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乃至全球锂电世景变迁幅度之大往往让人恍若隔世。
20多年前,日本人断定缺少专业设备的中国厂商造不了锂电池,彼时全球90%的锂电市场份额近乎被日韩等外资企业垄断;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在全球锂电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中国锂电池出货量已占据全球73.7%的市场份额,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达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等等。
伴随着中国锂电产业的全面崛起,资本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造富神话,原本一个个 “小而美” 的锂电细分领域诞生了众多千亿市值巨头,最巅峰期,中国锂电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至5.8万亿元人民币,千亿以上市值企业多达12家。
记得2017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一场 “互联网+” 峰会上吴晓波曾向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十年的话会是哪个词?”
周其仁先生回答说是 “水大鱼大”。水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几个月后,两人再次相见,周其仁提出 “水大鱼大” 之外,还有 “水浑鱼杂”。他认为,中国经济有今天,前仆后继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功不可没,企盼减少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降低夭折率。
事实上,一部产业发展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群企业家群体创造历史的过程,在过去激荡的24年间,中国锂电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大多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彪悍,坚韧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他们其实并不陌生,在任何一个商业世界,在财务积累初期都曾出现这样的人群,而且必然会出现这些人。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无数锂电企业家前赴后继,历经跌宕与苦难,凭借着涌动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赌性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或是如苦行僧般的科学钻研,最终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锂电崛起大戏。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
如果把当代放入近一千五百年的近代商业史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经济变革,每一个繁华盛世,每一轮产业寒潮,都可以进行前后的印证和逻辑推导。我们正穿行在一条 “历史的三峡” 中,它漫长而曲折,沿途风景壮美,险滩时时出现,过往的经验及教训都投影在我们的行动和抉择之中。
如今锂电江湖又进入新一轮博弈与洗牌周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产业冲突和博弈还在进一步加剧,残酷淘汰赛已不可避免。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已有多位产业领袖公开呼吁警惕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出现的 “超级供需错配与疯狂价格战” 现象及风险。
纵观锂电江湖的沉浮兴衰,无论是企业强势崛起,还是轰然倒塌,多还是人力所致,特别企业领袖的影响与决策往往事关全局成败,甚至会影响产业的未来走向。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到,即便是竞争激烈的2024年,很多企业或是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或资本实力得到增强,或加速构建国际化与一体化战略堡垒,或推进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他们在竞争环境下综合实力依旧在壮大、成长,无疑,这就是企业家的精神与力量。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综合评估了过去二十多年间锂电企业家们在产业地位与发展势头、国际化发展与进程、财务健康与资本实力、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等多个核心维度,重磅推出《中国锂电激荡24年,24位最具影响力产业领袖》,他们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欣旺达董事长王威、湖南裕能董事长谭新乔、天齐锂业创始人蒋卫平、中伟股份董事长邓伟明、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容百科技董事长白厚善、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璞泰来董事长梁丰、恩捷股份董事长李晓明、科达利董事长励建立、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鹏辉能源董事长夏信德、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
谨以此文向锂电企业家们致敬,并向每一位锂电产业中的奋斗者致敬。
(特别注:排名不分先后)


创建于2011年12月的宁德时代(300750.SZ),初始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激荡的13年间,在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曾毓群的带领与奋力搏杀下,如今宁德时代已从原来只拥有几间厂房的小作坊成长为 “年营收突破1800亿元,总资产突破7300亿元,且连续近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2017-2023年),连续近3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2021-2023年)” 的全球锂电霸主。
在新能源这样一个充分竞争、且历经多次经济与行业洗礼的领域,宁德时代凭什么能称霸全球?
