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备帐下第一谋士,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但其实第一谋士另有其人。曹操曾评价,这个人给刘备带来前所未有的力量。
而这个被曹操如此重视的人是谁?他是在什么时候投靠刘备的?他为什么要投靠刘备?
怀才不遇的法正这个人叫法正,是当时的名士法真的孙子。在遇见刘备之前,法正依附在益州牧刘璋麾下。但在刘璋身边,法正却没办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对法正来说,他当时依附刘璋也是无奈之举。当时天下大旱,各地灾害不止。
法正的家乡遭到了旱灾,满城流民,饿殍遍野。法正虽然出身名士家族,但毕竟不是钟鸣鼎食的世家门阀。
在这样大的灾害中,他的家族也混乱不堪。当地无法实现他的抱负,法正只能离家另寻明主。
益州属于蜀地,受灾情况比较小,益州牧刘璋出身皇室,也算是身家显贵。法正和自己的同乡孟达商议过后,决定入蜀投奔刘璋。
但让法正没想到的是,刘璋用人是看地域的。刘璋身边的谋士,一般都是出身蜀地的世家大族。
自己想给刘璋当谋士,可刘璋身边根本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投靠刘璋之后,法正用了很久的时间,才当上了新都县令。
法正可不是为了来当县令的,他是想要辅佐刘璋建功立业的。可谁知刘璋没有建功立业的心,只想守着益州过日子。
乱世已至,名士自然要择明主而投。法正发现刘璋不是明主之后,就哀叹自己怀才不遇,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苦恼。
当时的益州别架张松,和法正是知己,两人都想辅佐明主建功立业。但刘璋的不思进取,让张松也很无奈。
法正和张松经常一起喝酒,一起诉说他们对刘璋的不满。但彼时的他们,除了留在刘璋这里,没有其他的选择。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战败,曹操身边围绕着许都门阀,孙权有周瑜这个大将。而当时的刘备,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
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一个身边能人辈出,一个主公年幼,需要周瑜摄政帮扶,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两人只能继续留在刘璋麾下,品尝自己怀才不遇的苦楚。但有的时候,事情的转变就很突然。
刘璋畏惧曹操的势力,想要讨好曹操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法正和张松都认为曹操不是明主,并不想跟着刘璋投靠曹操。
刘璋选人出使曹营,但他身边的亲信都不愿意去。最后张松担任使者,前往曹营面见曹操。
曹操野心甚大,企图做收复河山的枭雄。张松回来之后,劝说刘璋不要跟随曹操,不然容易被他吞并。
然而就在不久之后,曹操征讨江东,却在赤壁遭遇大败。周瑜的一把火,烧掉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曹操匆忙败走,刘备的势力也得以扩大。于是张松和法正一合计,觉得刘备可以做他们的明主。
两人劝说刘璋和刘备交好,并派法正出使刘备。而这次见了刘备之后,法正就更加坚定了要投靠刘备的心。
得奇才取益州按照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策略,刘备想要夺取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荆、益二州。只要拿下这二州,刘备就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
但对此时一无所有的刘备来说,拿下荆、益二州何其难。就在刘备烦恼的时候,法正再次来到了刘备面前。
这次法正还是作为刘璋的使者,但他的目的却是投靠刘备。原来曹操想要征讨张鲁,刘璋害怕曹操趁机吞并益州。
张松趁机劝说刘璋,可以让刘备入蜀征讨张鲁。刘璋觉得此计可行,于是派法正接刘备入蜀。
但刘璋并不知道,两人已经在暗中投靠刘备了。法正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表达了自己的忠心。
刘备和他身边的人都认为,法正他们的倒戈实在是天赐良机。有了这两个人,刘备占领益州指日可待。
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假意答应刘璋的请求,实际上是为了占领益州。只可惜这件事最终败露,导致张松被杀。
刘备因此和刘璋决裂,趁势占据了益州。法正也如愿以偿站在刘备身边,成了刘备信赖的第一谋士。
刘备成为益州牧后,他的根基并不稳定。益州的氏族并不拥护刘备,刘备随时可能会被别人从这个位置上推下来。
