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去世,张震痛哭:我送走了华野最后一位首长,将来谁送我?

不吃亏加冰 2025-01-23 15:46:57

1995年夏天,陈士榘的病情急剧恶化,身体的每一次衰退都让他的战友们感到深深的忧虑。

曾经英勇的将军,如今只能在病床上与世隔绝,虽然他依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但身体的虚弱让他无法继续站立在战斗的前线。

张震作为他的老战友,几乎每日都在病房守候,静静坐在陈士榘床前,直到他吃完中饭才离开。

两人曾在血与火中共同征战,如今却只能在病房里回忆往事。

7月22日,陈士榘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享年86岁。

张震低头对陈士榘的家人说道:“我送走了华野最后一位首长,将来谁送我?”张震清楚,随着陈士榘的离世,他自己也迈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抗日战争到华东野战军的历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士榘投身抗战,并迅速成为八路军中的一员重要指挥官。

1940年,八路军第115师的第343旅组建,陈士榘被任命为参谋长,承担起了重大的指挥责任。

该旅在平型关战役中,作为主力参与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成功打击了日军的进攻。

平型关战役被视为八路军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极大提升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战后的几个月里,陈士榘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广阳战斗中,他巧妙地指挥部队设下伏兵,利用地形和敌军的疏忽,成功地歼灭了1000余名日军,并首次俘获了日军战俘。

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陈士榘的军事才能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这一时期,他参与了多次战役,推动了晋西地区的抗日斗争,为华北地区的抗日大后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947年初,随着中国战局的变化,华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开始进行重要的调整和重组。

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成立了华东军区,并将原有的兵力和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

在这一重组过程中,陈士榘继续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并与陈毅、粟裕等人一同担任了华野的核心领导。

陈毅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负责整体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粟裕则被任命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唐亮担任政治部主任。

华东野战军在这一阶段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是实力雄厚,指挥和政治工作高度结合。

刚刚成立的华东野战军,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部署。

初期,华东野战军下辖9个纵队,兵力不断扩充,随着战争的进展,军队规模逐渐壮大,最终形成了11个纵队的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陈毅作为司令员和政委,他负责指挥作战,还协调了各部队之间的关系。

粟裕作为副司令员,他的战术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屡次为华东野战军带来决定性的胜利。

谭震林则在政治工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确保了部队的稳定和战斗力。

陈士榘作为参谋长,负责协调各方面的战术安排,使得华野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迅速取得优势。

此外,唐亮担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华野的思想政治工作,唐亮在军队中时刻提醒官兵要保持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战斗目标。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华东野战军形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在淮海战役中的关键角色

1948年3月,陈士榘在指挥豫东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与唐亮、陈赓和谢富治两兵团的配合,成功攻克了洛阳。

这一胜利对于打通陇海线、消除该地区的战略障碍具有重大意义。

在同一时期,豫东战役的形势也逐渐展开。陈士榘带领部队实施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战略方针,这一决策在战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精确把握战局,合理调动兵力,确保了对国民党军的有效打击。

最终,这场战役以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而告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与此同时,淮海战役的序幕也已拉开。

战役刚开始时,陈士榘便以陈毅司令员的名义,通过策动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和何基沣等人的起义,成功让59、77军的两万余名国民党士兵投降。

到了11月9日,陈士榘指挥的第6、9、11纵队从南路出发,以每日行进140里以上的速度急行军,迅速向北推进。

在南路的配合下,粟裕和张震指挥的北路部队也在同一时间发动了攻击。

解放军通过精确的协同作战,在碾庄坪成功围住并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胜利。

随着战斗的深入,战役进入了第二阶段。

陈士榘接到命令,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的第3、13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南集团,开始合围黄维兵团。

通过巧妙的战术布局和强大的火力打击,解放军在12月15日成功将黄维兵团全歼。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杜聿明集团成为了战斗的焦点。

由于粟裕因长期的疲劳积累而生病,陈士榘被临时安排代行指挥工作。

面对如此复杂和关键的战斗,陈士榘迅速调整了战术,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带领解放军成功围歼了杜聿明集团。