或许答案就隐藏在历史资料及投资数据里。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8年至今,宁德时代约发布了27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项目总投资预算超4000亿元,其中单个投资预算在100以上的项目多达19个,投资领域主要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及锂电池回收一体化项目、海外研发基地等,其投资频率之快,规模之凶猛,业内根本没有匹敌者。
而历史证明,宁德时代绝非纸上谈兵之辈,其已经展现了强悍的战略执行力。据24潮统计,2014年-20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累计对外投资(现金流)达2776.62亿元,期间,宁德时代固定资产规模由2014年末的2.43亿元增长至2024年6月末的1131.43亿元,增长了464.61倍。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9年间(2015年-2023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产能增长了211.31倍,截止2023年末其产能规模达552GWh,在建产能达100GWh。根据目前产能规划,至2025年底宁德时代总产能将超过700GWh,主要因四川时代、中州时代、匈牙利时代等基地建设所致。
一系列战略布局下,宁德时代已构建了极具领先的产业规模优势,未来数年内,其第一位置都很难被超越。
如今的曾毓群已经56岁,曾靠赌 “三元锂电池” 技术路线强势崛起的他,心境与战略视野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其办公室悬挂的牌匾已经由 “赌性更坚强” 改成了 “溥博渊泉” 。“溥博渊泉” 这四个字出自《中庸》,意思是崇高广大的德行,深远卓识的智略。
作为企业家代表,曾毓群曾在北京的协商座谈会发言中说:企业应重视基础研究,而非热衷技术改进收获短期利益。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新体系新材料、先进制造、大数据应用、远程升级(OTA)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迭代。
曾毓群无疑是一个强力的行动派,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11年间(2014年-2024年6月)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合计618.0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18%,其无疑是锂电领域在研发方面投入最多的企业。
持续且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为宁德时代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雄厚的技术储备。财报显示:截止2024年6月末,宁德时代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9758人,同时公司已拥有12828项境内和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23830项。
基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公司陆续推出了高镍三元电池、CTP结构、M3P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神行4C超充电池等创新技术及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成组效率、快充性能、安全性、成本等主要指 标方面在业内持续领先。公司在固态电池等前沿研发领域深耕多年,率先发布了可应用在航空领域的凝聚态电池,并积极推动一体化智能底盘、巧克力换电等项目落地。
如今宁德时代到底还有多少技术储备,几乎是整个行业共同好奇的话题。
事实上,宁德时代也是锂电领域全球化拓展最快,布局最深的企业,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9年间(2014-2023年)其海外收入由0.15亿元增长至1309.92亿元,增长近8732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70%增长至32.67%。
宁德时代的强大还不止于此,目前宁德时代还通过自制开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回收利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电池矿产资源和上游材料领域布局,打造供应链韧性。而前瞻性的一体化的布局是宁德时代拥有更强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以2024年上半年数据为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品毛利率为26.90%,同比增长了6.55个百分点,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增幅均远超核心竞争对手。
谈及当前竞争环境,近期在接受挪威主权基金主席尼古拉·唐根的播客访谈时曾毓群直言,“我认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其进一步解释说,“我并不将他们视为竞争对手。实际上,我们欢迎更多人加入这场 ‘旅程’,这将激发更多的创新。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产品和技术的卓越表现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只有在创新和创造力的竞争中,这个行业才能茁壮成长。”
在这次访谈中,曾毓群还透露了当前首要的三个任务:首先,是我的人生哲学。我并不追求成为最富有的人,而是更愿意将财富分享给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次,我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因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最后,我现在正积极寻找继任者,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弗迪电池前身是比亚迪锂电,成立于1998年,是比亚迪(002594.SZ)最重要的动力与储能电池的研发与制造平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其产品领域覆盖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多个领域。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比亚迪一直占据全球锂电江湖头部位置。比如根据GGII数据,2023年弗迪电池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市占率约为16.9%(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居全球第二位;2024年上半年弗迪电池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55.7GWh,继续位列全球第二位。
