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革命女性:走在革命理想的追梦途中

里仁卓比文化说 2024-08-25 13:14:40

作者:杜颖

2014年03月10日09:37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琼岛遍开英雄花

  刘秋菊雕像

  刘秋菊

  林一人

  谢飞

  冯增敏

  烈士两千洒碧血,女兵一万举红缨。

  谢飞、刘秋菊、冯增敏、何秀英、孙玉梅、王仲民、杨仙、许如梅、苏爱梅、梁爱香、林一人……琼崖女性革命者如鲜花般次第开放,谱写出革命之路上的绚烂篇章。革命的残酷与跌宕,革命女性的爱与恨、信仰与理想都在历史的回眸中得到了真实而详尽的再现。在她们的身上,最激烈的真,与最温柔的美,合二为一。如果将这些革命女性比喻成花朵,那么她们当中,或有的如菊花般绝傲,或有的如梅花般凛然,也有的像牡丹一样的绚烂,或者,如珊瑚花似的雅致……

  无论时光飞度,人们都难以忘怀长眠于九泉下或仍健在的女英雄们。当历史的指针再度指向她们,她们似已化作三月的飞花,迎春绽放!

  她们

  走在革命理想的追梦途中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200多万人口的海南岛,参加革命斗争的群众组织有3万多人,其中妇女有1万人。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艰苦斗争中,为革命而牺牲的女烈士2000多名,其占当时总人口的比例之高,于全国各省之最。解放战争时期,琼崖纵队中的女兵,占到了15%,并且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多少年后再来回忆梳理这些革命女性,原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邢诒孔说,数字本身正彰显着一个不可抹灭的事实:海南“红色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真正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历史碧波中的众多女战士,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是历尽人间苦辣的童养媳和农村妇女,有的是背叛族权家规的少数民族女性,也有的是漂洋过海归国的女华侨,还有冲破了封建枷锁弃笔从戎的女学生……她们的汇聚,是为追梦革命的理想。

  1926年,中共琼崖地委和团地委在文昌、琼山、琼东、乐会等地开展扫盲识字运动,在府城读书的女学生琼香(即中国老红军女战士谢飞)回到家乡文昌县湖山乡,创办平民学校识字班。一拨拨乡村里的妇女进了学堂,琼香的新潮像南海的波涛,她激动地说,“姐妹们,茶园村平民学校今天开学了!我们只有学好文化,懂得革命道理,才能为妇女自身解放做斗争。我们中的很多人,历来被视为男人的附庸,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这不公平!”

  年轻的谢飞,将自己人生的革命理想,融入了生动的讲堂,讲述给劳动妇女,这些曾胸无文墨的妇女豁然开朗,仿佛一个美好的世界就在眼前。在谢飞的带动下,很多妇女参加了农会活动,开展与土豪劣绅的斗争,光荣加入了共产党,而谢飞自己,秉承一腔热血理想,勇跋征程,成为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女将。

  “这无休止的战乱,你不留在海外读书,居然回来?”“这块土地是我的源、我的根,我必须回!”挚爱海南这方热土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战士何秀英,说出这番话时,年仅18岁。她经香港到湛江,靠一艘简陋的小木船在大海上飘荡,“偷渡”琼州海峡回到故乡,“国家处于存亡的关头,日寇的铁蹄踏上了我们的家园,怎能不把抗日救亡视为己任!”

  1940年代,何秀英毅然参加服务团,展开抗日工作,做战地救护,筹募捐款……每一次救国宣讲,她动心动情,很多群众受到了她的感染,往南洋逃难的人少了,乡亲们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很快掀起了一个募捐慰劳、参军参战的热潮。

  在这群“红色女性”的生命里,有一条不被割断的“主脉”:那就是始终如一无悔眷念着这片红色土地。

  她们

  为党的事业挥洒青春热血

  历史浩浩荡荡地向前,总有一些东西让人们难忘,尤让人传颂的,是那些在革命斗争中临危不惧、化险为夷、战胜顽敌、屡建奇功的女性。

  1920年代,苦水里泡大的刘秋菊被姐姐做主嫁到了琼山县一户郑姓人家,出嫁的那年,她才16岁,婚姻没有使她摆脱困难的生活。1925年,海南岛掀起了革命高潮,秋菊参加平民夜校学习,她入了党,3年后成为我们党在琼山地方党组织的交通员。

