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澄:魏晋时期的低调高僧,首次实现历史上宗教与政治联姻

小瑀说史吧 2024-12-02 15:53:42
序言

目前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文明三大轴心有三个,分别是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

其中,希腊文明以自然科学和神学为出发点,重视理性和逻辑,古印度文明重点研究人与内心的关系,和宗教相融合,而中国文明重点研究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伦理和家庭人文。

因此几千年来,西方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人研究人与宗教的关系,而中国人则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先秦时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爆炸特点。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等思想流派百舸争流,五百年来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彼此之间互相交融、互相吸收。

但是不管哪一个流派都是围绕人与社会、世俗君主治国之道而展开,并没有产生培育宗教的土壤。

东汉初年,汉明帝刘庄统治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成为最早传播到中国的宗教。

东汉政府对佛教持开明态度,佛教才得以扎下根来,不过在此后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直到魏晋时期,中原大地连年战火,民不聊生,加之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社会阶级固化,朝廷黑暗腐败,士人为避祸只好清谈,百姓更是毫无发展和生活希望可言。

佛教的轮回转世理念极大的契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劳苦大众有了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得以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佛图澄就是中原佛教的得道高僧。

是他一手将佛教的影响推向新的高潮,实现宗教与世俗王权的融合,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首次出现宗教化社会。

佛图澄何许人也?

公元232年,佛图澄出生于西域龟兹,本姓帛氏,九岁时在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出家,年轻时游历中亚、克什米尔、天竺等地。

在当时,中原处于曹魏统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与西域的联系已打通,彼此之间经贸往来不断。

同时西域各国尚未接受伊斯兰文化,主要信仰佛教,因此佛教文化不断传入东土,尤其是河西走廊一带影响颇深。

佛图澄向来仰慕中原内地之繁荣,且有意愿前往传教,为此,他长途跋涉来到汉地佛教“圣地”敦煌,并在此住寺多年。

要知道,佛图澄并非第一个来东土传教的僧侣,但为什么没有溅起一丝波澜,因为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同化力、融合力。

如果不能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佛图澄显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因此他在敦煌期间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精通汉人语言和文化,与学者高士辩论,无不符合理义,没有人能难倒他。

公元310年,78岁的佛图澄来到洛阳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传教之旅。

佛图澄如何实现宗教与政治联姻

在当时,虽然佛教在中土已历经东汉、魏晋150余年,但基本上处于地下状态,只在皇室和极少数上层人物中有流传。

尤其是曹魏时期以来,政府明文规定汉族人不允许出家,因为东汉末年以来战火不休,人口数量大跌,田地抛荒严重。

如果百姓出家为僧,人口出生率会继续下跌,而且寺院不事生产,反而依赖民间香火、钱粮供给,会影响国家税赋收入、增加财政负担。

所以当佛图澄来到洛阳的时候,中原地区还没有一座向普通百姓开放的寺院。

此时的佛图澄年近耄耋,饱经沧桑,早已参透世事,他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异域僧人想凭一己之力,在中原普及佛教简直痴人说梦。

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世俗社会,想要让佛教延续下去,没有政府的扶持是万不可能的。

而当时的中原形势可谓乱成一锅粥,在佛图澄来洛阳之前,西晋刚刚历经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是中华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皇族内乱,断断续续长达十六年之久,战火波及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数十万士民百姓丧生。

此后随着西晋皇权的衰弱,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族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史称五胡乱中华。

308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并州建立赵汉政权,在这之后的三年里,匈奴军队数次南侵,于311年攻破洛阳,史称永嘉之乱,中原百姓遭受血腥屠戮,一时间赤贫千里,十室九空。

佛图澄冷静分析了当下局势,最终选择了石勒和他的羯族集团。

因为在这一众政治势力中,只有匈奴和羯族两个游牧民族渗透至中原。

氐族占成都、羌族盘踞在陇右,鲜卑远在幽州,都不在中原核心文明区,至于西晋已是大厦将倾,气若游丝。

在匈奴和羯族中,前者与汉人博弈数百年之久,早已形成成熟的政权根基,是胡人诸部中势力最强大的,压根不需要外来势力添砖加瓦。

而羯族不同,羯人自中亚迁徙而来,与佛图澄有着同源文化,而且羯人长期以来是匈奴人的奴隶,地位低下。

永嘉之乱以来,羯族人在首领石勒的带领下不断扩张,在极短的时间内崛起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集团。

