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9岁杨得志迎娶55岁石莉:我们的孩子将来都会尊重你

史在没有弦 2024-09-15 03:40:4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90年,79岁的杨得志上将选择再婚,这在党内高层中并不常见,引发了不少议论。然而杨得志坦然面对外界的声音,对自己和55岁的新婚妻子石莉的选择充满信心。新婚之夜,杨得志的一句话感动了石莉,让她泪流满面:“你放心,孩子们将来都会尊重你……” 这对年龄相差24岁的夫妻,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是什么让他们克服了世俗的眼光,最终携手共度余生?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1938年,杨得志担任115师685团团长期间,他率领部队深入吕梁山区,很快建立起了晋西南的抗日根据地。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杨得志和他的部下们频繁进行秘密侦察活动,经常伪装成普通农民,混入日军控制区收集敌情。当地村民通常都非常支持他们,有些还主动提出作为向导。

杨得志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伏击地点,实施类似平型关大捷那样的伏击战。然而,日军大多留守在坚固的据点,极少外出,使得伏击计划一再受挫。那年从春天到秋天,部队鲜少有作战机会,这让杨得志感到非常焦急和无奈。

在一次例行的侦察行动中,夜幕降临时,大家都感到饥肠辘辘。考虑到当地百姓的贫困,杨得志不忍心向他们索取食物,于是拿出自己仅有的1块钱,请求向导帮忙购买一些鸡蛋来充饥。

向导不久后带回了用1元钱购买的20斤鸡蛋,足以让杨得志和同行的侦察员们暂时充饥。剩余的鸡蛋则交给了炊事班,以备不时之需。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得志和他的部下们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时他们甚至会在闲暇时光到村民家中进行友好访问,与村民们聊天,交流思想。

在一次闲谈中,一位热心的老乡向杨得志提出,是否需要帮助介绍一个配偶。杨得志起初以为这只是一句玩笑,便随口应和道:“没错,如果你能帮我找到合适的人选,那就太好了。

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位老乡非常认真,下次杨得志访问时,一位清秀的姑娘及其父亲已在等候。这位姑娘不仅外表可人,还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在当地是颇具才貌的女性。杨得志对她产生了好感,两人一见钟情。

美好的情愫遭遇了障碍。姑娘的父亲坚持要求100元钱的彩礼金。在当时,这笔金额对于一个共产党的团长来说是一笔巨款,即便是10元钱也难以凑齐。情急之下,团政委吴文玉建议用几百斤粮食来抵彩礼,并试图通过村中有影响的老乡进行说服。尽管这位老乡尽力说服姑娘的父亲,但对方仍然坚持要现金。

最终这段姻缘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无疾而终。不久后杨得志被调至344旅任副旅长,离开了晋西南,留下了未竟的情缘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承诺。

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得志在军界的地位日益稳固。作为一个资深的大军区司令员,他连续担任此要职超过二十年,这不仅得益于他个人的能力,还与主席对他的深厚信任密不可分。在多个重要的公共场合,主席都曾公开表扬杨得志的贡献和才华。

回望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杨得志的表现为他赢得了主席的高度信任。自从湘南起义以后,杨得志便踏上了军旅生涯的征程,在井冈山的战斗中,他以勇猛的战斗表现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突显英雄本色,在那些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经受了连番的考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得志与主席有着共同的家乡背景,这让他们之间的对话总是格外亲切,仿佛重逢久别的亲人。在长征途中的一次难忘相遇中,主席亲自访问了杨得志的团部。

发现一碗中的几只不甚新鲜的梨后,主席询问是否有辣椒粉,以符合其对辣味的偏爱。杨得志立即派人从炊事班取来辣椒粉,主席便现场示范了如何将辣椒粉拌入梨中食用,这一新奇的吃法让两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分享了梨子。

杨得志的英勇表现尤为突出在1935年5月24日,当他和他的部队抵达四川安顺场的大渡河边。面对“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恶劣条件和历史上翼王石达开部队在此全军覆没的前车之鉴,杨得志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勇气。

他首先粉碎了敌军两个连队,确保了红军的安全,还成功缴获了渡河所需的船只。随后他组织了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带领他们在猛烈的枪林弹雨中强渡大渡河,不仅击溃了敌军,还为红军的整体过河提供了关键的掩护。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北南冲突激化,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在中国中央政府的决定下,彭德怀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司令,带领军队奔赴前线,以保卫国土安全。

彭德怀积极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而此时的杨得志,原本在西安处理军务,突然接到了毛主席亲笔签署的机密电报。电报中命令他迅速动员,率领第19兵团前往山东集结,随时准备东渡朝鲜。

杨得志立刻回到家中,与妻子申戈军商量接下来的部署。申戈军作为杨得志的长久战友及生活伴侣,既是杨的支持者,也是政治干事和秘书。她坚决表达了随军同行的决心。

尽管杨得志出于对妻子安全的考虑,多次劝说申戈军留守家中,但申戈军坚持要随军前往。她强调,自己不仅是杨的妻子,更是一名党员和军人,理应同行前线。

无法说服申戈军的杨得志,只得同意其随军。在临行前,夫妇俩决定将三个尚幼的孩子托付给组织照顾。离别时刻,申戈军虽泪眼婆娑,但为了更大的责任,她迅速收拾情绪,坚定地跟随杨得志一起出发。