弗迪电池董事长兼CEO何龙堪称比亚迪元老级人物,其早在1997年7月就加入比亚迪集团,曾任第一事业部、第二事业部质量部经理,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现任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比亚迪慈善基金会理事等职。
目前,何龙领导下的弗迪电池在技术人才储备、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官网披露:目前,弗迪电池拥有超10000名研发工程师,累计申请专利10000+,累计授权专利6000+。
近年其开发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 “刀片电池” ,更好解决市场安全痛点,加速磷酸铁锂电池重回动力电池主流赛道。
据比亚迪财报披露:其刀片电池战略目标是 “打破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利用刀片电池独特长宽比特征,实现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获得更高的体积利用率,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700km以上;并成为全球唯一可通过针刺实验的动力电池,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树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杆。”
谈及刀片电池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成为动力电池的划时代作品,解决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以及安全顾虑,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巩固了公司的全球龙头地位。”
此外,基于刀片电池技术,其还推出「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让「刀片电池」与车身结合更为紧密,使整车扭转刚度突破40000N·m/°;进一步加强整车安全,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 ,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车身轻量化系数低至1.75;同时通过释放原来电池与车身地板之间多层结构占用的空间,增加垂向乘坐空间,提升舒适性。
“助力整车安全再升级,让燃油车的上限成为了电动车的下限。”
据笔者了解,目前拥有超20年整车厂合作经验的弗迪电池搭载车型已超过200款,搭载弗迪电池的车辆超过350万辆, 除了配套比亚迪外,弗迪电池客户还包括特斯拉、红旗、长安、丰田、福特、蔚来、戴姆勒、T公司等车企。而工信部公布小米汽车的申报车型信息显示:小米汽车产品商标为小米牌,为纯电动轿车;一共两款车型,一款名为SU7,该车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单体供应商为弗迪电池。
在市场端攻城拔寨的弗迪电池,在产能投资布局上也非常凶猛。比如在23年11月18日,淮海控股集团与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就钠离子电池项目签署合资协议。双方拟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30GWh,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
据多家外媒报道:比亚迪还计划在西班牙、韩国等地建立电池超级工厂。
综合动力电池网、起点锂电大数据以及西部证券等数据统计,目前比亚迪电池产能规划合计为617GWh,预计2024年电池产能将达587GWh。
“新能源汽车迎来新旧事物迭代临界点。” 在2024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投资促进大会上,何龙表示,当前,汽车工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变革继续驶在快车道,智能化变革开始换挡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持续深入,不会有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何龙曾提出了 “打破惯性思维,挑战理论极限” 的工作方针,目的就是贯彻竞争。何龙表示,跳出惯性思维的怪圈,从外界看我们的业务、生产、管理、开发以及整个市场。打破了惯性思维,紧接着就是挑战理论极限。“像刀片电池就是挑战理论极限的成功案例,它挑战的是空间利用率的极限,从理论上讲,极限就是空间全部用满。”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挑战了理论极限我们会发现遍地都是机会,人事、采购、财务等各方面的管理,都有机会去改善、有空间去挖掘。“公司最近提出了极致成本、极致设计、极致生产......就是要挑战理论的极限,要做到极致,没法再超越。总的来看,竞争说到底是各种数字的竞争,排行榜上都是用数据说话。所以,竞争文化落地,核心是要做好信息化,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以方便做各种数据对比。”


华友钴业(603799.SH)作为全球钴业龙头,自 2015 年上市以来依托资源及融资渠道优势,一直在加速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的转型进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积淀,公司已经完成了总部在桐乡、资源保障在境外、制造基地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空间布局,形成了资源、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业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三大业务在公司内部构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同时公司还在布局循环回收业务,全力打造从镍钴锂资源开发、绿色冶炼加工、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制造到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新能源锂电产业生态。
