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是几代人对农村的美好记忆。可在某些地方,为了突出农村环境整治效果,一切以城市标准看齐,导致很多本是好事却成了百姓反对抱怨的坏事。让基层干部成了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上级制定了整治标准,“不按要求执行,上级考核批评;按要求执行,老百姓抱怨不配合。”
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不接地气”的表现。半月谈记者在农村走访调查中发现了不少农村环境整治“不接地气”的现象,有些案例甚至可以用乱令来形容。比如,有些农村地区,为了保证环境卫生,防止污染,要求所有农户禁止养殖鸡鸭鹅,禁止养殖猪牛羊,甚至可笑的要求村民按照规定执行,否则就停发村级养老金的福利。这种命令一定是村干部去执行,但是不是村干部制定的就难说了。
再比如,整治的目标以“领导视察看不到里面的垃圾”为标准。再河南某地,对主公路两侧和领导调研常走的路线进行严格清扫,保证无白色垃圾、无杂草杂物、持续保持干净整洁,可在村内的其他小街小巷不闻不问,脏乱差成常态;河北某地,为了不让经过主道的领导看见生活垃圾,将腾退破败不堪的老村、生活垃圾、碎砖块用一张网挡住树林间。
还有就是,上级部门考核不适合农村实际。再农村强推垃圾分类,这得多离谱,县级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都不够完善,都难以实现垃圾分类,何况农村;还有考核奖惩,每日一通报、每周一排序、每半月一评比、每月一奖惩,村镇两级不用干别的事了,就搞环境卫生吧;农民无参与感,有些地方简单引入第三方,不发动村民参与,自然就没人愿意遵守和维护了。
农村环境卫生是否有整治的必要呢?现在农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各种白色垃圾确实大大增加,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垃圾乱扔确实存在。在村内走走就会发现,在水沟旁、河中间、树林中有各种乱丢的塑料袋、烂衣服、废胶桶、空水瓶等等垃圾,对水源、土地、空气等造成一定污染,这些确实要进行整治。一是加强环保意识宣传,要理解农民的文化接受程度,多宣传很必要;二是合理监督管理,农村工作既要讲法理制度,也要讲人情世故,制定适合本村的治理措施很关键;三是发动百姓参与,“好环境,谁都爱”农民也喜欢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只有大家积极参与,自愿维持才能长远。
总之,农村环境整治很有必要,但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一味以“城市化”为标准,任何针对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在制定时,需要多想想农民需要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干群合力,定能发挥难以想象的伟力,农村一定会更好。“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可以说振聋发聩,希望能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