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没有战略定力,是一个国家的灾难

浩博评过去 2024-02-23 07:31:08

1、

春节假期结束了,我们来继续聊《古文观止》背后的故事吧。

《古文观止》的第六篇文章《藏哀伯谏纳郜鼎》,和第四篇文章《藏僖伯谏观鱼》是姊妹篇,核心思想都是国家要建立政治秩序,国君要树立权威,朝野拥有定于一尊的核心领袖,各种事务有序运行。

然而《藏僖伯谏观鱼》的主角鲁隐公,用十年的时间努力去做,《藏哀伯谏纳郜鼎》的主角鲁桓公却嗤之以鼻,用十八年的时间,证明了没有战略定力的国君,到底是什么样子。

公元前712年,鲁隐公遇刺身亡,公子允即位,史称鲁桓公。

数年前,鲁隐公和郑庄公达成协议,要把鲁国祭祀周公的许田交给郑国、郑国陪同周王祭祀泰山的祊城交给鲁国,一方面巩固两国的盟友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开拓两国的势力范围。

但因为那些年战争激烈,交易始终没有完成,鲁桓公即位以后,郑庄公便命人到曲阜,催促鲁桓公正式完成交易,以免夜长梦多。

那时鲁桓公刚即位,需要巩固和郑国的盟友关系,听到郑庄公的请求,便同意了。

公元前711年3月,郑庄公给曲阜送去大量玉璧,感谢鲁桓公落实协议,同时也是补偿祊城小、许田大给鲁国造成的损失。

鲁桓公收下玉璧,4月便和郑庄公会盟,正式完成两城的交易,并发表共同宣言——“背弃盟约者,国破家亡。”

“桓公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盟曰:渝盟,无享国。”

这件事是鲁郑两国早已达成的协议,完成落实是正常流程,不应该有任何附加条件。郑庄公为了尽早落实便给鲁桓公送玉璧,鲁桓公贪图财富便收下玉璧,其实是不符合流程的。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鲁桓公是注重短期利益的人,为了短期利益,他可以放弃对鲁国名声、地位有利的长期利益。

而就在鲁桓公和郑庄公完成交易的时候,宋国爆发了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

宋国司马孔父嘉的妻子倾国倾城,有次出门,被宋国大宰华父督见到了,华父督一见倾心,目送很远才恢复常态。

从此以后,华父督便对孔父嘉的妻子动了歪心思。

此外,司马统领宋国兵马,大宰掌管宋国政务,可想而知,孔父嘉和华父督一定是政敌。而宋殇公在位十年爆发了十一场战争,严重损害了宋国的经济,那么司马孔父嘉的地位、功劳一定超过大宰华父督。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父督为了抢夺美女、清除政敌,便在宋国编造流言:“民生困苦,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问题,和我没关系。”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

公元前710年春,华父督制造的舆论已经产生社会效应,华父督便起兵诛杀孔父嘉,不仅清除了最大的政敌,还抱得美人归,双赢。

宋国的大宰诛杀司马,绝对属于政变了,所以宋殇公非常生气,命人去责问华父督,让他给个说法。

以正常情况来说,宋殇公必须诛杀华父督,或者华父督自杀谢罪,才能给宋国朝野一个交代,否则宋殇公就要戴上“昏庸无能”的帽子。

想到这里,华父督非常害怕,便横下心来,统兵进宫诛杀宋殇公,随后迎接流亡郑国的公子冯回国,拥立为国君,华父督彻底掌握了宋国的军政大权。

虽然华父督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但发动一场政变,影响非常不好,为了取得各诸侯国的支持,华父督便发起“金元外交”,大肆贿赂各诸侯国的国君,希望他们不要趁机出兵干涉宋国内政。

