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水利工程的完善以及耕作技术的提高分析东汉农业生产的发展

咻咻甜刀说历史 2022-11-29 22:12:55

前言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一直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这种小农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一直有着频繁的变动。并不是说一个封建王朝的小农经济确立之后,国家的农业经济并不会在发生变化,土地占有状况以及农业生产方式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封建王朝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现象,而不同的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后,又会采取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

《史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爲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

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各方面的表现就已经和西汉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的经济基础一直都是稳定的小农经济,但是向农业生产环境、土地资源的占有等等就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汉建立之初,由于全国统一局面还没有出现,东汉政府也只不过是当时群雄争霸的一方而已,因此无论是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以及户籍人口的掌握程度来说都只是小规模的。

刘秀经过长期的统一战争实现了东汉对于全国的统治之后,由于政府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土地资源,这种全国性的农业资源占有量可以帮助东汉实现西汉晚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断萎缩的重建局面。东汉初期通过赋民和假民公田以及部分的度田手段使得当时的小农经济得到了保护和稳固,国家的农业赋税征收每年趋于稳定并且呈不断在增长的趋势。

这种通过新建国家大规模统一战争掌握而来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的方式成为日后每个封建王朝重建和维护农业经济及基础的重要手段。同时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平稳进步,除了从政策手段进行轻徭薄赋的安排之后,东汉政府开始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更加科学高效的农业耕作技术着手推动,这为东汉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黄河水患的根除—王景治黄河

东汉时期黄河依然是全国最为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和生产区,围绕着黄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的农业耕地,当然这也是千百年来黄河流域作为农业发祥地的延续。黄河固然对于农业生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属于自然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一直按照百姓的意愿来发挥。也就是说黄河经常会因为降水过多而造成决堤现象、

黄河在西汉时期曾经进行过大规模治理,当时也是因为黄河水无常规,每到降雨时节,便会发生大规模决堤现象,直接冲毁农田,黄河流域农业区颗粒无收的现象经常出现。经过汉武帝时期的治理之后,黄河稳定一段时间,但是由于西汉中后期社会动乱,尤其是在晚期和新莽王朝时期战争不断,黄河也就因为年久失修,再次出现了决堤现象。

黄河水一旦决堤就给周边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东汉初期黄河地区经常泛滥成灾,尽管东汉初期中央政府为百姓尽可能分配足额土地,同时给予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由于黄河水灾,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中。东汉明帝时期认为必须要加强对黄河的治理,公元69年明帝任命王景为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的总策划,专门治理黄河水患。

王景认真观看黄河流域地图,并且经常前往实地考察地形地貌,依据黄河水流动的地势特点,发明了著名的水门控制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今天的水坝。将河南至山东这段绵延千余里的黄河进行分流控制,雨季时截流,旱季时放流,彻底解决了黄河水患。王景治黄河成为中国古代用科学方法治理水患的典型,黄河此后800多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水患,农业生产得到了充分保障。

《后汉书》载:“朕不知所從,今既築隄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迹,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濱渠下田,賦與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繼世宗瓠子之作。”

铁器农具的改进以及牛耕方式的转化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变革直接使得该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铁器以及牛耕的推广成为这次社会变革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从此以后,中国古代逐渐告别了青铜器时代,转向了更加先进且具备发展潜力的铁器时代。铁器对于农业的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铁器农具的出现在使得人民可以开垦更多的农业耕地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业产量。

牛耕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原来需要数个人合作才能够完成耕地、播种的农业过程,此刻仅仅需要1到2两个即可,同时农业劳动力解放的同时,农业耕种效率却在不断上升。东汉时期继承了西汉已经基本定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在技术的改进以及牛耕的推广程度上远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农业。

首先,根据大量的出土资料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铁犁运用已经非常广泛,不仅在当时的农业核心地区北方发现了大量的铁犁,在遥远的南方以及沿海贫瘠地区也发现了铁犁的影子。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东汉时期的铁犁应用范围已经远超西汉时期,因此东汉农业的生产效率在铁犁的加持下已经大幅度提高。

东汉时期的铁犁除了部分和西汉时期相类似之外,还出现了一种体积更小、更轻便的铁犁形式,这种铁犁对于狭小地区的土地开垦和耕种十分有利。东汉时期的铁犁在结构方面更加完备,一个完整的铁犁主要包括犁梢、犁床、犁辕、犁箭等,这种成熟的铁犁制作技术基本上已经是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基本形态了。并且由于东汉时期的铁犁质量更轻、更灵活,非常利于自耕农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牛耕技术的提升以及精耕细作式的田间管理

西汉时期由于国家所拥有耕牛的数量十分有限,因此虽然中央政府多次将耕牛无偿交给农民使用,但是农业生产发展一直都很缓慢。到了西汉晚期,由于战乱以及自耕农的纷纷破产,大量耕牛集中到了封建地主的手中,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耕牛,社会整体农业生产基本陷入停滞。东汉完成统一之后,将封建地主所藏匿的耕牛全部收回国家,并且按照国家掌握的户籍人口进行分配。

虽然东汉初期的耕牛数量也不是很多,但是统治者十分注重耕牛的培养,并且不断从匈奴、西域等地引进大量耕牛。在耕牛的分配方面,统治者更加重视对于偏远农业地区的耕牛授予,这一点上要比西汉时期有所进步。耕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得到推广,之后更为先进且高效的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席卷全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当时位于边疆地区的九真郡在东汉以前牛耕技术方面基本上是零基础,刘秀非常关注此地的农业生产,认为必须将其带进代全国的农业生产范围内,于是令任延为九真郡太守,负责推广牛耕技术。东汉庐江郡同样也面临相似的困境,该地区土地十分肥沃,并且人口稀少,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耕作技术,竟然长时间处于地有余而粮不足的尴尬境地。

《后汉书》载:“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餘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犂耕,由是墾闢倍多,境內豐給。”

王景被中央派往庐江担任太守之后,迅速推广牛耕技术,同时王景比较善于治理河道,他利用当地小河多且杂的特点,将农田设置在河流周边呈层层模式,方便灌溉。东汉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模式更为重视,当然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东汉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豪强地主庄园中,注重按照时令耕种、浇水以及施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管理程度,浸种施肥法便是在此时形成的,这对于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收益。

评价

东汉建立初期由于中央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得此时自耕农的出现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自耕农的大量增加就意味着中央控制的人口在不断增多,因此财政收入也在增加。但是中央政府意识到仅仅分配土地是不够,一定加强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业耕作技术的更新。

在西汉时期已经积累起来的农业基础上,东汉进行不断创新,相继将耕牛以及牛耕技术向全国边远地区推广,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有效维护了边远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中央政府可谓下足乐功夫,不仅仅是王景治黄河对于当时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且在其它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应用上东汉也要比前代有着明显的进步。正是东汉中央政府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同时,东汉劳动人民开始在农业与水利的不断交流中充分认识到了水利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运用熟练的技术去使用水利。像水井、水碓、水车的发明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总结发明的技术。

由于东汉时期提倡精耕细作,因此农业生产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根据史料中关于公元89年,也就是汉和帝时期,全国已经开垦并且等级在册的土地面积有7320170请,这些土地数量仅仅是中央所掌握的,此外还应该有地方豪强地主所隐匿的大量土地,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的可耕地已经比西汉时期有了大面积的增加。东汉政府对于水利设施、农业技术的重视,为今后封建王朝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后汉书》

0 阅读:0

咻咻甜刀说历史

简介:成功时低调,失败后洒脱,多看历史,人生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