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陈毅毛遂自荐担任志愿军总司令,为何被主席否决

文史江山 2024-10-07 19:20:26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的夏天,美国出兵介入朝鲜战争,朝鲜半岛局势复杂。

战火燎原,逼近中国的边境线,新中国挺身而出,决定出兵抗美援朝。

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之中,该让谁来挂帅出征?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建国初期,朝鲜半岛战火蔓延,毛主席将应对朝鲜战争列入了重要议程。

1950年国庆节的欢庆之中,中南海颐年堂却是彻夜灯火通明,气氛凝重。

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团队,正紧急商议中国是否出兵援助朝鲜的重要问题。

国庆庆典的烟花硝烟尚存,朝鲜战场的局势却骤然恶化。

美国将领麦克阿瑟越过“三八线”,开始向北推进。

毛主席已经接到来自斯大林的电报,及金日成的紧急求援信,恳请中国出兵。

10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颐年堂紧急召开会议。

毛主席开门见山,指出朝鲜局势已刻不容缓,晚一天出兵都可能会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

会议主要讨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出兵的具体时间,二就是领兵挂帅的人选。

毛主席先是点了粟裕的将。

粟裕人称“战神”,屡建奇功,战功赫赫,指挥过一系列彪炳青史的大战。

然而此时的粟裕,却饱受健康问题困扰。

水南战斗中他被炮弹击中,留下了三块弹片在颅内,从此之后就时不时的出现头痛眩晕的症状。

但面对毛主席的亲自点将,粟裕还是强忍病痛,迅速投入到抗美援朝作战的准备工作中。

然而病情的不期恶化,已经严重到影响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了。

他不得不向毛主席坦诚病情,然后前往青岛进行疗养。

然而经过半个月的疗养,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这时,毛主席又想到了林彪。

林彪的军事才能出色,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四野转战大江南北,战功显赫,自然成为了总司令的候选人。

然而,面对抗美援朝的重任,林彪却不太赞成出兵。

他认为美国作为工业强国,实力强大,中美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悬殊。

因此,他担心出兵朝鲜,可能“招致强敌,自陷困境”。

他又称自己“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

以身体状况不佳为由,拒绝挂帅出征。

最终,毛主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把目光放在了彭德怀身上。

二十多年并肩作战的岁月里,他深知彭德怀是一位纪律严明、临危不乱,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将领。

“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我的意见是彭老总最合适!”毛主席的提议,迅速获得了常委们的普遍认可。

彭德怀闻言,也没有犹豫推脱:“主席,我这个人的脾气你很了解,我绝对服从中央的决定!”

误信虚言

其实,早在毛主席确定彭老总挂帅之前,陈毅曾向毛主席毛遂自荐。

当时,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和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时说道:“我如今虽担任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线需要,一声令下我马上可以穿上军装去朝鲜作战!”

陈毅也是身经百战、功业彪炳,如今他主动请缨,毛主席为何最终拒绝了呢?

实际上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陈老总确实不太擅长打仗。

更准确的说,是不太会指挥大兵团作战。

以陈毅在泗县的失利为例。

1946年7月,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挥师南下。

在皖北边界的朝阳集一役大获全胜后,李宗仁麾下的桂系劲旅第七军,趁机对山野主力后方发起突袭,迅速攻占了泗县与五河两地。

第七军以两个师的兵力,分别扼守泗县、灵璧一线及五河、固镇至蚌埠的战略要地。

面对这一态势,山东野战军司令部内部,就后续的行动展开了激烈讨论。

山野参谋长宋时轮,主张抓住战机,南下追击,集中力量歼灭这股桂系敌军,特别是泗县地区的两个团。

然而,这一战略构想,却遭到了参谋处内部成员的质疑与反对。

那时正值雨季,暴雨如注,连绵不绝,部队在倾盆大雨中涉水前行,步履维艰。

积水如汪洋,天黑之后更难走,队伍只能艰难推进二三十里。

更棘手的是,弹药经常因受潮而无法使用。

战士们身心俱疲,伤病员的数量也随之攀升。

水大、部队疲困、伤员多,大军南下的步伐缓慢,物资运输更是雪上加霜。

加之泗县城墙高耸,护城河宽阔,天然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增加了攻城难度。

在这样的条件下攻城、打桂系,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两种观点在军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拍板决策的重任落在了司令员的肩上。

然而关键时刻,陈毅却轻信了军分区某位领导的轻率之词。

他告诉陈毅,泗县城外水深不过膝。

因此,陈毅未能听取参谋处多数人的审慎建议,而是选择了支持参谋长的主张。

7月30日,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与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联名致电陈毅,建议其在作战中避开桂系,转而攻击蒋军。

多年的对抗,让他们对桂系的实力有着清晰的认识。

他们深知桂系第七军战斗力强劲,不逊于蒋介石麾下任何一支王牌军。

然而,到了8月2日,陈毅及参谋长宋时轮还是明确表态:攻打泗县决心不变。

泗县失利

对于陈毅与宋时轮寻歼桂系的部署,毛主席的态度颇为审慎。

他在8月3日的复电中指出:应避免只击溃而不歼灭敌人的战斗!

