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夏天,苏联和日本两国在蒙古国诺门罕地区,展开大规模战争,日军惨败,留下数以万计森森白骨。
之后,这场著名的诺门罕战役,被称作日本陆军最大的一场败仗,同时也被称为苏联的雪耻之战。
这场战役是怎么发生的?号称是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部队,又为何会遭遇惨败?苏联的耻辱到底是什么?
千百年来,诺门罕地区就一直是塞北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我们所熟知的匈奴、鞑靼、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曾经在这片荒原上飞驰过他们的马蹄。
自1931年918事变之后,东北三省就沦于倭寇之手,从那时起,他们就视蒙古地区为日本在中国北方的生命线,并派关东军重兵防守。
日本人的意图很明显,既在随时抓住战机,侵占他们觊觎已久的蒙古国,又在进一步控制苏联远东地区,妄想有朝一日配合德国对莫斯科两路夹击,从而达到灭亡苏联,最终瓜分世界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不轨图谋,从1935年到1939年,日军和伪满军,与蒙古军以及驻扎在蒙古境内的苏军之间,发生了数百次边境冲突。
日军在诺门罕地区
1937年至1939年间,正是苏联的大清洗,肃反运动时期。
克格勃远东部长留希科夫大将,因为害怕被清洗,于是向关东军叛逃,最终被押解至东京。
随后,他向日本情报机关透露了三个重要情报:
第一,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使苏联红军严重减少富有作战经验的各级将领。
第二,苏联在远东地区,集结了数十万红军以及千余架各种战机。
第三,斯大林打算等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消耗大部分实力后,再发动对其的攻击。
通过这些情报,日本军部开始为关东军补充大量兵源及物资,并且先发制人,制定了针对苏联的战略方针。
1939年5月4日,蒙古军在诺门罕地区骑马放牧,遭到伪满军驻扎在此地的哨所巡逻士兵枪击。
随后,不肯善罢甘休的蒙古军,立即派出骑兵占领了该哨所,并迅速派出苏蒙联军2000余人,前往其东面733高地修筑工事、威慑日军。
之后,日军第23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了解到,苏蒙联军在诺门罕地区的防务较为松懈,于是决定派兵发起挑衅,此举遭到了日本内阁的反对。
但小松原道太郎一意孤行,并让其部下两万余人进驻诺门罕地区,关东军司令部无可奈何,随即派出作战参谋辻政信到诺门罕地区进行实地侦察。
辻政信最终确认,日军发起进攻的最佳地点,就是诺门罕以西。
他还提出建议:
此时距离雨季还有两个月,作战时间充裕,且苏军目前缺乏得力将领,队伍的战斗力不堪一击,正是向其发起全面进攻的好时机。
小松原道太郎(左)
于是,5月13日,日军下达作战命令,司令部在同意小松原太郎带领部队向苏联发起攻击的同时,还为他增援了许多飞机和汽车。
5月14日,小松原太郎首先命令其麾下23师团的1000多名士兵组成搜索队,在飞机的掩护下,向苏蒙联军所占领的733高地发起进攻,经过一夜战斗,苏蒙联军被迫全线向后撤退。
之后,苏蒙联军又在费克连科的指挥下,于5月21日夺回了失地,与此同时,他们一边给苏军统帅部写信请求支援,一边命令士兵在哈拉哈河上修筑浮桥,迎接援军到来。
苏军统帅部收到信件后,于5月24日派遣朱可夫前往诺门罕前线参与作战,而跟随朱可夫一同赶到的,还有大量的载重汽车和油罐车,其目的在于解决大军的后勤运输问题,做好与日军全面交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小松原太郎再次派出1000余人作为主力从正面进攻733高地,又另派出一支快速行动队,迂回到苏蒙联军背后,企图偷袭。
朱可夫
日军快速行动队于5月28日凌晨率先得手,苏蒙联军第6师指挥部被摧毁,政委丕勒杰侥幸突围,后又带领援军杀回战场,将日本快速行动队尽数歼灭。
朱可夫到达前线之后,根据诺门罕战场的地形,向苏军统帅部提出了增加兵力,坚守733高地,并主动向日军发起大规模纵深突击战的计划。
恰巧此时,苏联和德国刚刚签下互不侵犯条约,没有了后顾之忧。
于是,斯大林即刻下令,让远东步兵和装甲部队迅速赶赴前线,给予日军迎头痛击。
随后,朱可夫又亲自组建了以郭文通为首的达斡尔族情报组,而这个郭文通的公开身份,其实是伪满兴安军第7团团长。
郭文通利用伪满军身份为掩护,在整个诺门罕战役期间,向苏军源源不断地提供情报,从而使苏军对日军在战场上的动向了如指掌。
日军被俘