而且石勒雄才大略,谋略胆识出众,如果趁其发展之机辅佐石勒,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312年,佛图澄投入到石勒手下的十八骑郭黑略帐下,为其出谋划策,帮助他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在赢得郭黑略信任后,就被引荐给石勒。

郭黑略还告诉石勒他能在战场上屡屡获胜,就是因为受到佛图澄的指导。

相传佛图澄为了取得石勒信任,曾在军中诵读咒语,随后装满水的容器中凭空生出了一朵光彩夺目的青色莲花。

石勒被这样神奇的法术所吸引,再加上佛图澄谈吐非凡,帮助石勒规划军事行动,遂取得信任。

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变化莲花的传说只是传说,不可能是真的,佛图澄能够取得石勒信任的原因还是其杰出的谋略和审时度势,能够帮助石勒在中原站稳脚跟。

所以说,佛图澄不仅精通“法术”,还精通人心,他明白石勒有雄踞中原的野心,能够在群雄割据的时代胜出。

同时也坚信石勒能帮他实现更宏大的目标——在中原地区宣传佛教。

当然,佛图澄不仅懂政治,还把慈悲为怀的佛家理念落实下去,羯族好杀戮,佛图澄就劝石勒少杀戮,当时十有八九的人因佛图澄的劝解而获救。

在后来的十几年里,石勒的地盘逐渐扩大,吞并了并州、青州、徐州等大部分北方地盘,这一切少不了佛图澄的出谋划策。

319年,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对佛图澄更加器重,史载:“有事必谘而后行。”

同时佛图澄和弟子们还在北方四处巡诊,为伤病的士兵和百姓治疗,以此吸引很多人皈依佛教。

328年,石勒和他的后赵为争夺统治权,与前赵匈奴首领刘曜展开决战,石勒想率军亲征,但是遭到群臣反对。

这时佛图澄站出来力挺石勒,并且预言石勒会取得胜利,并积极出谋划策。

最终正如佛图澄所料,石勒于第二年活捉刘曜,吞并前赵,再次统一中原,于329年称帝。

佛图澄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被尊为“大和尚”,军国大事都会提前询问。

333年,石勒病死,其侄子石虎发动政变称帝。据说有一次,石虎问佛图澄:

“佛法主张不杀,然而朕为天下之主,不用刑杀就不能肃清海内……”

佛图澄回答道:

“帝王奉佛,自然与老百姓不同,只要能体恭心顺,提倡佛教,不为暴虐,不害无辜,就算是对佛诚心了。”

在当时,佛教经过佛图澄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而石虎也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以积蓄实力。

所以石虎继续把佛图澄倚仗为国师,对其礼遇比起石勒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和尚”成为仅次于皇帝的存在,其享有的礼仪尊崇远超王公贵戚,同时也成为地位高于百官的佛教领袖。

此时的佛图澄已成为百岁老人,但即便如此高龄,佛图澄依然在宣传佛教的道路上不停歇。

他以其精湛无比的佛学造诣吸引了无数信徒,直收弟子达数千人,门徒万余人,在后赵政权的支持下,佛图澄建造佛寺多达893座,教学盛况可谓空前。

至此佛教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被最高统治者当做真正信仰所崇奉上升的“国教”。

讽刺的是,佛教的尊崇恰恰出现在历史上最残暴的皇帝石勒和石虎的治下,尤其是石虎,一边把佛教高高供起,另一边大开杀戒。

此时对于佛图澄来说,无疑是非常煎熬的,一方面他成功把佛教普及开来,还使其成为国教,另一方面世间的暴行杀戮并未平息,这与佛教教义是冲突的。

可以说,佛图澄洞悉人性,却活在唯心的价值观里,他没明白,想改变这个世界只能依靠人本身的作为来完成,而不能寄托于虚无的精神。

在佛图澄最后的几年里,他居住在寺院,深居简出,不再见人。当石虎最后一次来问刑法时,佛图澄只简单的回了一句:佛法不杀!

348年,116岁的佛图澄静静圆寂,一缕青魂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西方极乐世界。

0 阅读:14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