,至晚到宣、元年间,今本《易传》正式形成。”而

对于孔子与今本《易传》的关系,刘震又说:“孔子确实不是《易传》的直接作者,而是思想源头……几乎可以肯定,孔子并非今本《易传》的著者,而将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有意夸张,甚至篡改,恐怕皆是汉代儒生的故意为之,其目的是籍由孔子在当时朝堂之地位,实现自身的功名利禄,而这种行为客观上造成了《易传》自身的种种矛盾。”(《周易导读——帛书易传》)

帛本《易传》共六篇,即《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传下》《说卦传》以外,皆是未传世《易传》。以帛书《易传》为据,今本《易传》皆是汉文帝以后(宣帝、元帝)之后儒作品。

要之,今本《易传》编纂成书于西汉宣元时期,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

由上可知,《周易》“经”与“传”二者编纂成书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

4、《易》学

所谓“易”学,是汉代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所作的各种阐释发挥,附会推演。广义的“易”学包括《易传》;狭义的“易”学,专指《易传》之外对《周易》的阐释发挥,附会推演,分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将其分为“两派六宗”,引如下: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伊川),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由上可知,“易”学包罗万象,“易”道穷极宇宙,阴阳无所不及,“引得历史上的无数圣贤尽折腰”(章秋农《周易占筮学》)。圣人贤哲、兵法儒道,易学大师、阴阳堪舆、风水命理、医卜星相、奇门遁甲等,皆可推演其说以述自己之是,为他人服务,为自己谋名利;或成功,或失败,且“一人有一人的伏羲八卦,各家有各家的文王周易”。有近人讥之“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虽有此说,但仍属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且是我国古代哲学、古代科学之一般矣!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据易学史料,《周易古经》——《易经》(狭义)本与阴阳五行无关,既无“阴阳”连用之词,亦无“五行”连用之语。《易经》不讲阴阳五行,是《易传》作者以阴阳说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奥旨。是《易传》讲阴阳,但不讲五行。而五行与《易》结缘,始于汉代易学(汉易)——西汉元帝时期京房《京氏易传》,但明显晚于西汉景武时期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故汉代以后的五行、卦气、干支、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图、风水命理、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术数之学,乃“易”学象数之分支,既不是《易经》内容,亦不是《易传》内容。所以,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可是,古代的经学者,出于尊孔读经的要求,缺乏历史主义观点,往往不区分经、传、学,将三者混为一谈,或者以传解经,或者以学解传,或者将自己的解释说成是真正符合《易经》的本义。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殊不知,当代仍有部分“易”学爱好者混淆不清《周易》之经、传、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憾事矣!

要之,中医理论体系推演之工具阴阳五行说并非源于《易经》。

2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4-10-31 23:16

    应用八卦作结绳记事,实现了数千年的上古结绳而治的盛德大业。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才是易的精髓所在。需要用原始结绳记事的概念去看易传。伏羲始作八卦至少是九千多年前开始的事,创造卜筮相当迟了,应属于结绳记事的衍生物。多说无用。

  • 2024-11-02 12:48

    鬼是故去的人,指过去,神是占卜所得的预兆,指未来。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