  1928年5月,秋菊在出发途中被白匪逮捕了,让她交代哪里有共产党组织,谁是共产党员。敌人对她用尽了酷刑,竹签戳指,将血肉连着撕扯出来,电刑、水刑、老虎凳等残酷刑罚她都受遍了,但敌人从她的口中,还是得不到一个地址,一个人名。面对这个钢铁般的女战士,真是毫无办法。敌人以为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劝她嫁给一个反动军官,只要她答应,就可以放她回家,但秋菊坚决拒绝了。

  秋菊2年后才出狱,此后在长达21年的抗战、解放斗争中,她不畏劳苦,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参加战斗,在共和国迎来胜利曙光的1949年春天,倒下了。她没能等到新中国成立,但她光辉的生命永远镌刻在了共和国史册上。

  红色娘子军连的冯增敏,几乎成为那一时代英雄集体的化身。乐会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她,从14岁起追随琼崖革命先驱者杨善集、王文明从事革命活动。“革命不会一帆风顺,势必有流血牺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信心,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是支撑冯增敏一生的信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席卷万泉河畔,冯增敏和广大受压迫的妇女,像弄潮者一样,拿起钢枪,卷起衣袖和裤腿,迎着浪涌,奔向革命的激流。

  战火硝烟炼丹心。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女子军连)的队伍里,身着飒爽军装、佩带“女子军”红袖章的一排排长冯增敏,肩扛步枪站在队伍里,眼中溢满激动的泪水。战斗集体的生活开始了,经历过沙帽岭伏击战、火烧文市炮楼、文魁岭战役、母瑞山战役,冯增敏英勇杀敌,迎着一场又一场残酷的斗争,在坎坷曲折的革命道路上匍匐前进!

  女子军连里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女杰,她们为共同的事业,挥洒青春热血,为革命,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她们熠熠发光的奉献精神,似火把,激励后人。  

  她们

  承载革命婚姻的苦痛光荣

  一个个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女革命者,在战争的年代里也经历过柔情婚姻,革命婚姻所带来的,或相濡以沫,或生死相许。

  每一年,后人缅怀琼崖革命先驱者杨善集时,都不忘感怀另一位革命者———杨善集的妻子林一人。

  林一人与杨善集结为夫妻一点都不浪漫,没有可歌可泣的开始,与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人一样,1920年代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结合了。旧社会,琼崖妇女历来无名,小时家里按出生顺序叫“女不大、女不二”,出嫁后就以娘家地名来称呼,如“嘉积嫂、定安婆”等,过世后家谱和墓碑上就用夫家姓加娘家姓称“XX氏”。当时嫁给杨善集的林一人也一样没有名字,因为她从簪马村嫁过来,大家都叫她“簪马嫂”。

  改变了“簪马嫂”一生的人,正是她的丈夫。婚后离别5年后,杨善集把妻子接到了身边,在丈夫的资助下,她上了府城女子职业学校,杨善集亲自为她取了“林一人”这个名字。“一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与男人平等的人,为妇女谋求解放的人。”

  “簪马嫂”成了“林一人”,她为丈夫的深情所感染,一边努力学习文化,一边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9月,杨善集在椰子寨战斗中牺牲,林一人悲痛万分,对丈夫的爱和在丈夫的帮助下培养起来的对革命坚强的信念让林一人挺过了丧夫之痛,她决心继承丈夫的遗志,继续其未竞的事业。林一人在琼东、乐会两县的农村发展了大批的妇女共产党员,为琼崖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显著的贡献。1931年夏天,因叛徒出卖,林一人被敌人围捕,为掩护同行的2名青年妇女脱险,她只身与敌搏斗壮烈牺牲。在杨善集牺牲的第四年,林一人也为革命献出了她年轻的生命。

  革命中遭遇悲欢离合,是那个年代女性革命者的真味人生。她们心中有事业,不向命运低头,没有悲观的愁肠,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无论在凋零的秋季,亦或荒芜的寒冬,她们留给这个时代的印记,永远如春之绿意!(记者 杜颖)

0 阅读:3

里仁卓比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