华父督给鲁桓公送去的是一座大鼎。

这座鼎原本是郜(gao)国的镇国大鼎,宋灭郜以后,镇国大鼎被迁移到宋国,现在又被华父督迁移到曲阜,送给鲁桓公,所以这座鼎又称为郜鼎。

“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

《藏哀伯谏纳郜鼎》的故事缓缓拉开帷幕。

2、

鲁桓公得到郜鼎以后,收藏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做为奉献给列祖列宗的战利品。

这么做是不符合礼法的。

如果是鲁桓公出兵消灭郜国夺取大鼎,自然可以称为战利品,收藏到太庙里无可厚非。但郜鼎是宋国的乱臣贼子贿赂的,鲁桓公又收藏到太庙里,便是向外界传递了两个意思——

1、鲁桓公不是清正廉洁的人,可以用贿赂、糖衣炮弹征服他。

2、发动政变诛杀国君等恶行,鲁桓公不在乎。

这两层意思一旦在朝野形成共识,对于鲁国的政治秩序来说,绝对是毁灭性打击,鲁国极有可能成为贿赂横行、目无纲纪、山头林立、朝野纷争的混乱国家。

正因为如此,鲁国大夫藏哀伯便不同意鲁桓公的做法,希望他不要把郜鼎收藏到太庙里,并旁敲侧击的提出一系列建议。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做为一国之君,必须颁布法令、明确道德,做为百官的行为准则。

春秋时期,针对百官的法令是贬官、削爵,道德是忠于国君、和睦九族,而现在针对百官的法令是双规、逮捕、判刑,道德则是忠于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

那国君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藏哀伯说,历代先君已经做出示范了。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简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这段话有很多生僻字,我们就不详细解释了,总的意思是说,历代先君都通过饮食起居来提倡节俭,通过衣物饰品来明确尊卑等级。

一句话,要建立严格的政治秩序,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即可,不能越界。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只要政治秩序能够建立起来,百官便不敢轻易违反,国君便有了权威,国家也可以有序运转。

“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以上说的,就是历代先君留下来的治国治家的正道,可现在您是怎么做的?

您把宋国贿赂的郜鼎放进太庙,以后上行下效,百官都效法您收受贿赂,您该如何处罚?治国就是治吏,国家衰败往往是从腐败开始的,而百官之所以腐败,源头便是国君自觉或不自觉的鼓励腐败。

藏哀伯的建议,归根到底是劝鲁桓公不要接受郜鼎,更不要放到太庙里,是完全正确的。

但在鲁桓公看来,自己也有不可告人的难处。

因为鲁桓公虽然曾是鲁国太子,但毕竟是刺杀鲁隐公成为国君的,根据礼法,鲁桓公就是乱臣贼子。那么承认宋国的政变,可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

春秋已是比烂的世界,只要大家一起烂,我就不是最烂的。

而鲁桓公以不合法的方式即位,必然要拉拢外援。

鲁桓公的母亲是宋国的仲子,那么宋国便是鲁桓公的最佳外援。接受郜鼎,便是向宋国释放善意,把郜鼎放到太庙,意味着非常重视公子冯、华父督组成的宋国新班子。

所以听到藏哀伯的建议以后,鲁桓公的反应是——“公不听。”

你有你的建议,我有我的难处,大家就这么凑合过吧。

3、

鲁桓公把郜鼎放到太庙,等于放弃了鲁隐公经营的鲁—齐—郑盟友关系,而是和近在咫尺的宋国结盟。类似于我国放弃和美、欧的外交关系,决定和俄罗斯共同进退。

如果鲁桓公能保持战略定力,彻底和宋国绑定在一起,外交和经贸都能互通有无,雄霸中原的鲁宋联盟,未必不能长久。

但鲁桓公缺少的恰恰是战略定力,此后在外交关系方面,鲁桓公左右横跳了三次,不仅劳民伤财,还没有提高鲁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是鲁桓公迎娶齐国女子做正室夫人。

“桓公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公子翚如齐逆女。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公会齐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齐。”

公元前709年,鲁桓公到齐国的嬴城定下婚约,随后命公子翚(hui)到齐国迎亲,鲁桓公亲自到讙城,迎接正室夫人姜氏回曲阜。

齐国是鲁国的邻邦,正常情况下,迎娶齐国夫人可以巩固两国关系。

但问题是,鲁桓公的母亲出自宋国,鲁桓公又接受了宋国送来的郜鼎,那么鲁宋两国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戚。而齐国和郑国是建交多年的盟友,郑国和宋国又是常年爆发战争的敌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如何信任鲁桓公?宋国如何放心的把后方交给鲁国?