一组数据足以证实华友钴业强大的战略定力与成果。Wind显示,过去近17年间(2008-2024年前三季度)华友钴业合计对外投资(现金流)894.50亿元;此外其年营收规模已经连续8年保持正增长(2016-2023年),2023年其年营收与盈利规模分别为663.04亿元和33.51亿元,分别较16年前(2008年)增长了36.32倍和57.35倍,展现了穿越周期的能力。
事实上,华友钴业的强大还不止于此,其还是行业内全球化布局最深,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公司基于行业特征,经营布局高度国际化,在印尼、刚果(金)、津巴布韦、韩国、匈牙利等地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加工、电池材料制造等项目投资,产品覆盖国内、日韩、欧美等全球市场。Wind数据显示,在2011年-2023年期间,华友钴业海外收入规模从16.35亿元增长至371.64亿元,增长了21.73倍。
如今其还有多个海外项目在快速推进中,比如在印尼,依托上游资源开发优势,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华翔年产5万吨硫酸镍项目有序推进,华能年产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印尼镍产业协同优势,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印尼逐步落地;在韩国,公司与LG合作的龟尾正极项目部分产线投产,进军北美市场;在欧洲,匈牙利正极材料一期2.5万吨项目开工建设,公司挺进欧洲市场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国和消费市场,在镍、钴、锂产业链上游等能源金属领域,依然存在着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这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从 ‘实现领先’ 到 ‘保持领先’ 的跃升。”
面对2024年至今凶猛的产业大退潮现象,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认为:“产业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仍在成长阶段,还不够成熟,产业链中的供需关系不好理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会受到消费端的影响,供应链交付极其不稳定。”
“因为大家太看好这个产业,以至于诸多企业快速扩产,造成供应链产能过剩。” 陈雪华表示,产能过剩要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来化解,更需要从政策指引和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发力。“我认为,锂行业还是要抓好两个着力点。一是科技进步,二是坚持创新,要朝着经济节约和生态化去进行发展布局。” 陈雪华如是说。


创建于2001年的亿纬锂能(300014.SZ)堪称锂电池制造领域发展最稳健,且持续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Wind数据显示,亿纬锂能营业收入已经至少连续17年(2007年-2023年)保持正增长,其年营收规模从2006年的1.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87.84亿元,年创收规模增长了347.46倍,年复合增长率超40%;其还至少已经连续18年保持盈利,其年盈利(归母净利润)规模从2006年的0.1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5亿元,年创利规模增长了269倍。
根据亿纬锂能战略目标: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目标位50GWh,同比翻倍;动力电池出货量目标年增长30%。
尽管当前锂电产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资本实力羸弱等压力或风险,但刘金成通过“差异化的进击策略、前瞻性的一体化与国际化布局,稳健的财务结构与持续提升的现金流及资本实力” 等战略的实施与落地,使得亿纬锂能已拥有抵御产业周期变化的能力与实力。
比如在国际化方面,亿纬锂能无疑是锂电池制造领域是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这也是其穿越多次产业与经济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据24潮统计,过去18年(2006-2023年)亿纬锂能海外收入年规模增长了176.35倍,且近五年持续保持增长趋势,并于2022年、2023年持续突破100亿元大关。
而数据显示,近两三年亿纬锂能还在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深度与力度。比如在2023年9月6日,亿纬锂能公告称全资孙公司亿纬美国与戴姆勒卡车、PACCAR以及康明斯合资建设21GWh锂电池产能,初期预计主要集中于磷酸铁锂电池路线,主要面向美国商用车市场。
本次合作,亿纬锂能出资1.5亿美元以及开发、制造和商业化许可,持股10%,并收取授权许可费;康明斯、戴姆勒卡车、PACCAR各出资8.3亿美元,各持股30%。此次战略合作主要为了预计降低产品的开发费用和生产费用,同时合作伙伴将成为合资公司的主要客户,并将购买全部或绝大部分产品。
另据24潮团队统计,在2013年5月、6月和7月亿纬锂能三次发布扩张公告,其计划投入上百亿资金在马来西亚、匈牙利和泰国独资或合资建设电池基地项目。到了24年7月5日,亿纬锂能又公告称,全资孙公司亿纬锂能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77亿元。
伴随着亿纬锂能全球化产能与市场布局的逐步深入,其海外收入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回看亿纬锂能23年创业史,其由最初重点发展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再扩张至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其始终持续占据产业头部位置,成功的秘诀在于其创始人、董事长刘金成始终信奉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在经营上则表现为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来对冲单一业务风险暴露的冲击。
目前亿纬锂能已经形成锂原电池、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铁锂方形的全形态锂电池谱系,并在46系列大圆柱、大铁锂电池率先布局,成为公司先进电池技术代表产品。
