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贼”董卓的前半生:征战数年屡立军功,却声名狼藉,遭人歧视

擎苍谈历史 2023-04-15 02:01:07

汉桓帝时期,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县尉董君雅家中报喜,在刚刚前不久,董君雅的妻子生下了两个活泼健康的孩子。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董君雅十分高兴,为两个孩子分别取名董卓和董旻,颍川郡向来地杰人灵,名士辈出,或许是为了让两个孩子在未来能够成为名士,董君雅还给两个孩子取了颇为文秀的表字:“仲颖”、“叔颖”。

然而此时的董君雅大概想不到,自己的孩子将在未来成为整个天下为之恐惧的对象。

青年时代的董卓

董卓的出身并不算高,整个汉朝大概有一千来个县,县尉也不是一县之长,而只是县里负责缉捕“盗贼”的武官,权力有限。

但董卓的个人才能却十分了得,董卓从小便不喜欢读书,学习,反而热衷于广结豪杰,无论是地痞流氓,还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董卓都交情深厚。

据说有一次,董卓正在田中劳动时,有一些羌族好友顺道过来看望他,董卓便邀众人到家中作客,眼见得没有像样的午饭,董卓便直接大手一挥,宰杀了自己的耕牛,用以招待,汉朝是严禁无故宰杀耕牛的,董卓的这一做法不单单经济受损,甚至有法律风险。

此举让他的那些羌人好友们十分感动,等到吃完饭以后,大伙便纷纷离去,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以后,这些羌人居然凑了上千头牛羊牲畜赠给董卓。

由此可见,董卓个人的交际能力是极其之高的。

常年与羌人的交往使得他对于游牧民族的习惯有了很深的了解,成人后的董卓投身戎马抵抗匈奴。

董卓青年时期,武艺极其出众,史书记载他能“左右开弓”,拉弓从某种程度上和写字是很像的,都有一个惯用手,通常是左手持弓,右手拉弦。

这也就使得骑手在马上的时候,只能向左前方射击,无法向右前方射击,很多游牧民族在围圈骑射时,会采用逆时针方向前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左右开弓”意味着,董卓左右手均能够持弓,在骑射的过程中,他的攻击范围要比正常人大一倍,360度无死角,这在冷兵器时代是很难得的技能,这足以证明,董卓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武力值。

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和独特的军事理解,董卓在西北军队中很快就小有名气,后来还担任了羽林郎一职。

延熹九年,鲜卑人入塞,董卓再度迎来自己人生的机遇,追随张奂,抗击鲜卑。张奂是凉州一代名将,他看中了董卓的才能,对其进行重用,并在永康元年,两人合力平定了北方羌人叛乱。

这次胜利之后,张奂还向朝廷进言了董卓的功绩,使得董卓官拜郎中,虽然只是虚职,但也标记着董卓的名字,正式踏入了东汉政坛。

董卓为人还是很仗义的,对自己手下的将士那也是没的说,战争胜利后,将朝廷赏赐给他九千匹缣,无一例外全部分给手下士卒,自己分文不留。

问题出就出在他对于手下太过纵容了,董卓好结交豪杰,但这些豪杰素质那可没有保障,号称西凉四大寇的张济,李傕,郭汜,樊稠,就是董卓麾下的得力干将,虽然鲜卑打跑了,但是这样一伙子人得益于战功,横行霸道,把整个西北地区搞得那是乌烟瘴气,民声载道。

董卓军队的行为传到朝廷以后,引起了百官的不满。

董卓本就崛起于西北,与那些地处中原的名门世家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现如今,董卓的举动更进一步证明了他的野蛮和鲁莽,很快,弹劾董卓的奏折,就如同雪花一样飘来。

虽然最终没有实质性惩罚,但是董卓的名声还是随着时间递臭,到了后来,就连一手提拔他的张奂也看不下去了,与董卓断绝了往来。

当时的张奂已经一把年纪告老还乡,在西北老家隐居,董卓知道以后便派人给老领导送去了百匹缣,可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可以说,这是董卓第一次感受到世人的孤立。

