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史称,隶变!这个过程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彻底改变了汉字的面目!
秦亡汉兴,在秦代作为钦定正规字体的小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快下降。虽然汉承秦制,篆书仍然是汉代通行字体之一,但它的使用范围却逐渐下放到民间地位,也正因为其正规性减弱,又使其书法艺术性的发挥更为可能。
何绍基《临汉代隶书》
同时,由于汉代广取博纳,充分重视美的多样性的文化背景,所以处于广泛使有的隶书日益发展成熟,而成为正规字体的过程中的篆书,便必然地吸取隶书的经验与成果,从而发生创造性的变革,得到艺术上的新发展。
汉碑是东汉晚期石刻制度仪式化及隶变终结的产物,官方碑刻制度的建立与隶书本体语言的高度成熟为汉碑奠定了文化物质基础。由此,站在书史立场上,虽然不能无视简帛书在隶书进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但将汉碑视作隶书的典范却无疑是符合书史事实的。
邓石如隶书局部
篆隶混参的秦代隶书秦代隶书被称之为古隶、秦隶。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此时的草篆字体仍为大篆,字势已经渐变为宽阔,而且趋向于横势。笔画表现出波动的运动感,已有明显的笔画之间的映带关系状态,书写的时候有了笔意,初步形成笔画化趋向。
由篆到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快写手段来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形成自己的规律。
《峄山刻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李斯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篆法左右对称均衡,肃穆缜密,笔笔浑圆,堪称“玉筋”,上紧下松,直线相接之处的弧转,让紧张的气氛得以舒缓,体现出雍容甚至妩媚的气度。
《云梦睡虎地秦简》
我国最早的隶书,该竹简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篆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
《居延汉简》
四大汉简之一,汉简隶书是草率的,但《居延汉简》的笔迹更加随意。从书法史角度看,这恰恰佐证了隶书到章草的过渡。从字形上看,有些字结体工整字形严谨有,有的烂漫轻灵飘逸多姿,有的敦厚端庄古雅朴茂,内容之丰富堪称汉代边疆军政生活的百科全书。
《侯马盟书》
大篆,起笔粗重,多侧锋取势,收笔细,笔画多圆弧形,少用方笔,形似蝌蚪,与战国时期其他手写体如楚国简书,帛书等古文接近。
《天水放马滩秦简》
字体还带有浓厚的篆意,形体上又与篆书已经明显不同,由长方变正方或扁方。由篆书强调竖画转变为强调横画。书写时中侧锋并用,提顿分明,使转流动,收笔露出磔意。
《青川木牍》
秦代早期隶书,篆法隶势明显,笔画平稳工整。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扁方,取横式。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
形成时期,西汉至东汉前期到了两汉才是隶书真正的成熟时期,它取代了篆书成为汉代最主要的书体。
隶书在汉代受到厚葬之风的影响,碑刻成为隶书的主要载体,同时,摩崖刻石,包括一些简牍帛书也是非常的盛行,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品。
《五凤二年刻石》
虽然形构已脱去篆书遗意而完全隶法,但刻工在雕刻中仍然沿用篆书之法,无明显波磔。字大小不等长短不齐,稚拙有趣且一派天真,保留着生动的灵气,具有出人意料之美。
《莱子侯刻石》
此刻熔篆籀之意写隶。苍简古拙,笔力劲健,筋丰力足,极具风骨,同时结体开张,章法丰密,情趣饱满,率真痛快。字外有边框,刻石字迹清晰,刻痕显露,保存完好。
《老子》甲本
马王堆帛书用笔与一般汉简相比,无草率之意,沉着遒健,有圆厚之感。但帛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如其中的《老子》甲本,其形态大都保留有小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大,多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相承。
《老子》乙本
与甲本不同,乙本字形扁方,横势强烈,横竖结构规整,波挑和掠笔有明显的装饰趣味,更近于成熟的汉隶。工整而有变化,端庄而又清峻。章法上字距空间较大,更衬托出简洁典丽的气息,与甲本繁密古朴的感觉正好相反。
繁盛时期,东汉隶书正体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发展经历过两个阶段。结体由圆转变为方折,字形由长竖变为扁平。
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产生出横、竖、撇、捺、点各种形状不同的笔画。进入东汉,隶书的发展着重于点画形式的突破,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成熟。
端庄平正、 法度严谨