亿纬锂能的战略定位则是 “打造最具创造力的锂电池龙头企业” ,其在锂电池领域多个前沿技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及突破,比如亿纬锂能半固态电池基于50Ah的软包电池,可实现400Wh/kg,超过1,000次的循环寿命,使用温度可拓展到-20℃-80℃,目前已完成设计定型;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已开展聚合物类固态电池的研究,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室温下的稳定运行;大方型钠离子电池基于聚阴离子正极和硬碳负极,比能量110Wh/Kg,10C下容量保持率高达90%,-40℃下仍能正常工作,材料数据实测已超过10,000次循环,未来将围绕 “0” 碳指标,进行超大容量绿色钠离子电池开发;氢燃料电池方面,公司已完成150kW氢能电池电堆开发,体积功率密度达到4.0kW/L。
这一切或许都源于亿纬锂能持续且高的研发投入、深厚的技术储备与突破力。数据显示,近些年亿纬锂能一直在加大对主营业务的研发投入力度,据24潮产业研究院统计,过去18年多时间(2006年-2024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合计投入研发费用109.3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59%。公司培养了超过五千人的研发团队,拥有23万平米高水平研究院,已建成19个大型研发实验室和中试线,通过强化成果转化力度,快速响应下游需求,形成了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
作为掌舵人刘金成早在1985年就开始涉足锂电池的研发,他始终坚信一条 “做锂电池必须是长期主义” ,他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觉得要把心静下来,用长期主义的观点来做这个事情,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个事情就好做很多。
“扎实的研发会给营收带来可观的效益,它就像一颗种子,没有之前的播种就没有后面的收获。尤其是在这个大产业里面,没有大的技术投入,就不可能有大的收获。面临巨大的产业机会,要提前把 ‘种子’ 选好,把 ‘肥料’ 下足。” 刘金成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事,2024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340.49亿元,同比下降了4.16%,为2009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亿纬跟产业链上的朋友们在交流时发现,现在很多材料据说都是亏本在卖。一个亏本销售的大产业是不可以持续的,一定要跟产业链上的每一个有创新能力、有质量保证能力的企业留出他生存的空间,这个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高端对话上刘金成如是说。
根据刘金成此前制定的战略规划:“三足鼎立”(消费、动力、储能电池)的业务结构会让公司能够更加稳健的运行,哪怕市场有一些波动,或者有一些局部市场的变化,我们依然能够稳健前行。
“电池行业要面向国际化,在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合作方面,中国企业不要 ‘依然采取下不封底的方式’ ,这样其实并不好,我们要有一点绅士风度,要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在 ‘可信、可靠、和谐发展’ 。” 刘金成认为,“和谐发展” 就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欣旺达(300207.SZ)成立于1997年12月,是国内第一批从事锂离子电池模组生产的企业,业务还涵盖精密结构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电池回收、实验室检测等多个领域。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锂能源领域设计研发能力最强、配套能力最完善、产品系列最多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制造商之一,已成功进入国内外众多知名厂商的供应链。
纵观企业发展史,欣旺达也是锂电池制造领域最具持续发展韧性与能力的企业之一,Wind数据显示,过去16年间(2008年-2023年)欣旺达年营收只出现两次下降,从未出现过亏损;16年间其年营收规模增长了96.88倍,年盈利能力增长了50.24倍。
11月8日,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最新动力电池统计数据,1-9月欣旺达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2.7GWh(同比增长69.6%),位居全球第十位。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382.79亿元和12.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1.54%和50.84%。
在全球化方面,欣旺达也堪称锂电池制造领域全球化发展最快,且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6年(2008-2023年)欣旺达海外收入年规模增长了510.4倍,并于2022年、2023年持续突破200亿元大关。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再次同比增长3.63%至96.85亿元,这已经是连续第8年实现正增长,且再次刷新同期历史海外收入最高记录。
据了解,目前欣旺达已在印度、越南、匈牙利、摩洛哥等国家布局多个生产制造基地。
欣旺达强悍的市场竞争力与其持续且强力的研发投入有很直接的关系。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08年-2024年前三季度,欣旺达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59.98亿元。截止2023年末欣旺达拥有研发人员8442人。
在这样强大的研发投入支撑下,欣旺达成功构建了持续创新与突破力。2024年上半年欣旺达发布 “闪充” 电池3.0系列产品——LFP欣星驰和NCM欣星耀电池,充电倍率达到6C,全场景实现10分钟充电至80%电量。其中LFP欣星驰电池,能量密度能达到450Wh/L,结合新一代高集成系统方案,体积利用率超8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据悉,公司目前已具备批量量产5C电池产品能力,6C电池产品即将批量量产,下一代6-8C闪充电池开发进展顺利。
此外在新技术方面,其还在持续研发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硅负极高比能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先进电池产品,满足终端客户的未来多元化需求。据笔者了解,欣旺达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中试试验,第三代聚合物复合全固态电池已完成实验室验证,预计2025年完成产品开发。第四代全固态电池还在开发中,预计2027年完成实验室样品制作。