屡立战功,却倍遭歧视

黄巾之乱爆发时,董卓迎来了自己第二次露脸。当时恰逢冀州平叛的总指挥卢植被小人栽赃陷害,回京送审。汉灵帝便派董卓走马上任,平定黄巾,董卓本以为这是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就欣然赴任了,但没成想,他的第一战就撞上了张角带领的黄巾军主力。

董卓自认难以吃下,转头又去攻打张宝,结果张宝坚壁清野,跟董卓打起了持久战,僵持了两个多月硬是没打下来。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董卓还是寸功未建,汉灵帝忍无可忍,很快董卓也被罢免回京受审,改派皇甫嵩领兵讨贼。

皇甫嵩是汉末朝廷最强将领,无论是才能还是品德都是举世无双的,他的带领下,汉军很就平定了黄巾叛乱,凯旋而归。

回到长安以后,皇甫嵩还大度地将自己的功劳让给了卢植,为他免去了罪责,众人皆大欢喜,唯有董卓一人平白无故挨了顿批。当时董卓因为作战不利,被判“减死罪一等”,直到后来大赦天下,才获得赦免。

黄巾军起义后,对于天下诸侯而言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消息,很多人都凭借这个机会拿到了兵权,获得封赏,就连刘备这样一个买草鞋都能落一个县尉,只有董卓一人,急流勇退,非但没有功绩,反而险些面临牢狱之灾,可以说,董卓就是这个时候天下人最大的笑柄。

汉末之际,向来是不缺仗打的。

没过多久,西北的韩遂在凉州造反,朝廷立刻就恢复了董卓中郎将的职务,派他前去平定西北反叛。

这场战争并不是董卓所领导的,大军的主将是皇甫嵩,副将才是董卓,随军的部将还有张温,袁滂,周慎等人,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点,他们无一例外,全都是来自名门贵胄。而且只听皇甫嵩的话,不怎么待见董卓。朝廷的意思很明显,既然给你机会你不中用,那你就老老实实给这些贵族子弟打工吧。

然而,汉末朝廷内部形势严重,没过多久,皇甫嵩便也和之前的卢植一样,遭到弹劾被撤职,改由张温指挥全军。

朝廷的这项任命可谓是针对性极强,主将走了,按理来说应该副将来接任,但居然又从董卓下面抽来了一个张温接替,非但如此,董卓连副将的位置都没有保住,只得了一个部将头衔,这下董卓可不干了。

皇甫嵩尚在的时候,还能压制一下董卓,但是换成张温这个半吊子担当一把手,董卓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折服的。

张温上台后,董卓常常借故迟到,并且言语冒犯,当时张温的参军孙坚就已经看出董卓的野心,他曾经站了出来,力主张温趁机除掉董卓,可张温优柔寡断,最终没有同意。

张温本就是庸才,在随后的战争中,由于指挥无能,汉军更是败仗连连。

但董卓或许名声差,但是军事能力向来是极强的,十一月某夜,有流星划过天空,光芒四射,叛军人心大乱,董卓抓住机会率领铁骑发起冲锋,斩首数千级,瞬间立下了此战头功。

之后张温分兵六路追击叛军,董卓率领的三万人在望垣县背靠渭水,陷入了羌人团团包围之中。

董卓心生妙计,他先是让士兵在渭水河道拦堤筑堰,使上游数十里河水大涨,趁着下游的河水匮乏之际,数万人的汉军便悄咪咪地从大坝下穿过,扬长而去,不费一兵一卒顺利出逃。

这原本也谈不上是什么功绩,但仗打的好不好,要看队友怎么衬托,等到董卓回兵以后才发现,张温的六路大军,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五路均遭到惨败。

正因如此,在这场战争中,董卓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头功功臣,被封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拒交兵权,逆天改命

