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大彤小熠的妈妈。
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14篇课文,开始课文的学习。那么就要有意识培养孩子课文预习的习惯了。
什么叫“预习”呢?就是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去做的一项学习的工作。
通过预习,孩子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在正式学习的时候,就能更快地进入状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那么如何做好一年级的课文预习呢?预习的“三遍读”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
01
一类字标拼音和圈出二类字,开始第一遍大声读。
课文后面的一类字标上拼音,大声读三遍。能做到正确读,组词和正确书空笔顺。
二类字文中圈画出来,认识偏旁部首,字+词的形式大声读三遍。觉得难读的字或者词多读几遍。
所以,第一遍读目的是过字、词关,孩子能把课文从头到尾正确读下来就可以了。
-
02
标出小节号、段落、句子,开始第二遍大声读。
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有14篇课文中有课文,有长一点的诗歌和短的诗歌。
第一,课文就可以标出自然段。标自然段的要求是以开头空两格来标。
第二,长一点的诗歌,是看两段之前空一行为标准来标。
第三,短的诗歌,可以标出一共有多少句。看每个句子后面的“!”“?”“。”“……”为标准来标。
标好了以后,开始第二遍读。第二遍读的要求需要达到语句通顺,流畅。
◾通顺是指连贯,不断断续续。
◾流畅是指停顿正确,这里要注意“,”停顿半秒,“。”停顿1秒,注意一些短语的连读。
-
03
开始第三遍大声读,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第三遍需要达到有感情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感叹的语气。还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的变化。
能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体内容。课文和长一点的诗歌,要知道每一段所讲的内容的意思。短的诗歌要知道每一句话的意思。
-
04
预习时的注意点
1.刚刚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是基础版,如果孩子的识字量本身很不错的话,那么就不需要特意标出一类字或者二类字了。只需要把读错的的字单独圈出,多读一遍就可以了。
2.上面介绍的三遍读,不固定。如果孩子达不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就需要多读几遍。
3.对于有能力的孩子,家长可以对于课文理解和如何正确停顿和读正确句子的语音、语调多做功课。
4.预习有余力的,还可以思考一下课文后面的习题。(注意:家长是让引导孩子去思考,不是给孩子答案,给答案会扼杀了孩子主动思考的欲望。)
5.每个孩子的能力和薄弱环节都不一样,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调整他们预习的方法。
-
05
预习的误区:
我看到很多家长从字、词、句、段,细致地帮孩子的语文书上写得满满的。在一年级这个阶段是没有必要的。
第一个原因,一年级的重点是字词关,对于文章解读这一块儿其实孩子理解起来没有难度。家长写得这么多对孩子上课理解课文,没有太大帮助,另外密密麻麻,会让孩子觉得预习有压力。
第二个原因,你把一些知识点全部一股脑地给孩子写好了,那么孩子在课堂上老师一提问题,孩子就把你写得答案说出来,这样的拿来主义,会让孩子养成课堂不思考的习惯,孩子不愿意思考,后面课堂上老师讲的他也不会专注听了。
第三个原因,这样知识化的预习弱化了大声朗读这个预习语文中最重要的环节。
◾大声朗读是让孩子能从字词—句子—段落—一篇课文,从语言建立一种整体上认识。能学到和积累到很多词汇,能逐渐掌握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还能去感受不同句子、段落所表达的语气和情绪。
◾大声朗读是培养孩子语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语感”?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定义过“语感”——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有对于语感的明确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孩子通过句子和段落的节奏、语调的区别,能感受到句子之间有不同语气和情绪的变化,感受语言美。
◾大声朗读能让孩子在“心到、眼到、口到”多感官参与的基础上,孩子的专注力提高,更有助于孩子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等等。
-
写在最后: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难度加大,篇幅变长,所以语文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因为一年级孩子才开始学会预习,不可能一下子就会做预习,需要家长在每一个新课文之前一步一步地去教他,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另外经过反复多次练习之后,孩子就能习得预习的方法。
在一年级这个阶段,孩子能养成预习的习惯,能感受到预习的好处,即对他的语文课堂学习有所帮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