作为欣旺达掌舵者,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威非常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9月份其接受36氪专访时,谈及在产业内卷之下,欣旺达逆势而上的原因时,王威直言:有钱是活下去的前提,第二要有特色的产品,第三个则是让客户依赖上你的产品。“不能一上桌就谈价格,我们得谈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利润来源,怎么能生存呢?今天的市场又不像前几年对新能源热度那么高了,如果自己没有造血的能力,或者又融不到钱,那怎么降成本?所以降本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今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回归企业本质。对于我们自己来讲,要从市场突围出去,一定要有自己可以定义的、差异化的产品。我们在市场竞争的时候也会跟客户提到,你不能时时拿着两家价格去比较,应该更看重你需要哪些质量指标。差异化是突围的最好路线,因为跟行业龙头比,它本身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生态,如果它要跟你拼成本的话,你根本就没有防守之力。” 王威如是说。


湖南裕能(301358.SZ)堪称正极材料领域成长最快,发展最猛的企业,其成立于2016年,仅用四年时间就登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榜首之位(2020年湖南裕能在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为25%),到2023年,湖南裕能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超过30%,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年末,湖南裕能正极材料设计产能约为70万吨,成为国内磷酸铁锂行业无可争议的龙头。并于2023年2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到了2024年上半年,湖南裕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实现出货量30.94万吨,出货量继续蝉联全国第一。
众所周知,材料成本是磷酸铁锂最主要成本项(直接材料在成本比例达到82%)。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湖南裕能也在加速构建 “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循环回收” 一体化战略版图。
比如2024年上半年,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贵州裕能矿业有限公司已取得贵州省福泉市黄家坡磷矿采矿许可证,并全力推进贵州省福泉市打石场磷矿探转采相关工作;公司计划在贵州投资建设50万吨/年铜冶炼项目及新增30万吨/年磷酸铁、30万吨/年超长循环和超高能量密度磷酸盐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将通过创新综合利用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硫酸等副产品,与磷酸盐正极材料产业形成高度耦合效应,构建极致降本的竞争优势,赋能公司主业发展。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4年6月末,湖南裕能有8个重大项目进入执行阶段,总投资预算88.36亿元,涵盖磷酸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碳酸锂、磷酸铁锂黑粉回收利用项目等。
据了解,湖南裕能已经基本实现了磷酸铁的全部自供,另外,根据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湖南裕能若未来磷自供比例达20%,对应平均单吨利润还可增厚550元。按照公司现有磷酸铁锂设计产能70万吨/年计算,投产后每年营业利润至少增加3.85亿元。
伴随着全行业进入全球化大时代,湖南裕能也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其计划由投资公司在西班牙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投资总额9.8亿人民币,选址在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区。拿到相关审批手续后,项目建设期15个月。
作为地方国企掌门人湖南裕能董事长谭新乔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从过去的一些记录可以感受到这位掌舵者敏锐的观察与预测力,比如在一年多前召开的一次业绩说明会上,在对于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谭新乔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下游电池厂阶段性库存调整以及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影响,引发行业竞争加剧;
二是随着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加,很多企业的规划很大,但是实际投产或者实施的项目并没那么多,在目前市场环境下,行业产能扩张的速度应该是大幅放缓;
三是目前产能过剩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过剩,性价比高的高端产品,产能利用率还是很高。长期看,具备技术、成本领先且有客户资源优势的企业,市占率会进一步提升,部分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会被淘汰。


过去激荡的三十年间,蒋卫平及其创建的天齐锂业(002466.SZ)就如同一部惊险刺激、 跌宕起伏的商业大片。
1997年,蒋卫平决定放弃体制内的 “铁饭碗”,下海创业。理工科出身的他在研究元素周期表后,笃定地认为 “锂有未来”。
到2004年,蒋卫平通过天齐集团收购濒临破产的地方国企射洪锂盐厂,以此为跳板创立天齐锂业。并于2010年8月登陆A股。天齐锂业上市后,蒋卫平为企业制定了 “成为以锂业为核心的全球新能源材料产业领导者” 的战略目标,随即开启了资本扩张、全球收并购等重要步伐。
第一次重要并购是在2013年,完成对澳洲泰利森矿业 “蛇吞象” 式的收购,让天齐锂业在全球锂行业崭露头角,公司就此掌握了全球最优质的矿山资源。
出身机械专业,蒋卫平不仅有严谨的逻辑,其行事大胆,敢于冒险,更有豪赌未来的野心。2018年因273亿 “豪赌” 海外锂矿(SQM, 其拥有全球锂浓度最高、储量最大、开采条件最成熟的阿卡塔玛盐湖),蒋卫平一战成名!
