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切与横切:我们能破除西方经济学,为农民预留一条返乡之路吗?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4-03-11 23:30:35

先聊点题外话,我并非专业做自媒,只是业余打发时间,文章三四天才能憋出一篇,微头条顶天也就每天写一条。至于自媒这点收入,我真不咋在乎,所以不存在团队或代笔之类的。

这篇文章本来是写的微头条,但写着写着又写长了,短了又说不清讲不透,所以干脆写成文章。在此也给头条提个建议,能否把微头条2000字数限制放宽到3000,或者更多一些。

这篇主要想聊下中西方关于社群和产业的纵切与横切问题,话题可能比较沉重,我尽量柔和一点,否则可能会发不出来了,以下正文:

当年,为了支援工业化,我们把产业简单横切为第一、二、三产业,为农业支援工业,为城市支援农村,为工农剪刀差寻找合理性。但合理并不代表合法,更不代表公平与正义。

说实话,这种三产划分过于简单粗暴了,这种剪刀差搞得工业就跟大树底下不长草似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几乎毫无抵抗力,献完土地献子孙。他们不仅还浑然不知,还相当自觉自愿。

其实,“横切”手法,我们一般应用于社群分层。

比如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将社群横切分为农民、中小工商业者、地主、士绅等阶层。农民又分成贫农、雇农、中农和富农,然后就有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为啥要这么分呢?

因为阶层之间原本就是不平等的,自古就有高低贵贱之分,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只有正视这种不平等,才能想办法追求平等,比如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反动派、打倒帝国主义……所以,横切是为了将同阶层老铁团结起来,大伙一起争取各项权益。

1974年,我们还将这套横切手法应用在世界层面,将世界划分成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由美国和苏联组成,他俩是当时具有最强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超级大国。他俩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是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

第二世界:属于中间派,就是英国、法国和西德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面对美苏霸权,他们基本都是小脚媳妇,敢怒不敢言。

第三世界:主要是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整个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一些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所受压迫也是最深的。我们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则属于第三世界。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登峰造极的“横切”手法。这么一切下来,整个世界的阶级剥削本质就被暴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此外,我们还宣布,我们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这就叫统一战线,但前提是必须对世界进行横切,对敌人进行分化和瓦解。

比如,美国金融业牛逼普拉斯,其实可以将其金融资本切分为:美国本土、盎撒和可萨犹。如果把以世界为家的可萨犹从中剥离出来,美国非但不是金融强国,反而还是金融弱国,为啥?

因为金融强国,并非强在金融本身,而是强在金融监管,啥意思呢?

就是利用监管手段为金融资本划定边界,将其关进笼子里,而不是让它随意“跑马圈地”,为所欲为。要让金融资本明白,金融本身从来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服务实体经济才是金融的终极目标。

“纵切”手法,我们一般应用于产业领域,把产业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而农业又被纵切为农、林、副、牧、渔,啥意思呢?

就是在我们看来,产业之间是平等的,原子弹和茶叶蛋是平等的,不存在原子弹比茶叶蛋高级,也不存在种田比写代码低级,放羊比直播埋汰。

当年,有些人无限放大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其实,卖茶叶蛋的只是在特定时期比造原子弹的收入高而已,并非常态。大伙不会真以为卖茶叶蛋的可以超越造原子弹的,实现阶层跃升吧?

西方则把“纵切”手法应用于社群区隔,目的就在于用纵切人群来掩盖阶级矛盾。我们以美国为例,看他们是咋纵切社群的。

他们主要以肤色、种族、性别、宗教和民族等对社群进行划分,纵切以后,再无限细分。比如性别细分,2022年11月,美国旧金山针对跨性别群体启动一项补贴计划,申请表性别栏有多达97种选项,为啥?

因为切的越细,每个细分领域的人群就会越少,能团结起来的人群和力量就会越小。另外,美国政府还会挑起各细分人群之间的矛盾来分化他们,让大伙日常谩骂内斗。比如白人打黑人、黑人骂老墨,女权干LGBT……

这么一闹腾,大伙就都忙起来了,相互之间斗得不亦乐乎。其实,这些斗得死去活来的人群,如果横切的话,可能就是同一个阶级的。但当美国老铁都忙于阶级内斗时,美国精英阶层就高枕无忧了。

“横切”手法,西方主要应用于产业切分,以产业产值大小论高低,以大伙的收入多寡论贵贱。

西方经济学将产业横切为第一、二、三产业,实际是将三次产业关系变成了零和博弈关系。后来,我们也照搬西方经济学,将产业横切成了三次产业。

比如:2022年,我们三次产业占比为7.3:39.9:52.8%;2023年,我们三次产业占比为7.1:38.3:54.6;

2022年,美国三次产业占比为1.1:18.6:80.3,英国0.52:18.57:80.91;德国2:29:69,法国3:19:78……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三次产业是竞争关系,而发达国家的一产和二产也基本都被第三产业蚕食掉了。

西方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越高就越发达,就像城市化率越高就越发达一样。

那问题来了,德国第二产业占比高达29%,为啥如此发达?既然已经去工业化了,美国为啥还要逼迫制造业回流?同样,巴西城市化率高达82%,阿根廷城市化率高达92.1%,他俩发达了吗?