6月15日,朱可夫指挥部队向日军集结地发起空袭,造成敌人500桶汽油被炸起火,损失惨重。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为恼怒,立即调集部队杀入战场,与苏军展开激战。
6月22日至24日,苏日双方在诺门罕上空展开了为期三天的空战之后,日军逐渐处于下风,丧失了制空权。
到了6月29日,日军第23师团开始渡过哈拉哈河,朱可夫收到情报后,暗中调配兵力,但却仍然按兵不动。
他想引诱日军继续西进,将他们引到哈拉哈河西岸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直接与其开启坦克大战。
至此,诺门罕战役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双方真正的大战即将开始。
植田谦吉
临战前夕,日军发现自己搭建的浮桥无法承载坦克渡河,于是,坦克支队便只能被迫留在东岸。
7月2日,日军第23师团顺利渡过哈拉哈河,刚刚停下来,便向苏军阵地发起了猛攻。
眼见出击的时机已到,朱可夫下达了进攻命令,全体苏军倾巢而出,一方面合力围歼日军部队主力,另一方面则阻击并消灭留守在东岸的日军装甲支队。
然而,没有了坦克开路的日军第23师团,在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多次密集冲锋之下,很快就无法抵挡,损失惨重。
此种情形之下,小松原太郎不得不将保护装甲队的野战炮兵调到了西岸,却不料,这样的举动却给装甲队带来了灭顶之灾。
没有了野战炮兵的保护,日军装甲队很快就遭到了苏军的攻击,他们的T26以及BA-3等重型坦克,足足比日军的89式轻型坦克重量超过两倍,且装甲更加厚实。
不仅如此,苏军还预先将特制的钢琴弦隐藏在草丛中,形成反坦克陷阱,日军坦克的履带一旦被钢琴弦缠住之后便动弹不得,成为活靶子。
到了7月5日,苏军在东西两岸都取得了大胜,日军装甲队折损严重,第23师团溃不成军,总体伤亡超过万人。
他们真正见识了苏军坦克机械化作战的恐怖战力,最终只能仓皇撤退。
7月中旬以后,苏日两军开始了隔河炮战,而西高东低的地势则非常有利于苏军的远程火炮打击。
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苏军对日军发起了大规模火炮轰击,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而日军的火炮由于射程不够远,又是从下往上攻击,因此命中率很低,
此时,日军跨河进攻有坦克拦路,原地固守又有大炮轰击,第23师团进退两难。
无奈之下,关东军司令部决定再次向诺门罕地区进行增兵,并命令731部队偷偷将鼠疫、伤寒、霍乱等细菌投入哈拉哈河中。
很快,情报畅通的朱可夫获悉了这一消息,随即便采取了防疫措施,及时避免了苏军的大规模伤亡。
可笑的是,最后反而是日军士兵饮用了河水,最终导致1000多人感染疾病,战争的天平再一次向苏军倾斜。
至此,诺门罕战役第二阶段到此结束。
8月13日,日本援军第6军赶赴前线,军长荻洲立兵吸取了第23师团失败的教训,不敢贸然发动进攻,于是下令修筑防御阵地,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苏军方面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反攻已经酝酿成熟。
8月20日是个星期天,日本第6军大部分军官都离开了军营,前往我国内蒙古地区休闲度假。
然而也正是这一天,苏蒙联军近6万兵力在朱可夫的统一指挥下,兵分三路向日军阵地发起了猛攻。
日军虽猝不及防,但依然负隅顽抗,双方战斗异常激烈。
荻洲立兵
然而,8月正是蒙古草原上最热的夏季,诺门罕地区东岸又是一块干燥的沙地,植被稀少,水源稀缺。
疲于应付的日军在无水供应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了11天,最终不得不弃守阵地,分路突围,最终只有2000人逃了出去。
9月6日,日军陆军本部向关东军司令部下达停战命令,9月15日,日苏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议,激烈的诺门罕战役正式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阵亡1.8万、受伤3.4万余人,失踪2000余人,总计损失超5.4万人。
诺门罕战役被称为日本陆军最大的败仗,所有人都觉得,这场战役是苏军的雪耻之战,因为早在1905年的时候,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利益,沙俄军队就曾经败在过日军的脚下,这也难怪,为什么在此次诺门罕战斗中,苏联会如此卖力。
60年后,诺门罕地区建成了战役遗址陈列馆,在馆前的广场上,修建了一座和平大钟,钟上用满汉两族文字详细记述了战役的经过,并表达了对和平的祈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