最终,解放军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歼灭敌军25万余人的辉煌胜利,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在华东地区的主力。

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及陈士榘的后续贡献

1949年2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接近尾声,华东野战军被正式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简称“三野”。

尽管名字和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但三野的高层领导几乎没有发生调整。

陈毅继续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谭震林等人也依旧保持原职,唯一区别是,陈士榘不再担任参谋长,而是调任第8兵团司令员。

张震接替陈士榘担任参谋长,这一调整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指挥体系,以适应未来更为复杂的作战环境。

在三野成立后,陈士榘虽然不再直接参与战略指挥,但他依旧在军事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和张震虽然各自担任不同的职务,但两人的联系始终未曾中断。

1952年,毛主席钦点陈士榘担任解放军工程兵第一任司令员。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和高效的指挥能力,陈士榘迅速推动了工程兵的各项工作,为国家的军事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陈士榘被授予上将军衔,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陈士榘凭借自身的卓越才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58年,陈士榘带领10万官兵前往大西北的戈壁滩,开始了一个极为艰苦的任务——建设酒泉和罗布泊的导弹发射基地以及核试验基地。

在戈壁滩的艰苦建设与原子弹试爆

中国西北的戈壁滩地理条件非常恶劣,风沙漫天,几乎没有水源,极度缺乏生活资源,对士兵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陈士榘,也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感到无比的艰辛。

他曾坦言:“当年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这样艰苦,那时至少还有水喝!”

在这些条件下,陈士榘依然带领部队不畏艰难,迅速展开了基地建设。

他们修建了导弹发射设施、试验场以及相关的保障设施。

这个过程中,部队每天都要忍受高温、缺水以及常年不断的风沙。

而且,由于条件简陋,部队在施工时经常需要克服缺乏基础生活保障、设备不全等种种困难。

每一项工程的进展都需要无数的日日夜夜,不断调整作业计划,最终才能顺利完成。

六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成功爆炸,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研发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毛主席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向陈士榘和张爱萍表达了祝贺,并说道:“你们俩一个负责做窝,一个负责下蛋,都立下了大功。祝贺你们!”

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中央军委决定组织一批高级将领前往试验基地进行参观。

作为基地的主要负责人,陈士榘亲自去机场迎接老战友们的到来,其中包括张震、宋时轮等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

大家聚在一起,回顾过去的种种往事,互相分享各自的经历和心得。

这次重逢,大家虽久未见面,但依然充满了浓厚的情谊。

陈士榘作为“地主”热情接待,亲自带领大家参观了基地的各个设施,向他们展示了核试验基地的各项成就。

这些领导干部们在现场看到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对陈士榘和他所领导的团队在艰苦环境中取得的成绩表示了由衷的钦佩。

陈士榘的最后时光与张震的告别

1995年,陈士榘的身体逐渐衰退,长期的病痛让这位曾经英勇的战将难以支撑。

尽管他一生以坚韧和乐观著称,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状况每况愈下。

许多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得知陈士榘病重的消息后,纷纷赶到病床前探望他。

张震,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是陈士榘的老战友之一,也在他病重期间经常前来探望。

每次前来,张震总是坐在陈士榘的床前,长时间陪伴,默默关怀。

那时,陈士榘依旧保持着清晰的思路,尽管身体虚弱,但与张震的交谈依然如往常般深入。

张震有时会坐在陈士榘的病床旁长时间不离,直到看到他吃完中午饭才起身离开。

然而,尽管陈士榘生前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病痛,但最终还是未能战胜病魔。

1995年7月22日,陈士榘在病榻上悄然离世,享年86岁。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军界和社会,大家为这位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将领感到惋惜和痛惜。

对于张震来说,陈士榘的去世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尽管他早已有所准备,但当噩耗传来时,张震依然难掩内心的悲痛。

作为陈士榘的老战友,泪水模糊了张震的双眼,他深情地对陈士榘的子女说:“我送走了华野最后一位首长,将来谁送我啊?”

20年后,张震也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结。2015年,张震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成为了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中将。

0 阅读:25
不吃亏加冰

不吃亏加冰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不吃亏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