于是就发生了另外两件事——

“桓公五年夏,齐侯、郑伯如纪。”

“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

公元前707年,齐郑的国君联袂到访纪国。

纪国是齐鲁之间的小国,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西南部,但纪国是鲁国的姻亲,相当于鲁国势力范围的延申,那么齐、郑到访纪国,唯一目的是消灭纪国,进而敲打鲁桓公,让他不要朝三暮四。

周桓王知道这件事,便命周朝大夫仍叔之子出使鲁国,邀请鲁国出兵,和周桓王、陈、蔡、卫一起讨伐郑国。

当然了,齐郑灭纪的战争没有爆发,鲁桓公也没有出兵资助周桓王,周桓王在繻葛战败,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威严扫地。

这两件事让纪国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便到曲阜寻求援助,希望鲁桓公看在姻亲的份上,帮纪国一次。但鲁桓公拒绝了,说爱莫能助,纪国无奈之下,把女子嫁给周桓王做王后,谋求自保。

“桓公六年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

“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

鲁桓公的自作聪明,导致鲁国得罪了齐、郑、宋,更让一个忠诚的附属国离心离德。

第二次是鲁桓公联合郑国伐宋。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薨逝,公子忽成为郑国国君,史称郑昭公。

因为公子忽的母亲是邓国女子,早年间嫁给郑庄公的时候,迎亲人是郑国大夫祭仲,所以祭仲非常支持公子忽。但郑庄公的少子公子突,母亲是宋国大夫雍氏之女,宋国希望有血缘关系的公子突继任国君。

于是宋国以商谈国事的名义,把祭仲骗到宋国逮捕起来,要求祭仲发誓拥立公子突,否则立即砍死。随同而来的公子突也被捆绑起来,宋国要求他做国君之后,每年都给宋国送大量的钱财。

望着杀气腾腾的宋人,祭仲便承诺拥立公子突,公子突承诺每年给宋国送钱。

回到新郑之后,两人发动政变驱逐公子忽,公子突成为郑国国君,史称郑厉公,祭仲则更进一步,成为郑国独揽大权的权臣。

“桓公十一年夏,郑庄公卒。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郑国的权力更替,让鲁桓公看到露脸的机会。

因为鲁桓公是宋国的亲戚,郑厉公是宋国的姻亲,那么通过血缘关系,鲁、宋、郑就有可能整合起来,成立黄河流域的大联盟,称霸天下。

于是鲁桓公突然活跃起来,开始到处奔走会盟——

“桓公十二年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公会宋公于虚。”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公元前700年,鲁桓公频繁出访会盟,目的就是奔走串联,促成黄河流域大联盟。一旦完成,鲁桓公做为召集人,必然成为郑庄公之后的下一个霸主。

鲁桓公的出发点没问题,但他低估了同伴,高估了自己。

对于宋国来说,拥立郑厉公不仅是求财,更重要的是,郑国向宋国交纳岁币,意味着宋国彻底征服郑国,雄据中原。

和郑国联手,相当于给郑国喘息之机,宋国怎么可能愿意?

更何况,鲁桓公即位多年,没有显赫的战绩,没有崇高的声望,亲自出面促成这件事,其实是德不配位的,宋国并不愿意屈居鲁国之下,听从鲁桓公的号令。

而郑厉公成为国君之后,每年给宋国交纳岁币,不仅自己非常没面子,郑国财政也出现严重的赤字,非常希望和宋国大战一场,趁机摆脱宋国的控制。

“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国坚决拒绝与郑国和解,郑国也不接受鲁桓公的意见。

鲁桓公感觉宋国削了他的脸面,大怒,立即和郑厉公会盟,起兵讨伐宋国。

公元前698年,宋国攻破郑国都城新郑,焚烧城门进入城中,并取走郑国祖庙的橼子,装到宋国的城门上,充满羞辱的意思。

“桓公十四年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橼归为卢门之橼。”