彼时天齐锂业总营收才54.7亿元,净利润仅21.45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仅55.24亿元,若剔除长短期等有息债务,资金净值只有区区4.92亿元。
但持续 “蛇吞象” 式的并购,也曾一度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甚至半个身子已经托入了 “鬼门关”,天齐锂业也因此被外界指摘揶揄,评头论足。
蒋卫平后来坦言:为了不失去锂产业的话语权,不得不发起收购。时机上讲可能不是最好的机会,战略上却必须动手,可以说是被逼上梁山。坦白说,两次收购都有些仓促应战,都存在金融和资金上难解的问题。但是,既然下了决心了,我和管理层商量,哪怕面前是一条险路,也要不惜代价冲一把,死马当成活马医。
沉重的债务负担也令蒋卫平夜不能寐,但他仍然不后悔自己的冒进。在接受川观新闻采访时,蒋卫平说:两次国际收购都是失去之后就不会再有的机遇,我们是在抢时间,抢机会,抢企业在行业的话语权和地位。不可否认冒了一定的风险,我认为没有十拿九稳的生意。不冒险,会失去发展的可能;冒险,还能放手一搏。相信时间会证明,我们当初的并购是值得的。
事实证明,一切都抵不过时代大潮的推涌。“双碳” 战略瞬间扭转了时局,蒋卫平在滚烫的新能源黄金时代逆天改命,成功上岸。巅峰期(2022年),天齐锂业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了404.49亿元和241.25亿元。
如今蒋卫平正试图将天齐锂业打造成一个垂直一体化的产业帝国,根据其构建的战略愿景:公司是一家以锂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业,致力于 “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 的长期发展战略,积极布局全球锂电材料资源和加工产能。公司战略性布局中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锂资源,并凭借垂直一体化的全球产业链优势与国际客户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助力电动汽车和储能产业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现路径,在上游资源端:除了持股SQM,根据Fastmarkets 2024年第二季度最新统计数据,天齐锂业控股子公司泰利森运营的格林布什锂矿是2023年全球锂精矿产量最大的锂矿项目,占2023年全球在产硬岩锂矿总产量的30%;根据2011年9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八地质队出具的《四川省雅江县措拉锂辉石矿区勘探地质报告》,其运营的雅江措拉锂辉石矿拥有63.24万吨碳酸锂当量的锂资源,资源品位为 1.30%;2014年8月,公司完成了收购日喀则扎布耶20%的股权,根据日喀则扎布耶控股股东西藏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西藏扎布耶盐湖是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锂矿盐湖,其卤水含锂浓度仅次于智利阿塔卡马盐湖,含锂品位居世界第二。西藏扎布耶盐湖具有碳酸锂储量规模较大、品位高、镁锂比低等优势。
在中游锂化工产品加工端:天齐锂业目前在全球共设有5个在产、3个在建或规划的自有锂化工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和1个在产的副产品加工基地。公司目前自有锂化工产品铭牌产能8.86万吨/年,加上已宣布的规划锂化工产品自有产能共计14.36万吨/年。此外,公司在四川绵阳设有一座主要从事大宗工业固废(锂渣)资源化综合再利用的工厂,积极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该工厂拥有全球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年产3万吨的硅铝微粉生产线,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创新载体和孵化基地;
在下游,天齐锂业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新能源材料(投资厦钨新能等)、动力电池(参股中创新航等)、固态电池(投资北京卫蓝等)、新能源汽车(参与smart A轮融资)等领域。
不过随着锂价进入新一轮熊市周期,天齐锂业也遭遇影响与冲击。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天齐锂业实现营业收入100.65亿元(同比下降69.87%),亏损(归母净利润)57.01亿元(同比下降170.40%)。
记得在天齐锂业2021年底的股东大会上,蒋卫平曾表示:天齐锂业是较早从事矿石提锂的企业,我们看到了行业兴衰,也走过了几个周期,算是行业老兵。近年来锂业逐步受到市场关注,从 “工业味精” 到 “白色石油”,从小众产品到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基础品类,这个行业的发展将是一场长周期、高景气度的马拉松。在锂业发展的这一场马拉松里面,短跑、冲刺快不一定就会走在前面,而是要靠耐力和企业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比如技术、资金、经验和市场优势等。好的资源不一定都要去 “抢”,也需要关注到相关风险。我们会利用公司自身的独特优势和长期对行业的理解,在资源确定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节奏从容地发展。展望未来,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将给锂行业带来较大发展机遇,行业有望保持长周期高景气度。公司将不断推进技术革新,持续向前迈进。
多年后,根据公司公告,4月29日,公司董事会收到蒋卫平的书面辞任报告,“为了将公司治理的领导权交给新一代,以带领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蒋卫平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 辞职后,蒋卫平改任董事会名誉主席,他的女儿蒋安琪则正式接任公司董事长。