由于这场战争的优秀表现,到了中平五年,凉州叛军再次闹事时,汉灵帝便再度提拔董卓为副将,在皇甫嵩的带领下出征,前往救援陈仓。

当时的叛军集结大军正在攻打陈仓,董卓便向皇甫嵩建议,发挥骑兵特长,急速进军,可皇甫嵩却不认同,他认为,陈仓县城防备坚固,凉州叛军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反而徒耗军力,只要以逸待劳即可取得全胜,拒绝了董卓的建议。

皇甫嵩为人正直,不像其他朝官一样看不起董卓,两人的方法都有可行之处,充其量只是领兵风格不同罢了。

但是朝廷这边可不这样想,眼看着董卓确实没皇甫嵩好使,汉灵帝就寻思着把董卓调回来当个少府,省得他领着兵到处跑,要知道,此时的董卓是有一支自己的精锐私军的,这也是朝廷一直提防他的原因。

汉灵帝这一招就是想要趁机免了董卓的兵权,由皇甫嵩接管,最终收归中央。

董卓当然不肯不干,跟朝廷打起了马虎眼,说道:“我本来是要走的,但是我手下的湟中义从、匈奴士兵都来拦住我的车,一把鼻涕一把泪,苦苦哀求我不要抛弃他们,我实在是劝慰不了他们,只能留下来,如果有情况的话,我再向朝廷汇报。”

对此朝廷也无可奈何,只能允许董卓继续带着自己的兵,跟着皇甫嵩继续在陈仓清缴叛军。

事实证明,皇甫嵩的判断是正确的,陈仓城池坚固,在叛军围攻之下坚持了三个月之久,叛军实在是打不下,就狼狈撤军,这个时候,皇甫嵩抓住机会即刻下令全军出击,此时的董卓劝说皇甫嵩“穷寇勿追”,但又遭到了皇甫嵩的驳回。

随后,皇甫嵩让董卓负责殿后,自己率军追击,一战斩首万余级。

董卓这一下就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意味了,打输不尴尬,尴尬的是仗打赢了,还和自己没关系。

这场战争结束以后,汉灵帝再度提出要将董卓兵权收走,这一次汉灵帝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诚意不可谓不足。

然而,这一次董卓虽然接受了,但只向皇甫嵩上交了一万名杂兵,仍然保留着自己五千人核心精锐,并推脱道:“我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关系太好了,都要为我卖命,我乞求带这帮士兵去并州,效力边陲”。

话说到这一步,董卓就已经算是公然造反了。

当时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郦就曾经劝说皇甫嵩趁机除掉董卓,皇甫嵩却没有听从,如果皇甫松想要杀董卓当然是轻而易举,甚至皇帝和朝廷还会鼓手称快,但他只是按照规章,只是将董卓不肯交出兵权的事上奏,没有对董卓进行责罚。

此时汉灵帝已经卧病在床,可一听到又是董卓在挑事,还是下诏又是对董卓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

只不过,此时汉朝已经到了气数将近的阶段,除了下诏怒斥以外,汉灵帝还真的拿董卓没有办法,总不能真的让皇甫嵩无故发兵攻打吧?那样只会使得局势更加复杂。

最终,汉灵帝只得默认董卓带兵去并州这一事实。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董卓暂时保住了兵权,但被皇帝骂成这样,董卓的政治生涯到这里也近乎画上了句号。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未来,董卓会遭到大臣们接二连三的弹劾,最终一步步被削弱铲除。

然而,意外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董卓可能不是这个时代最会打仗的,但是他凭借着对时局的理解,成为了第一个抓住机遇的,此时的董卓已经通过自己在朝为官的弟弟董旻得知,长安城内外戚集团、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即将爆发一场政治斗争。

史书记载,董卓带上自己的亲兵并未直接去并州,而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顶着全天下的怒骂,董卓硬是带着五千人停留在河东郡不走。

此时此刻,董卓一生全部的政治嗅觉全部激活,他即将迎来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参考资料:《三国志》

0 阅读:29
擎苍谈历史

擎苍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