这类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因而,其审美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对早期汉隶庶民化倾向的遵循,将简帛书法的“逸笔草草”做了有效的限制,而使其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子游残石》
用笔峻利劲达,掠画和“雁尾”分明,大多重按然后轻提,笔势上扬,略显滞重和粗率。结字上下紧结,左右取势开张,茂密而不乏自然之态,布局疏朗有致。是东汉隶书中的精品。
《乙瑛碑》
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西岳华山庙碑》
此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体方整匀称,笔致遒丽灵秀,丰腴醇雅。结字规正。整饬谨严中又极尽变化之致。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汉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作品。
《史晨碑》
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熹平石经》
此碑由蔡邕等人主持订正经籍文字, 经汉灵帝许可, 刊刻于石。出于多人之手,虽面貌近似,但仍可分工拙,有的雍容端庄,有的沉厚宽博,但亦有不少刻板造作缺少艺术趣味,它的整饬和规范以及华饰的笔画,是汉碑隶书走向程式化的产物,显示了汉碑隶书规范至顶峰的特征,已开魏晋时的隶书碑刻之风。
《张景碑》
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
挺峻流利、 清劲秀逸
此类汉碑隶书之结构也较为严谨,但与端庄典雅类型不同的是,在严谨之中又有些许变化,更有奇趣,虽规矩整齐,一笔不苟,却又姿媚横溢。
《曹全碑》
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笔法严谨而显多姿,结体舒畅,波磔柔美,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礼器碑》
是汉代碑刻中与后世以“二王”为主线所形成的经典审美样式和范畴一脉相承的最为典型的碑刻。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
《孔宙碑》
此碑书法以圆笔为主,笔势与结体极力向横向拓展,蚕头燕尾的横画。左展右舒的撇、捺,与字的中官密实紧凑形成鲜明对比。既典雅秀丽,又潇洒飘逸,是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尹宙碑》
结体内紧外拓,笔画细瘦圆健,字体风格俊逸洒脱,颇具秦小篆之遗风。书法风格工整中透出洒脱,统一中富于变化。行笔一波三折,有金石之气。因与《孔宙碑》相类,故有“二宙”之称,康有为称其为“汉分中妙品”。
质朴高华、 雄浑沉厚
此类汉碑隶书无论是用笔还是结构,都没有前两种类型精丽典雅,笔法方拙简真,少八分波磔,尤见刀意,充分体现了汉代朴拙大气、浑然天趣的审美取向。
《张迁碑》
此碑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崎岖,静中寓动,错综而富于变化。初看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方圆兼备的在巧拙之妙。特别是碑阴之字,似不经意,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气尤为明显。
《衡方碑》
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
《鲜于璜碑》
结体方形偏扁,略少奇崛变化,总体印象浑厚平实,虽具古朴之风,却略显木纳。这主要由于一味形扁,笔划粗壮,缺少一些细瘦硬挺的线条从中调节,故而形成平实厚重有余而险劲奇崛不足。这种缺憾,在碑阳中甚为突出,而碑阴中不甚明显,碑阴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参差错落,近两爨书风,真率稚拙。
《石门颂》
此碑就山壁凿刻,结字疏宕奔放,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西峡颂》
古朴方劲,刚健整饬,用笔多方笔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锋行笔,兼参侧锋作波磔。尤其是笔画转折处外方内圆,方处棱角分明,圆处刚劲深含拗力。此碑在汉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书法篆意楷形,既严劲又灵动。
《封龙山颂》
书风雄强豪放,结体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与《石门颂》、《西狭颂》和《杨淮表纪》等同属一路。
《裴岑纪功碑》
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清方朔谓其书“雄劲生辣,真有率三千人禽王俘众气象。乃以篆为隶,由篆变隶之渐也。”
结语:
魏晋以后,隶书的发展已没有太多的余地,在标准化样本隶书《熹平石经》的影响下,体态大小一律,横平竖直,工整而且规矩,点划拘谨刻板,蚕头燕尾和波磔挑法千篇一律,基本上都在往工整规矩的路上滑行。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