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但在控糖过程中,许多糖友因认知偏差或方法不当,不知不觉陷入误区,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并发症加重。
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年患者总数(1 型和 2 型)已超过 8 亿,是 1990 年糖尿病成年患者总数的 4 倍多。2022 年,4.45 亿 30 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59%)未接受治疗,为 1990 年的 3.5 倍。

一、完全戒断碳水化合物,盲目追求“无糖”
许多糖友误认为“控糖=戒糖”,甚至完全拒绝主食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实际上,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长期缺乏会导致营养不良、酮症酸中毒甚至低血糖昏迷。
科学建议:
- 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每日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0%-65%。
- 采用“混合餐”模式,搭配蛋白质(如鱼、豆制品)和膳食纤维(如绿叶蔬菜),延缓糖分吸收。

二、过度依赖药物,忽视生活方式干预
部分糖友认为“吃药就能控糖”,忽略饮食和运动的调整。然而,单纯依赖药物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且无法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根本问题。
科学建议:
- 遵循“五驾马车”原则: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缺一不可。
-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阻抗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三、忽视血糖监测,凭感觉判断病情
“没有症状就不测血糖”是糖友常见误区。事实上,血糖波动可能无症状,但长期高血糖会加速血管病变,而突发低血糖可能引发昏迷。
科学建议:
- 定期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记录波动趋势,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CGM)实时追踪血糖变化,尤其适用于频繁低血糖或血糖波动大的人群。

四、追求快速降糖,忽视个体化目标
部分糖友盲目追求“血糖越低越好”,甚至自行加大药量,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尤其老年患者,过度控糖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科学建议:
- 不同人群控糖目标不同:
- 中青年患者: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 老年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可适当放宽至HbA1c<8%。
- 调整治疗方案需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五、误信偏方或保健品替代正规治疗
网络上流传的“根治糖尿病偏方”或夸大功效的保健品,常误导糖友停用正规药物,延误治疗时机。例如,某些保健品宣称“替代胰岛素”,实则缺乏科学依据。
科学建议:
- 药物治疗需个体化:初诊患者若HbA1c>10%或空腹血糖>16.7mmol/L,可短期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续过渡至联合用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二甲双胍),兼顾控糖与体重管理。
- 警惕虚假宣传,选择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物,避免将保健品当药品使用。

1. 知识先行:学习糖尿病病理机制,了解并发症预警信号(如视力模糊、手足麻木)。
2. 饮食精细化:采用“四低一高”原则(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参考“1袋奶+1个鸡蛋+2两瘦肉+5两主食”的膳食结构。
3. 医患协作:定期复诊,根据血糖数据调整药物,必要时采用新型联合疗法(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降低低血糖风险。

控糖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避开上述误区,结合科学管理与自我监测,糖友完全能够实现血糖平稳、延缓并发症的目标。记住:“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从今天起,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守护健康!
**参考资料**:
-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版)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控糖建议
(本文综合医学指南与临床实践,具体治疗方案请以医生指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