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圣手叶天士:总咳嗽,是脾不好!一张方子,健脾、补肺、止咳

亮亮评养护 2025-04-02 13:52:38

参考文献:

1.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一版,2020年):第284-289页,关于“咳嗽”和“脾肺关系”的章节。

2. 《现代中医诊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卷二,咳嗽病因与脾虚关系专题探讨。

3.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年第18卷第3期:叶天士学术思想研究专栏,《论咳嗽从脾论治的理论与实践》。

咳嗽一年四季都能遇上,春天花粉过敏、夏天空调过冷、秋冬气候干燥,咳的人满天飞。但如果你发现,不管换季不换季,冷不冷、热不热,咳嗽就是改不了,老是干咳、痰多、清晨起床咳、吃点油腻就咳、稍微动一动就咳,那你可得停下来,好好想想:是不是脾出了问题?

清代名医叶天士有句名言:“咳嗽久不愈者,多责之于脾。”意思很简单,咳嗽老不好,不一定是肺的问题,而是脾虚在作怪。

这话搁到今天听,可能有点反常识。

咳嗽嘛,不是应该专治肺?可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了,水湿运不出去,痰就不断生出来,肺再怎么补,也像一个天天清水管道的工人,拼命清理都赶不上水源头的泄洪。

而叶天士留下的一张方子,简单几味药,却能从根上调脾,顺带补肺,咳止人安。

这张方子,到今天都被不少老中医传承使用,在“老咳嗽反复”的人群中,效果非常扎实。

我们先不急着说方子,先说说为啥脾虚会咳嗽。

中医讲,脾主运化,是人体“后天之本”,吃进去的饭菜,靠脾来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

如果脾虚弱了,水湿运不出去,就在体内停留,而这些水湿,就成了“痰”的前身。

你以为痰是肺生的?不是。

痰的“根”在脾,痰的“宿”在肺。

脾虚生痰,肺被痰阻,就引起咳嗽。

这样一来,咳嗽不是“局部问题”,而是“系统失调”。

而且脾一虚,肺也容易跟着虚。为啥?因为脾土生肺金,脾是肺的“妈妈”。

这个逻辑关系,就像一个制造氧气的工厂突然停电了,肺当然运转不顺。

所以光靠止咳药、抗过敏药、润肺膏,治标不治本。

真实案例最有说服力。

有位52岁的老师,姓周。

每年入秋就开始咳,一直咳到第二年春天。医院拍片子、做肺功能,基本没大问题,但咳得人烦。

咳嗽早上最重,白天还好,夜里又开始,常伴有白色泡沫痰,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这不是肺炎、不是支气管炎,也不是哮喘。

是脾虚生痰、肺气虚弱的典型表现。

医生给他用的是叶天士的“健脾止咳方”,加减用药,大致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桔梗、杏仁、紫菀、款冬花,再根据个人体质调整几味。

用了一个月,咳嗽明显减轻,再一个月,几乎不咳了。

整个人精神状态也上来了,不再动不动就累、饭后一身痰。

来,咱们拆解一下这张方子,看看它的“神”。

党参、白术、茯苓是经典的健脾三宝,补气、运湿、调中焦。陈皮、半夏理气化痰,是“祛湿痰”的搭档。

桔梗、杏仁宣肺止咳,把痰引出去。款冬花、紫菀润肺化痰,是老肺病人的“润肺法宝”。

炙甘草调和诸药,也有益气作用。

你看,这张方子不是一味地“止咳”,而是从脾入手,像修水管一样,先把源头修好,再把堵处疏通,通了,咳自然就停了。

那为什么现代人这么容易脾虚?

说句不好听的,现代人吃得太精、动得太少、气得太多。

吃得太细太白,脾没得锻炼;天天坐着不动,气血运不起来;情绪大起大落,肝气犯脾,一伤再伤。

尤其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压力一多,饭吃得快、觉睡得浅,脾气一上来,脾就倒下去。

现代研究也发现:慢性咳嗽患者中,有60%以上合并有胃肠功能紊乱,尤其是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

这些在中医看来,都是“脾失健运”的表现。

从西医角度,也能找到证据。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炎症反应,都会引起上呼吸道的过敏反应,反复诱发咳嗽。

而脾在中医中就主“运化”“升清降浊”,是调节免疫和消化的核心。

中西医殊途同归,脾虚,确实是很多慢性咳嗽的源头。

除了吃药调理,生活方式也得跟上。

一是吃得清淡但不寒凉,二是动得轻缓但不剧烈,三是情绪平稳不内耗。

食补方面,推荐几样健脾止咳的食材:

· 山药:补脾肺双效,适合煮粥、蒸食。

· 莲子:健脾宁心,适合炖汤。

· 陈皮:理气化痰,泡水喝。

· 白扁豆:健脾祛湿,煮粥最佳。

· 百合:润肺止咳,搭配银耳更佳。

这些都是“吃进去”的调养。

想让脾更有劲,“动起来”也很关键。

推荐一个简单的健脾动作:揉腹+叩背法。

· 每晚睡前,顺时针揉肚子100圈,帮助脾胃运化。

· 清晨起床,双手空心叩打背部肺俞穴,每侧100下,有助化痰止咳。

别小看这些动作,贵在坚持,贵在慢工出细活。

不是所有咳嗽都能用这张方子。

若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肺热燥咳、肺结节等,需要辨证施治,不可一方打天下。

但对于那种久咳不愈、痰多清稀、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的症型,这一类人群,基本都能从健脾入手取得突破。

不治咳,而治生咳之源,这正是叶天士的高明之处。

现代医学追求快,但中医讲究稳。

中年人的身体,最怕“快刀斩乱麻”,最需要“慢火煎老汤”。

说到底,咳嗽不是病,而是身体给你的提示音。

这个提示音,可能是肺在求救,也可能是脾在喊话。

你听懂了,就是转机;你不理会,就是病根。

叶天士那代人,没CT、没支气管镜,却靠一双手、一张嘴,精通五脏六腑之理,诊尽千般咳嗽之源。

我们今天,科技再发达,也不能忘了:身体不是零件的集合,而是一个整体。

咳嗽不是孤立的病,是全身系统发出来的信号。

调肺不如调脾,治标不如治本。

一张方子,几味药材,不是多神奇,而是背后千年经验+人体逻辑的沉淀。

咳嗽治好了,睡得稳了,吃得香了,笑得轻松了。

你会发现,原来不是生活在折磨你,而是你没调好身体的节奏。

从今天起,听懂身体的语言,调一调脾,就能让咳嗽闭嘴。

这,才是最实在的健康智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3 阅读:229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6
2025-04-03 15:56

哇.中医好历害的方子。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亮亮评养护

亮亮评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