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名为"假性带娃"的新词在年轻妈妈圈里悄然流传。
所谓"假性带娃",指的是奶奶辈在照顾孙辈时,表面上看起来尽职尽责,实际上却是一种"应付式"的育儿方式
人在心不在,量到质不到。
这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奶奶确实在场,而且确实做了照顾孩子的事情,不过却缺乏真正的投入和用心。
比如孩子哭闹时,只是机械地塞个玩具,或者塞点零食,而非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陪孩子玩的时候,她一边刷着手机,一边敷衍地应答。
带孩子出门,她只顾着和熟人聊天,竟然任由孩子自己玩耍。
更让年轻妈妈们无奈的是,这种“假性带娃”,往往还伴随着强烈的自我感动。
我整天帮你带孩子多辛苦啊、没有我你们怎么办之类的言论时常挂在嘴边。
但实际上,孩子的基本需求,可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教育引导更是无从谈起。
为什么会出现"假性带娃"?
理解"假性带娃"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站在两代人的角度思考。
对奶奶辈而言,她们可能确实已经过了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体力和耐心都不比当年。
现代社会育儿的要求又比过去高得多,各种科学育儿理念让她们感到力不从心。
于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就出现了——人在心不全在,做但不全做。
另一方面,许多奶奶内心深处可能并不认为带孙子是自己的"主业"。
她们更愿意把这视为帮忙而非责任。
既然是帮忙,自然就会有一种我已经很不错了的心态难以全身心投入。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就是代沟差异。
奶奶辈的育儿理念,常常停滞在几十年前;不过年轻妈妈们所接触到的,皆是最新的育儿知识。
这样的认知差距,使得奶奶们即便想要好好带孩子,或许也会不得其法,最终演变成了应付着来。
"假性带娃"的三大典型表现
1.物理在场,心理缺席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奶奶虽然跟孩子在同一个房间里,可她的注意力全然就没放在孩子身上。
典型的情景一般时这样的,在照料孩子时,她老是不断地刷着短视频,或者死死地盯着电视屏幕。
当需跟孩子说话之时,心思往往飘忽不定,当孩子主动想要跟她交流之时,她常常只是敷衍地说上几句,态度显得极为随便。
2.满足表面需求,忽视真实需要
当孩子表达需求时,只是解决那最为表层的一部分。
比如说孩子说饿了就给予零食而非正餐。
孩子摔倒了,只是简单地说一句不疼接下来就结束了,也不去安抚其情绪。
这种应对方式,实在是无法真正地满足孩子身心发展所需要的东西。
3.安全第一,发展其次
为了保证不出事,过度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
比如长时间让孩子看电视或玩手机,只为不吵闹,不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因为太麻烦。
阻止孩子尝试新事物,因为太危险。
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基本安全,却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假性带娃"的潜在影响
这种育儿方式,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害处,不过实际上却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对孩子来讲,长期处在被敷衍这样的状态之中,可能继而致使安全感的欠缺。
而且还会对亲子依恋关系的构建产生影响。
孩子感受不到真实的关注与理解,也许会借助问题行为去吸引他人的目光。
对家庭关系而言,年轻妈妈们明明看到问题,却因为老人确实在帮忙而难以直言,这种压抑的不满终会以其他形式爆发,影响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
对奶奶自身来讲,这种半投入的状态其实也算是一种消耗啦!
既能体会到一些陪伴孙辈的滋味,又实实在在地付出了时间与精力,最终往往会觉得疲惫,不过却未必能得到感激。
破解"假性带娃"的三把钥匙
1.明确期待,划定边界
年轻父母需要和老人坦诚沟通,明确表达对育儿质量的期待。
可以共同制定一些基本原则,如陪玩时不玩手机,每天有一定时间的专注互动。
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等。这个时候也要明确哪些方面可以灵活处理。
2.合理分工,减轻负担
分析老人的精力以及兴趣点,接下来分配其最为擅长或者最能够接受的育儿任务。
比如说有的奶奶喜爱做饭,便可负责孩子的饮食,有的擅长手工方面的事情,就可以带着孩子做些简单的手工。
尽量避免让老人承担那些超出其自身能力范围的责任。
3.提供支持,共同成长
可以一起参加育儿讲座,或分享优质育儿内容,帮助老人更新育儿观念。
当老人采用科学育儿方法时,及时给予肯定和感谢。
也要为老人创造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解决"假性带娃"问题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隔代育儿关系。这种关系应该要建立在几个基础之上。
两代人需要就什么是好的育儿方式达成基本共识。
这需要相互之间的理解,以及彼此的妥协,而不是仅仅单方面的要求。
老人带孙,应该是真正地、自愿地做出的选择,而不是被道德绑架的结果。
年轻父母,一定要尊重老人的意愿,以及他们内心的界限。
无论老人参与程度怎样,年轻父母都应该心存感激。
任何一种付出,都值得被看见且被感谢。
最终父母才是育儿的首要责任人,不能将全部期望寄托在老人身上。
合理地安排工作和育儿,并且保持适度地亲自参与。
"假性带娃"现象反映的是快速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适应问题,解决它需要两代人的智慧与包容。
当我们能够既看到老人的付出与局限,又坚持科学的育儿原则,才能为孩子创造真正健康的成长环境。
毕竟育儿不是一场表演,不需要虚假的尽心尽力!
而是一段真实的生命陪伴,需要真诚的投入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