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医学进步显著,但近年来的感染率反弹可能与多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和医疗因素相关。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总数达到了1,329,127例,其中HIV感染者740,787例,AIDS患者588,340例,累计死亡人数为474,006例。

当护士第三次核对小丽(化名)的身份证时,输液管里的血液正在逆流。三个月前那场生日聚会,酒精作用下与陌生人的亲密接触,此刻化作检测单上刺目的两道红杠。小丽蜷缩在诊室角落,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直到医生轻拍小丽的肩:"按时服药可以活到平均寿命,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抗病毒治疗第180天,小丽的病毒载量检测不到。每周四下午,小丽会戴着亲手编织的红丝绒手链去疾控中心,为新确诊的病友示范正确服用药物的方法。原来HIV携带者哺乳时病毒传播概率高达15%,共用剃须刀比无保护性行为风险更高,这些用健康换来的知识,现在变成小丽直播间里的科普素材。
上个月收到粉丝私信:"看到你晒出的病载报告,我终于敢去做检测了。"屏幕微光照亮床头的药盒,铝塑板上排列整齐的小孔,像无数双等待被希望点亮的眼睛。

1. 无保护性行为
性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尤其是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研究显示,多性伴侣、性活跃的青壮年群体感染风险更高。青少年女性(15-24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新发感染比例高达1/6。
2. 高危性行为方式
肛交、口交等行为因黏膜易损伤,传播风险较高。部分年轻人可能因对传播途径的认知偏差(如误认为口交安全)而放松警惕。
3. 吸毒共用针具
血液传播途径中,共用注射器是重要原因,尤其在吸毒人群中较常见。

1. 治疗覆盖率不足
尽管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并阻断传播,但全球仅76%的感染者接受治疗,71%达到病毒抑制。部分感染者因经济负担、隐私顾虑或医疗资源匮乏而中断治疗,导致病毒传播风险持续存在。
2. 弱势群体服务缺失
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跨性别者和注射吸毒者等群体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数倍,但常面临法律歧视和社会污名化,难以获得检测和治疗。
3. 母婴传播防控缺口
若孕妇未及时检测或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可能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传染给下一代。

1. 谣言与信息滞后
公众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如误以为日常接触(共餐、拥抱)会传播病毒,导致对感染者的排斥。两位女性若曾因社会压力隐瞒感染状态,可能延误治疗并增加传播风险。
2. 歧视加剧隐匿性
职场歧视、医疗拒诊等现象迫使部分感染者隐瞒病情,逃避检测和治疗,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法律护盾”和“匿名检测技术”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关键。

1. 跨境传播风险
2025年实施的《国境卫生检疫法》将艾滋病列为监测传染病,要求出入境者主动申报健康状况,但未确诊的感染者可能成为潜在传播源。
2. 预防措施普及不足
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但其高昂成本(如卡替拉韦每剂3700美元)限制了普及。年轻群体若缺乏获取渠道,可能错失预防机会。

1. 扩大检测与治疗覆盖
推动“95-95-95”目标(95%感染者知晓病情、95%接受治疗、95%病毒抑制),尤其关注儿童和弱势群体。
2. 科技与法律双重保障
推广匿名检测工具、长效抗病毒药物,并通过立法禁止歧视(如中国《艾滋病防治条例》)。
3. 公众教育与反歧视倡导
通过社交媒体科普、学校课程融入反歧视教育,消除误解并营造包容环境。

艾滋病增多的原因是多维度、系统性的,需通过医学、法律、社会协作综合应对。警示我们:终结艾滋病不仅依赖技术进步,更需要消除偏见与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