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生五度,你有几度?

阳明心学之一体之仁 2023-12-11 14:50:32

曾国藩曾经指出:“王阳明在纠正旧有的风气、开创新的风气方面,其贡献之大,可与大禹相提并论。”

至今,王阳明为人处事的核心思想依然与当代社会不谋而合。

仔细观察王阳明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智慧的人生离不开五个“度”。

1、办事有力度

王阳明认为:办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通过具体的事务,不断磨砺自己,才能真正得到成长和进步。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不断磨砺,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成长。

他指出,“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如果只是追求清静无为,遇到事情便会慌乱,最终无法取得进步。

在他就任江西庐陵县知县的第一天,他面临了一群百姓的抗议,要求减免税负。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他坚持做应该做的事情,说应该说的话,这种自然的态度使他能够顺利地处理各种情况。

这种心态和行为方式值得借鉴和学习。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才能顺其自然地取得成功。

2、说话要适度

老一辈的人们常常告诫我们:“一言折尽平生福。”

这一智慧源于王阳明,他曾精辟地指出:“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随意指责他人只会暴露自己的浅薄和缺乏素质。

苏格拉底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职业是教授人们如何讲话。

有一天,一个青年前来向他请教演说的重要性,苏格拉底听完后向他索要双倍学费。青年困惑地问为什么,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说话应该有分寸,言辞应该适度。我们应该避免说大话、空话和废话,同时也要避免恶意中伤他人。

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辞,这是修身养性的关键。正如孔子所说:“仁者,其言也讱。”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境界。

3、胸怀有宽度

在历史长河中,成就大事者往往具备宽广的胸怀和气魄。

王阳明认为,心胸狭窄是灾祸的根源,唯有心胸坦荡才能获得福报。他曾说过:“如今对于所有愤怒、怨恨等情绪,只需以平常心对待,不要过分纠结,这样心胸自然会变得开阔,从而得其本体之正。”

心胸狭隘的人不仅思想受限,整个人生也会变得困顿。

君子应该有广阔的胸怀,能够容纳百川。

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只有拥有宽广的心胸,才能看淡世间万物,彼此包容,实现天下太平。

古语有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必过于计较,要学会包容和放下。只有具备容人之量,才能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成就。

4、眼界有高度

在王阳明年仅13岁的时候,他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

在当时,考取功名是读书人的首要目标,然而,老师的回答是考状元。

但是,王阳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说道:“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

他的父亲在得知这个想法后有些不以为然,但是他的祖父却十分欣赏他。

一个人的眼界往往决定了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他的格局和人生高度。

《颜氏家训》里有一个名言:“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眼界小的人很难相信山外有海、海外有山。因此,一个人的眼界不仅仅是他见识的广度,更是他看待世界的深度,预示着他的人生高度。

5、读书有厚度

英国作家雪莱所言: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这一观点深具启发性。一个人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王阳明则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记得”,即仅仅记住书中的内容;

第二重境界是“晓得”,即理解了书中的含义;

第三重境界是“明心”,即在心灵上有所体悟,秉持本心,多读好书,亲近贤人。

7 阅读:43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