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民、忧民、爱民、造福于民,民心、民意、人心,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并顺从的群众基础。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始终唯民心、民意、人心是从,并以此作为建党、建国、建军、建政的根本问题。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的性格、修养、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转变。
1949年2月7日,又一版的《时代》周刊新鲜出炉,但是全世界都惊讶地发现,位于周刊封面上的人物并不是家财万贯的石油大亨,也不是脸色激动的西方总统,而是一位看似普通的中年亚洲男性。
这位伟人有着黄土高原一样的浑厚的深铜色脸庞,饱满的天庭,厚厚的黑发;短粗有力的眉毛显示着他果断决绝的性格,深远的目光映衬着他胸中的沟壑。
他是独立于时代浪尖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无产阶级奋斗终生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就是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名字从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传来,响彻世界百年,更震撼世界百年。
不论那些西方国家如何敌视我们伟大的国家,如何敌视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导人,他们也不得不感叹于毛主席深谋远虑的目光,运筹帷幄的决策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也不得不用醒目的字向全世界表明他的名字。
毛主席虽然是一位千古伟人,但是他也是出身于平凡的人民中,甚至他能够建立如此成就的自身条件——他的性格、修养、为人处世的观念和方法,都是毛主席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一步步改变的。
在这其中,有一次事件堪称是毛主席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就在这之后,毛主席的性格与为人处世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事件,竟然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毛主席的早期经历与性格作风
1.家庭对主席的影响
毛主席在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中,在他之前,毛主席的父母还曾孕育过两个孩子,不过都早夭而去了。因此父母对于毛主席给予了极大的疼爱,也因为害怕不能给予他及时的照顾而在他小时将他送去了湘乡唐家圫的外婆家。
外婆家四世同堂,是一个人数庞大的家庭,因此毛主席在童年时就过上了热热闹闹的群体生活,也使得他在这种群体生活中养成了情感丰富,热情积极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毛主席也继承了父亲性格中的刚硬和倔强,这使得毛主席与父亲的矛盾对抗频发,在毛主席九岁回到父母家里时发展得更为明显。
在13岁那年,父亲在诸多客人在场的宴席上大声指责毛主席,这引起了毛主席的反抗心理,他当场反驳但是却被父亲视为顶撞长辈,因此父子二人大动肝火。
父亲直接不顾众人的阻拦拿起竹棍要狠狠地惩戒他,毛主席更是在盛怒之下直接冲到水塘边要以跳进水塘来对抗父亲,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父子二人在倔强的性格上如出一辙。
除此之外,父亲火暴性格也对毛主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主席在父亲的严厉之下更加精进自身,养成了心细谨慎的性格。毛主席曾在回忆父亲时说:“他的态度对我也不是没好处,我因此干活非常勤快,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而母亲对毛主席的影响则不同。母亲对毛主席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在母亲逝世后,毛主席悲痛万分地写下了《祭母文》一文,文中写到: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擘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不同于父亲以强硬的手段来逼迫毛主席做事谨慎,母亲文素勤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在言传身教中将精密严格的习惯传递给了毛主席。
后来毛主席又在到湖南一师求学的历程中,将谨慎精密的性格继续提升。毛主席在一生的工作和事业中都反对麻痹大意,敷衍了事的作风,也对自己的工作总结为“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
2.被排挤在外的磨难
除却倔强与谨慎,毛主席的性格中更有着不屈刚硬的成分。毛主席自言道: “我以前,少年、青年时期,也是听到说坏话,就一肚子火气。”少年人往往遇事决断非黑即白,听见不平之事、龌龊之言便怒火冲头,这是独属于年轻人的光芒。
因此毛主席不仅有着“富有自信力不可屈辱”的豪迈气魄,更有在看尽天下人民的苦难时愤而自省的忧国之心,敢于为天下人先去开辟一条通往中华民族光明万丈的未来的道路。
但是早期过于强硬的性格也给毛主席带来了一些问题,毛主席自己就曾反省道:“我平日态度不对,向人总是龂龂,讨人嫌恶”,“论理执极端,论人喜苛评”。
就连人们常说心胸宽广的朱老总,也跟毛主席发生过几次激烈的争执,甚至愤怒地说:“你对!都是你对!别人都不对!” 。
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是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也不免会有些缺点。况且毛主席在当时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但是性格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进行的。
他也经常警诫自己道:“天下惟至柔者至刚,久知此理,而自己没有这等本领,故明知故犯,不惜反其道而行之,思之悚栗!”