鲁桓公再次得罪宋国,并成为争霸战争的失败者,劳民伤财却没有任何战利品。

第三次是鲁桓公联合宋国伐郑。

公元前697年,经历过一次战败的郑厉公,觉得和宋国关系破裂,决定脱离宋国的控制,并收拢郑国大权。

他的矛头对准了郑国权臣祭仲。

因为祭仲自宋国回来之后,便和宋国大夫雍氏联姻,间接和郑厉公捆绑在一起。那么执掌郑国军政大权的是祭仲,向宋国输送岁币的是祭仲,借宋国的力量维持执政地位的仍然是祭仲。

只要做掉祭仲,郑厉公就是真正的国君。

郑厉公找到祭仲的女婿雍纠,命他在郊外宴请祭仲,然后完成刺杀。可能是雍纠和夫人雍姬说过,导致雍姬知道了他们的谋划,于是雍姬问母亲:“父亲和丈夫,谁更亲近一些?”

母亲和雍姬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尽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每个男人都可能成为你的丈夫,但父亲只有一个,没有可比性啊。

雍姬立即明白了,没有丈夫雍纠,她还能再嫁,如果没有父亲,她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豪门贵女,首选永远是维护家族利益,然后才考虑丈夫的利益,这里面的先后顺序,她们明白的很。

随后,雍姬向祭仲通风报信,祭仲诛杀女婿雍纠,郑厉公见谋划败露便逃奔蔡国,祭仲迎接公子忽回国,重新成为史书里的郑昭公。

逃亡路上,郑厉公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听闻郑国爆发内乱,鲁桓公又活跃起来,积极奔走串联,准备到郑国混水摸鱼。

“桓公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公元前696年,鲁桓公联合宋、卫、陈、蔡等国讨伐郑国,但没有获得战功,空耗钱粮而已。

得罪完宋国,又得罪了郑国,齐国和看猴戏一样冷眼旁观。

鲁桓公的国际形象,成了一个左右横跳的孤家寡人。

4、

漫长的十四年时间,鲁桓公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哪里有利可图便奔向哪里,熊瞎子掰棒子似的,最后什么都没捞到。

所以啊朋友们,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很难,需要耐住寂寞,苦心孤诣的经营很长时间,但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这段无人问津的时光,必须独自走过。

历史证明,长期主义者才能逐渐达到目的,短期主义者看似红红火火,其实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可惜,鲁桓公不懂这个道理。

公元前696年,卫国爆发内乱,鲁桓公准备到卫国谋利,而卫国毗邻齐鲁两国,于是在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夫人出访齐国,希望和齐国共同行动。

鲁桓公的夫人姜氏,早在嫁到鲁国之前,便和兄长齐襄公私通,这次回到齐国以后,按耐不住,又和齐襄公翻云覆雨,做了一回夫妻,结果走漏消息,被鲁桓公知道了。

鲁桓公发现戴了绿帽子,大怒,和姜氏大吵一架。

姜氏发现事情败露,大惊,害怕回到鲁国以后出现意外,立即和齐襄公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

齐襄公能有什么办法,一不做二不休,杀人灭口吧。

齐襄公大摆筵席,宴请鲁桓公,期间不断的劝酒,鲁桓公大醉。宴席结束以后,齐襄公命公子彭生抱鲁桓公上车,趁机掰断鲁桓公的肋骨,等到站下车的时候,侍从才发现鲁桓公已经死在车上了。

国君薨逝的消息传回鲁国,鲁国派出使者到齐国问罪,齐襄公诛杀公子彭生,给了鲁国一个交代。

这个过程中,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成济的原型都出场了。

鲁桓公这辈子,生的不义、死的窝囊、一事无成、为后世笑。

做人要学鲁隐公,莫学鲁桓公。

225 阅读:7818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5

用户10xxx45

442
2024-02-24 13:26

政息人亡

浩博评过去

浩博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