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商人不能为帝国创造价值,商人作为中间商还把差价赚走了,让帝国税收出现问题。商人交税又有不确定性(没法定额征税),总之就是不好管理。
《管子·小匡》里最早出现四民的概念:“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虽然都是民,商人却是老末,地位最低。但是商人虽然地位低,但是他有钱啊,有钱必然要争取一些政治权力,以及古代大商人必须跟官府勾结,才能顺利获取更大的利润。典型的例子就是《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他本来是个破落户,在阳谷县开了个生药铺,最后靠着使钱,一路巴结上蔡京,最终还当上了山东提刑所的理刑副千户,这其中的官商勾结自不必说,西门庆当上官之后,之前花出去的钱自然要加倍从老百姓手里搜刮出来。满清的时候,还给西门庆这种出身的官员专门设定了一个名词:捐班。
捐班以商人居多,无他,就是有钱。你是进士出身,我是同进士出身,他是捐班出身,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商人做大了除了会出现官商勾结的问题外,还容易跟帝国中央叫板。盐铁官营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了,帝国政府就是最大的商人,那贩铁贩盐的商人自然就成了打击对象。到了清朝后期,钱庄、票号的出现,又影响了帝国的铸币权,以及明末的晋商,还卖物质给山海关外的后金,总之,在国家看来,商人就是不稳定因素,自然地位不能高了。哪怕财富多如沈万三和胡雪岩,该一脚踢开也是要一脚踢开的,也就当个白手套用用而已。
胡雪岩风光的时候是二品红顶商人,落魄的时候就啥也不是。
最后,中国古代一直是个农业国,以农为本,安土重迁。而商人为了利润到处跑,所谓“重利轻离别”,心思活络,天然就是帝国的不稳定因素,漕帮盐帮这种,说是商人也行(武装商人),说是匪徒也对,更别说那些跨国贸易的商人,天天都经历九死一生。这些人,天然对帝国政府没什么归属感,哪里有钱跑哪里,不是”值得教化之民”。同理,那些下南洋的、闯关东的、走西口的,里面有没有商人的踪迹?这些都是为了生存无视帝国法律的那群人。
总结,因为商人天然的跟古代中国政府争利,也不是安土重迁的人群,不是古代中国的理想统治人口,所以地位低下也是必然的,不然大家都去经商了,地谁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