但是毛主席这样有些强硬的性格确实得罪了不少人,就连毛主席自己也说:“我这个人呀,40岁以前肝火大,经常发脾气,总是认为真理、正义都在我手里,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虽然大多数人都以为毛主席一直在中国革命中处于中心领导地位,但是事实上毛主席在参加革命后不时地就会受到排挤。
这其中固然有着部分人未能慧眼识珠的原因,但是毛主席的工作方式往往讲求简洁高效,随之也带有他本人强硬的态度,这使得共事人员往往无法跟上主席的节奏。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毛主席自己探索出的正确道路与主张在这时并不能被坚持“左”倾错误路线的人所容纳。
毛主席曾在1956年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说,自从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在秋收起义之后到遵义会议前,仅仅是能记得起来的错误处分与记过就有二十多次,更别说三次‘左’倾路线时期包括‘开除党籍’、等各种处分、打击。
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革命与人生的磨难
后来毛主席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曾回忆这段往事,想起那段艰难的经历,毛主席说:“对于那些冤枉和委屈,对于那些不适当的处罚和错误的处置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
很显然,毛主席把自己遭受到的冤枉和不公当作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人生道路上的磨难能成为弱者的绊脚石,让他们绝望沉沦;也能充当强者的垫脚石,帮助人们砥砺意志、激发动力和及时的对自己身上还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从而为未来铺平道路。面对磨难和不公时展现出的态度和对策,往往能显示一个人真正的格局和心境。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和两百余架飞机对红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前四次“围剿”都在毛主席的卓越的军事领导之下被击破,此次前来的蒋介石显然憋了一口气势要将红军一网打尽,为此他不惜调来重兵,由指派下属将领进行不同方向的进攻。
就在此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却进入了红军内部成为中央根据地领导层,他们不仅将毛主席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拒绝采用毛主席的军事建议,放弃了红军最有优势的机动灵活的战术,还采取阵地战应敌的战略。
这使得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依靠兵力优势将战区大大推进,而红军却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形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在撤退时,王明为首的领导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造成了红军更大的伤亡。
经此一役,红军由原先的8万多人被削减至3万余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可以说,这时无论是又遭排挤的主席还是中国革命的处境,都处于磨难重重的处境中。
红军外部是反动派的穷追猛赶,内部是“左”倾主义路线的错误统治,其时中央最高权力层“三人团”中又仅有在周恩来总理能支撑起红军的日常工作,这一切都被毛主席看在了眼里。
常言道低谷之后必有高峰,很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就成了毛主席与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2.遵义会议:转折点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用血淋淋的事实动摇了广大的红军将士对以博古、王明为首的“左”倾领导人的信任,他们对军事指挥李德充满了质疑。
对广大干部来说,通过亲眼见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并与前几次反‘围剿’的成功进行对比,他们逐渐意识到这是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没有采用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结果。
因此红军队伍中出现了很多表达不满和要求更换领导人的声音,随着我军在湘江战役中失利,类似的声音更是层出不迭。
与此同时,被排斥在决策圈外、差点就被取消长征资格的毛主席也没有放弃挽救党和红军,他仍旧在军中与“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争斗。
在长征开始的初期他就坚决反对以博古为首的领导层将政治局委员分散到各军团中,主张中央政治局随军委纵队行动,最后毛主席与张闻天、王稼祥进入同一队进行长征。
张闻天与王稼祥是在军中极具声望的留苏派代表人物,他们在第五次反“围剿”因为与博古意见出现了分歧也受到了排挤。
作为一心想要引领中国革命走上光明道路的仁人志士,他们对博古与李德不顾中国实际情况,只会照抄苏联经验的做法大为恼火,也为红军惨重的损失感到痛心。
毛主席在长征路上每天与他们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交流,并与他们反复分析当下革命的处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最后,三人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眼下革命陷入低谷的原因达成了一致,毛主席在这里成功为日后反对“左”倾错误路线争取到了关键的两票。
在此之后,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内时常找到周恩来总理与他谈话,随着二人的不断接触,周恩来总理也深刻地意识到毛主席的理论与主张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因此他逐渐开始支持毛主席的主张。
同时毛主席也深入军队内,不断与日后的朱德元帅、刘伯承将军、彭德怀元帅等人交流。
主席不仅与干部谈话,也走近众多的战士身旁去与他们聊天,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见解。凭借着这样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大批将士们很快就意识到“左”倾错误路线的不当之处以及毛主席的主张是可行的。
1935年,万众瞩目的遵义会议召开。毛主席全程引领着会议的召开,并指出了“左”倾的错误军事指挥以及博古等人需要对军事上的失利负主要责任。
在本次会议上通过投票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力,确认了毛主席的正确军事思想和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毛主席的思想从此为全党全军所接受。
遵义会议结束后,贺子珍曾这样评价毛主席身上发生的改变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以后,有很大的变化,他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特别是更善于团结人了。”
的确,遵义会议是毛主席生涯中行为处事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之后,毛主席收起了性格中有些强硬和过于倔强的一面,转为比以前更加的开朗热情,并且善于倾听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见解。
师哲曾对毛主席说:“主席,我很佩服你的沉着冷静,有涵养,不发大脾气。”毛主席则说:“我不是不生气,有时几乎气炸了肺。但我知道应该尽量克制容忍,勿现于辞色。”
遵义会议在极度危难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同时也是一代伟人毛主席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在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真正地成为了红军和党的伟大领导人,引领着中国人民稳步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