其实,西方将产业横切为第一、二、三产,就意味着产业之间是不平等的,产业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并由此得出低级产业就应该被消灭,就应该给高级产业当电池的合理性。

然后,他们就可以理所当然的把绝大部分利润都集中到第三产业,并牢牢占据第三产业,收割第一和第二产业。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产业死了活该,第二产业去工业化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当有些国家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冲击西方所掌控的第三产业时,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围剿和制裁,甚至硬脱钩,以此来强迫别人去产能、去工业化。然后,再把别人去掉的那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

比如,现在的印度、越南和孟加拉等国家的工业化就操办得如火如荼。其实,等他们把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欧美就会再帮他们去工业化。

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备胎→正胎→爆胎→补胎→备胎,周而复始,西方就可以永享富贵了。

巴西就完整地经历了一个轮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凭借远离二战的区位优势,几乎建立了全门类工业体系。1968-1973年,巴西经济年均增速10%以上,被国际社会誉为“巴西奇迹”。

但一帆风顺,半路牺牲。我们简单梳理下巴西汽车制造业,大伙就可以管中窥豹了。

上世纪中叶,当时的巴西还拥有很强的自主权,在认准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性后,就于1953年4月禁止了整车进口,鼓励本国汽车零部件生产。1956年,巴西更是制定了《汽车工业逐步实现民族化计划》,为汽车工业发展扫清障碍。

等到1960年时,巴西已拥有11个汽车制造厂,15万名汽车业熟练工人,年产汽车13万辆,而且基本实现了产业链自主,90%以上的零部件可以实现国产。当时,巴西是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国,甚至诞生了首款自主汽车品牌——依赛塔。

1973年,巴西汽车产量达到73万辆,等到1982年时已高达120多万辆。同年,我国汽车产量19.6万辆,仅为巴西六分之一。

1985年,巴西汽车保有量达到1300万辆,平均每10人就有一辆汽车,而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300万辆已是1998年。

但脱贫可不像脱发那么容易,80年代初,美国开始摁着巴西的脑袋强行去工业化。具体操作手法就是美联储加减息,整个80年代,美联储搞了两次加息。

第一次是1983年3月-1984年8月9日,共加息10次,直接把利率目标值从8.5%干到了11.5%,算是80年代至今最高的目标利率值。第二次是1987年1月5日-1989年5月17日,美联储把基准利率从5.8%干到了9.8%。

然后就把苏联给干散伙了,东欧哀嚎一片。其实,当时的拉美也是度日如年。巴西、阿根廷的产业资本大量流出,债务危机引发财政危机,很多优质资产被迫贱卖抵债。

飙车下山,越混越矬,最终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欧美抢完人家,还骂人家“拉美化”,杀人诛心属于是! 

其中,就包括巴西汽车制造业,要么被西方收购,要么被控制,举步维艰。以至于直到2000年,巴西汽车产量才突破200万辆;2022年,巴西汽车产量236.96万辆。20多年仅增长30多万辆,基本处于躺平佛系状态。

2022年卢拉再度上台时,“再工业化”就成了巴西热门话题。但在哪摔倒就在哪躺下才是常态,更何况其国内环境过于错综复杂,以至于直到现在都不敢签署共建那啥的合作文件。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巴西却是老铁。所以,我个人并不看好巴西“再工业化”,空有大块头而已。世界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拳头换来的尊严。

很多人为巴西扼腕叹息,但在美国全球化分工设计中,巴西的命运早就被注定了,为啥?因为美国全球化分工逻辑,就是按照三次产业逻辑来划分的。

第一产业国家,主要以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和印度等国家为主。其中,大熊、巴西和阿根廷等都是去工业化以后,被重新打回来的,一个比一个埋汰。

大熊,一个俄乌冲突就把他的工业打回了原形,生产力不足,导致要跟80后借炮弹。它的农业貌似强大,但种子全靠进口,种子本地化几乎为零。

巴西全国可耕地足有27亿多亩,2.15亿人口,竟然有3000多万人在饿肚子,大约15%的家庭面临饥饿,1亿多人处于某种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态。记得当初搞金砖时,巴西还是拉美最靓的仔。

阿根廷可耕地4.08亿亩,人口4600多万,人均耕地9亩,却有大约15%的人吃不饱穿不暖。“北有美利坚,南有阿根廷”,上世纪初的阿根廷可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人均GDP比肩美国,高于法德。

当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被誉为“南美洲的巴黎”,欧洲夸人土豪时都会说,“你可真是一个阿根廷人”。现在,他们竟然有大约2700多万人处于贫困状态。

不得不说,作为失败的典型,阿根廷确实很成功。他们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但却被大风给刮走了。

印度,每年出口大米1300万吨,全球大米第一出口国,却有2亿人在挨饿,每年都要饿死一堆人,被誉为“饥饿出口”。那印度为啥要勒紧裤腰带出口大米呢?