三元前驱体霸主中伟股份(300919.SZ)成立于2014年9月,其仅用6年时间(2020年12月)就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目前公司锚定 “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 企业愿景,且已形成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多元化的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和技术布局,且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国际顶级玩家,竭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生态。
纵观企业成长史,中伟股份发展势头确实也非常迅猛,其年营收至少已经连续6年实现高速增长,在2017-2023年这七年间,中伟股份年营收规模增长了17.41倍,年盈利规模(归母净利润)更是凶猛增长了114.17倍。
到2023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凭借高压、高镍、超高镍等高端产品的亮眼表现,加上优质的客户结构、“以销定产” 合理规划产能,以及率先布局海外市场,中伟在这一细分赛道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夯实。
24年上半年中伟股份镍、钴、磷、钠四系产品出货量超14万吨,同比增长15%,镍系和钴系产品合计出货超12万吨,市场占有率均为全球第一。
最新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中伟股份实现营收301.63亿元,同比增长15.17%,实现归母净利润13.24亿元,核心业务三元前驱体板块的盈利能力逐年抬升,目前在同侪中处于绝对领先位置。展现了可持续发展韧性与潜力。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1年至今,中伟股份约发布了17个重大投资项目公告,项目总投资预算超750亿元,投资领域主要覆盖三元前驱体、镍钴资源、磷酸铁,及海外制造基地等,其投资频率之快,规模之凶猛,业内几乎没有匹敌者。
其强大不止于战略,其已经展现了强悍的战略执行力。比如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17年至今(2024年9月)累计对外资金390亿元。中伟股份目前已搭建了一体化全产业链谱系,并将 “新能源材料制造+资源循环” 双轮驱动的1.0产业发展模式,升级为 “矿产资源粗炼-精炼-前驱体制造-循环回收” 垂直一体化的产业2.0模式。
据兴业证券分析,中伟股份全年(2024年)镍自供比率预计近50%,随着新项目爬坡完成,明年自供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布局的不断完善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盈利能力优势。
如今中伟股份已将触角伸向印尼、韩国、摩洛哥、芬兰,跨越亚非欧,成为三元前驱体领域国际化布局最深,发展最快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7年间(2017-2023年)其海外收入由2.02亿元增长至135.67亿元,增长近66.16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0.85%增长至39.59%。
今年上半年,中伟海外收入达到91.25亿元(同比增长33.54%),逼近百亿元关口,占比提升到45.43%,海外市场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长引擎。而且海外市场受国内内卷因素影响较小,盈利水平更高。
此外,中伟股份也在加快推进海外产能建设,在韩国,公司与POSCO推进的镍精炼及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整体项目规模可实现镍精炼厂年产量达5万吨,前驱体厂年产量达11万吨,可供生产120万辆电动汽车;在摩洛哥,公司与非洲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AL MADA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年产12万吨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原料精炼、6万吨磷系材料以及3万吨黑粉回收产能的项目,满足100多万辆电动车电池材料需求,辐射公司欧美市场客户;在印尼,公司印尼镍资源在建及建成粗炼产能近20万金属吨,其中,德邦、翡翠湾项目年产冰镍5.5万金属吨,全部实现满产;NNI8万金属吨冰镍项目以及印尼中青新能源6万金吨冰镍项目均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目前,公司三元前驱体在国内产能30万吨,海外规划23万吨、四氧化三钴超3万吨、磷酸铁国内产能20万吨,海外规划6万吨、钠系前驱体国内产能0.8万吨;
9月3日,在中伟股份举办2024半年度投资者现场交流会上,谈到行业发展趋势时,邓伟明表达了充分的信心,新能源时代的发展就像互联网的普及一样,是大势所趋,未来对新能源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在这次交流会上,邓伟明再次阐述了中伟的 “新四化” 战略。他强调,中伟定位要做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基于新能源行业的全球化属性,必须整合全球资源、搭建全球团队、建设全球产能、服务全球市场,坚定不移地执行 “发展全球化” 战略;坚持以研发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打造多元材料+多元技术的创新体系,实现 “技术多元化” 战略;通过提升数字化能力,全流程赋能运营管理,提质增效,实现 “运营数字化” 战略;通过原料、材料的横向协调、纵向共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实现 “产业生态化”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