到达山东后,杨得志不久即被召至北京,接受新的战略指令。在中南海,他与政委李志民汇报了兵团的调动情况,并听取了来自朱德总司令的详细战场情况。朱德向他们传达了彭德怀的高度评价和特别提名第19兵团加入前线的决定。杨得志和李志民对此深感荣耀,并立誓要不负重托。

朱德引用古语“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强调了备战的重要性。这激励了杨得志和李志民更加坚定了在朝鲜战场上全力以赴的决心,誓言在战场上为国家赢得荣光。

1989年,杨得志遭受了人生中极大的打击,他挚爱的妻子申戈军辞世。申戈军的去世让原本经历无数战火考验的杨得志深感悲痛。两人曾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一起度过了无数艰难岁月,共同见证了和平的到来。

申戈军的意外离世给杨得志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在失去了生命中的伴侣后,为了尽量填补内心的空虚,杨得志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试图通过忙碌来缓解心中的痛苦和失落。他的工作效率和参与度显著提升,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思念妻子的情绪仍旧难以平息,杨得志的生活虽然继续,但每个静夜的思念都让他倍感孤独和无助。

1990年春季,当杨得志与石莉初次见面时,两人的年龄已分别达到79岁和55岁。尽管他们都处于晚年,但二人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年轻的体态,使他们看起来年轻许多。石莉仅看似四十多岁,而杨得志尽管年近八十,看上去也只有五十岁左右。

这种外表上的年轻,并非夸张或是恋人之间的美化,而是基于他人的观察与评价。杨得志的部属们常夸赞他保持的黑发和稳定的外貌,即便时间流逝,他的面容和气质似乎挑战了岁月的痕迹。这样的描述也表明,尽管年龄相差约二十四岁,但从外表上看,两人的年龄差距似乎并不显著。

在他们第一次会面时,石莉的称呼“首长”给杨得志带来了些许困惑。这种称呼通常用于军中的上级,而石莉并非他的部下。对此,石莉解释称自己曾是文工团的一员,而且早在1950年,就已经是他的“下级”。

石莉回忆起她十五岁时参与的文工团活动,她作为舞蹈演员在前线为士兵们表演。那时候杨得志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出席了多次联欢会,他的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给年轻的石莉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文革后期,石莉在电视上见到杨得志时才真正知道了他的名字。

那天的相亲更像是为了找一个能照顾杨得志晚年生活的伴侣。在对话中,杨得志真诚地向石莉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尊重你,我同样会给予你尊重。”这番话让石莉深受感动,她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速,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激动情感,只能频频点头表示认同。

1990年4月30日,两人正式领取了结婚证。杨得志的秘书负责了大部分婚礼的安排,但法律手续却异常严谨。他们不仅贴了新婚夫妇的照片,还留下了彼此的指纹印记,确保一切符合法律规定。

婚后石莉对杨得志的照顾无微不至,她对他深情地说:“只要你活到百岁,我七十岁时依然会在你身边。在这个世界,也在另一个世界,我都会是你的伴侣,守护你。”尽管他们共同的日子不长,但石莉的承诺与关怀一直未曾改变,她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婚礼时的誓言。

婚后两人常常在悠长的夜晚,分享着彼此的梦想与期望。石莉温柔地对杨得志说,她希望他能活到100岁,而自己将会伴他到老。杨得志虽然对自己的寿命持谨慎态度,但也被石莉的深情所感动,常常半开玩笑地回应她。

他们的关系也得到了杨得志孩子们的认可和支持。在申夫人逝世一周年之际,全家人在骨灰盒前祭奠时,杨建华对着母亲的遗像表达了对石莉的欢迎与接受。

为了增强杨得志的身体健康,石莉提议进行一系列的国内旅行。从东北到南方的广州、珠海,再到山东和上海,他们的足迹遍及多个城市。每次旅行,他们都积极参与当地的活动,与民众互动,拍摄许多珍贵的合影,记录下他们共同的快乐时光。

尽管旅行带来了短暂的健康改善,杨得志的病情逐渐恶化。从家中休养到不得不住进301医院,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石莉在这一年中几乎一直陪在他身边,不论是日常的生活照料,还是在医院的漫长日夜,她都未曾离开。

自1994年起,杨得志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频繁往返于医院之间。石莉因为担心与焦虑而显得愈发憔悴。尽管杨得志多次建议她回家休息,石莉却始终坚持留在他身边,不愿离开。

在杨得志生命的最后阶段,石莉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在他的左右。虽然两人共同生活的时间仅有四年,但这短短的四年却成为了他们各自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石莉用她的坚持与爱护,把这段时间铭记为无可替代的甜蜜与支持。

杨得志与石莉的日子,尽管匮乏与困难并存,但两人的深情与相依为命,让这最后的时光充满了意义和温馨。他们的相守是对彼此承诺的履行,也是对生活最深刻的礼赞。即使生命逼近尽头,他们彼此的陪伴,也成为了抵御孤独与病痛的最强盾牌。

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最终因病逝世。石莉在他的遗体旁哭泣,她的泪水滑落在他的面颊上,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不舍。她低声念叨,仿佛杨得志只是暂时离开,去了一个更加宁静美好的地方。尽管共同的岁月短暂,石莉和杨得志的婚姻充满了相互的尊重与深厚的爱情,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一段难忘的回忆,让人敬佩他们的坚持和承诺。

0 阅读:30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