主要是想换点外汇搞工业化,攀爬产业树。当然,每年摔那么多飞机,也急需外汇维修和购买零部件。

第二产业以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主,其中就包括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大伙也别以为他们是发达国家就很牛逼,充其量算高级打工人,利润大头基本都被欧美拿走了。

所以,他们的社会福利远不如欧美。干的是犁田的活,待遇却不如牛,这也是为啥日韩生育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堪称“卧龙凤雏”。

2021年,韩国生育率为0.81,2022年降至0.78,2023年降至0.72,估计2024年会下探至0.68。本世纪末,韩国将面临人口减半的尴尬局面。可以说,韩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某火葬场门口的对联: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这里有个问题,日韩为啥吃不到利润大头?因为他俩并未爬到三产最高端。

比如专利,美国主要掌控发明专利,德法主要掌控应用专利,日韩主要掌控外观设计专利,这是技术含量最低、利润最薄的专利。就这破落户造型,韩国老铁还生性娇惯,傲世祖宗,既要又要全都要。

第三产业国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所以,他们的第三产业占比普遍偏高。相比第二产业国家的一分天注定,九分靠打拼;欧美则是一分天注定,九分靠滤镜。

2022年,美国农业产值为2889亿美元,工业产值为4万亿美元,服务业产值为21万亿美元。其中,金融业占比GDP高达20%,连律师费会计费都能占比GDP6%以上,魔幻不?

美国青年律师收费100美元/小时,普通律师175美元/小时,合伙人300美元/小时,稍微有点名气的律师是400-500美元一小时,最贵的辩护律师每小时收费更是高达650美元。

在这种产业金字塔结构之下,人和国家就会因产业划分而呈现出高低贵贱。

从地域来看,主打第三产业的欧美是地位最高的,主打第一产业的国家则是地位最低的。从职业来看,从事第三产业,尤其是医生、律师和金融等职业最尊贵,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渔民和牧民则是地位最低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我们的经济基础是采用西式的,那我们的观念和理念之类的也势必会西化。

既然产业有高低贵贱之分,那大伙势必就会削尖脑袋润欧美。同样,大伙也会不愿意从事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一窝蜂从事三产服务业,最好是从事地产和金融服务。

现在,我们已利用工农剪刀差完成工业化,但第三产业却以高贵之名,正在不断蚕食和掏空我们的第一和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几乎没啥利润可言,没人愿意种地搞农业、放羊薅羊毛、打渔当渔夫……即使国家补贴,也没人愿意干。大伙都想干第三产业,哪怕做个搔首弄姿的主播,也觉得比泥腿子光荣。

第二产业,很多制造业利润也被压得聊胜于无。牛马工厂的老板除了压榨点劳动剩余价值,资产性价值和经营性价值几乎为零。所以,年轻人宁愿送快递,跑网约车也不愿意进工厂,去工业化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第三产业,产业升级举步维艰,进阶之路面临着被截危局,为啥?因为第三产业是欧美专属。但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又必须往上爬。

现在,整个都被尬住了,我们这边二产去工业化,产业升级热火朝天,欧美那边一泡尿直接就淋过来了。这帮坏逼不仅不让我们攀爬产业树,还往死里踩我们。

现在,美国三次产业占比为1.1:18.6:80.3,我们三次产业占比为7.1:38.3:54.6%,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第一和第二产业还必须下调,第三产业还有上升空间。

但也别指望西方突发善心,天上掉下林妹妹的概率很小,掉鸟粪的概率极大。那握不住的沙,就趁早扬了吧。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但肯定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了,一产舍命奶二产,爬上二产丢一产,爬上三产再丢二产。

其实,攀爬第三产业跟第一和第二产业并不矛盾,也并非不可兼顾。就拿牛马工厂来说,这玩意确实很埋汰,但“悲喜并不相通,风月也难同天”,东部不需要,并不代表中西部不需要;城市不需要,并不代表乡镇不需要……

其实,只要给些合适政策和补贴,比如乡镇用地政策,有些工厂是可以向城郊和乡镇迁移的。城市工资高,大伙都要求购买社保,但很多农村地区的工资依然很低,甚至不需要购买社保,无论咋说,总比种地强吧!

这些年,我们老说城乡统筹,但“统”的基本是乡村,统完土地再统人,“草尖”被掐了一茬又一茬。

掐了草尖还不算完,还把教育和医疗给统了,连“草根”都给拔了。“筹”则基本给了城市,但城市却把大部分“筹”堆到了地产领域。

现在,农业依然传统,产业升级也依旧任重道远,甚至无“道”可言。农一代还在农村坚守,农二、三代已基本进城了,但大部分都在跑快递、送外卖、拧螺丝,干最累的活,赚最少的钱。在他们身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单身和穷却可以。

这篇就写到这了,文末再说两句。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我们能否不要老念英文经?我们已到了必须破除西方迷信,祛魅西方经济学的关键时刻了,我们必须为产业升级找到兼顾一产和二产的新出路。

为工人预留一条生命线,让工业有地位,让工人有尊严;为农民预留一条返乡之路,让农业有赚头,让农民有奔头。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请随手点个赞,感谢阅读!

1 阅读:12

东意和你不一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