想要快速拉拢世家大族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当地氏族联姻。经过法正的挑选,他建议刘备娶吴夫人。
吴夫人的哥哥是刘璋的旧将,她本人曾经是刘璋的嫂嫂。刘璋的兄长刘瑁去世之后,吴夫人就守寡了。
娶了吴夫人,可以让当地氏族看清楚刘备对待刘璋旧部的态度,也能让刘备和当地氏族联系紧密。
但刘备却觉得,刘璋和自己是同族。按照辈分,刘璋的哥哥也是自己的哥哥。自己要是娶了吴夫人,那就相当于是娶了寡嫂。
这种事情有违礼法,刘备非常不愿意。但法正却认为,刘备就是想的太多了。他和刘璋之间,早就没了血缘关系。
真要是扯上点关系,只能说他们有一个先祖。但大汉四百年,有同一个先祖的人多了去了,互相通婚的也不少。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原本也都是亲戚,可彼此之间还不是照常通婚。而且晋文公还娶了自己的侄媳妇,也没见有人用礼法抨击他。
在法正的劝说下,刘备慢慢解开了心结,纳了吴夫人。刘备的这个举动,让益州氏族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用担心刘备清算他们,也不用担心刘备会排挤他们。对于这样的氏族来说,能保住家族繁荣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益州牧的位置上是谁,他们其实并不在乎。只要统治者不找他们的麻烦,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事情。
至于建功立业,他们只要保住家族,在哪个统治者手中都能建功立业。大不了沉寂一两代,然后继续出来做官。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可以说刘备能收服益州,法正居功甚伟。但帮助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法正并没有就此骄傲。他知道刘备有心匡扶汉室,也愿意为此出一份力。
当时曹操手里掌握着汉献帝,一封天子诏令就能占据大义,这是当时所有势力都烦恼的。
但曹操势大,手下精兵强将无数。曹操尚且弱小的时候,就已经击败了雄踞一方的袁绍,现在更是让人无法力敌。
曹操有实力,占据了大义,没有人敢主动对曹操出兵。然而就在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之后,法正献计让他夺取汉中。
当时汉中已经被曹操收入囊中,刘备就没有想过要夺取汉中。但曹操在拿下张鲁之后,却并没有趁势出兵益州。
那个时候正是益州不稳的时候,如果曹操那时出兵,刘备根本无法守住益州。面对这样的天赐良机,曹操却转头走了。
法正因此判断,一定是曹操内部发生了动乱。不然的话,他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呢?
驻守汉中的是张郃和夏侯渊,都是曹操麾下的强将。可即便这样,法正还是劝说主公夺取汉中。
对益州来说,汉中之地太重要了。只要刘备夺下汉中,他上能讨伐曹操,下可蚕食雍州和凉州,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法正的劝说下,刘备决定出兵汉中。但刘备兵力弱小,要是正面出击汉中,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
所以说正面出击并不合适,只能用计巧取汉中。刘备叫来张飞和马超,几人商量应该怎么拿下汉中。
对于夺取汉中这个建议,刘备麾下的将领们都没有反对。他们都认为刘备应该打下汉中,解除曹操对益州的威胁。
得知只有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的时候,张飞主动请战,要为他的哥哥拿下汉中。但刘备制止了他,让他听听法正的想法。
对于张飞的勇猛,法正还是夸赞了几句,虽然这勇猛有些不合时宜。不过法正并未多说什么,他开始讲自己的打算。
法正的计谋很简单,就是一招声东击西。但夏侯渊和张郃兵力不够,所以面对刘备的军队就会很艰难。
在法正的运筹帷幄之下,夏侯渊兵败被杀,曹军溃败。哪怕后来曹操率兵亲征,刘备也听从法正的建议,不和曹操正面相抗。
因此曹操虽然有兵力优势,但刘备据险而守,让曹操无计可施。曹操听说刘备此次是用了法正的计谋,叹了一口气。
他对张郃说:“这个人比诸葛亮更善用计,比刘备更能忍耐,以后一定是我们的大敌。”
刘备占据汉中之后,自立为汉中王,并且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成为刘备信赖的肱骨之臣,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只可惜法正在45岁那年去世,并没有参与后来的乱世争霸。法正死后被追谥为翼侯,他的儿子也被封为关内侯。
刘备东征败了之后,诸葛亮十分怀念法正。他说如果法正还在,一定会阻止刘备东征,就算阻止不了,刘备也不会败得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