毛主席强调,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全歼敌人,因此提醒两人,不要过于急躁。

这封复电体现了毛主席一贯的战略思想,同时也有言外之意:由李宗仁和白崇禧精心打造的桂系军队较为顽强,要想彻底歼灭,必然需要付出相应大的代价。

因此,最终结果或许只能达到击溃而非歼灭的效果。

面对这样的战略考量,陈毅回电毛主席,并告知华中野战军指挥官粟裕:他已决心在泗县消灭桂系的两个团,并诱敌增援,逐次消灭。

午夜攻打泗县的计划,不再改变。

大军即将出征之际,山野司令部召集参战各部队指挥官,进行战前部署。

到了这时,仍有人在建议陈毅放弃攻打泗县。

二纵司令韦国清与九纵司令张震,曾在新四军第四师战斗过。

当时的反摩擦斗争,他们的主要对手就是桂系部队。

他们与桂系部队交锋的经验丰富,对第七军非常了解。

两位司令指出,第七军作为桂系精锐,老兵多、内部团结、军官经验丰富,是非常难缠的敌人。

此外,泗县周边地理环境复杂,水系密布。

连日的暴雨更使得道路泥泞难行,想要迅速攻克城池,难度极大。

因此,他们慎重建议,或可另寻作战目标。

部队行军速度缓慢,张震司令深感问题紧迫。

他又两次向指挥部进言,力陈当前形势下,不宜贸然进攻泗县的理由。

可遗憾的是,这些建议最终未能被采纳。

战斗一触即发,却是开局就不利。

泗县有睢河、新汴河等五条河流,四周多湖泊沼泽。

此刻正值雨季,暴雨肆虐,泗县化为泽国。

目之所及,皆是茫茫一片,就是浅滩处的积水也已经没膝。

县城外围还有一条深达六米、宽十五米的护城壕沟,壕沟外是开阔平地,没有一点遮挡。

城墙上,碉堡与工事林立,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我军将士要在齐胸深的积水中蹒跚前行,炮车跟不上,弹药也大多受潮失效。

雪上加霜的是,河水陡涨,增援部队受阻,无法及时抵达。

毛主席指示过,“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

而今面对如此困境,即便是击溃敌军亦成奢望,更遑论彻底歼灭。

此役虽毙敌3000有余,然我方亦伤亡2400余人。

未能攻克泗县城,山东野战军西进津浦线的战略部署,也遭遇挫折。

前线的战士议论纷纷:“上级说要集中兵力打,可打起来之后却是敌人两个打我们一个!”

实际上,当时敌军只有两个团的兵力,而我山东野战军南下之师,兵力近二十个团。

按常理来说,以多敌少,应该是比较有把握的。

然而开战之后,司令部却只调遣了六个团的兵力主攻泗县。

且这六团之中,又有近乎半数被分散用于攻打外围据点。

在这样的部署下,我军的优势顿时变成了战术上的劣势。

战斗遂一直处于僵持与消耗之中。

政治才能,领导人才

从这场战斗的失利就能明白,为什么毛主席说陈毅不太会指挥大兵团作战。

进山东后,陈毅6战5败,他自己也自嘲:“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是个常败将军!”

一直有人说陈毅打仗要靠粟裕,此言不无道理。

华东野战军与华中解放区,合并为华中野战军后,毛主席就发来电文,明确指出:陈毅兼任司令员与政委,而具体的战役指挥则交由粟裕负责。

自陈毅与粟裕调到一起后,华野的仗越打越好,越打越齐。

因此华野一直有种说法,“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指挥大仗,的确不是陈老总的强项。

但不可否认的是,陈毅仍是我党不可多得的领导人才。

他被称为“百搭元帅”,永远能充当队伍里的润滑剂,有着几乎是天生的幽默感、亲和力和领导能力。

他胸怀坦荡,为人正派,从来不搞阴谋诡计,也敢于承认错误。

泗县失利后,部队士气低落。

担任主攻的第八师伤亡最重,一时间,部队中弥漫着沮丧与不解的情绪,怨言与自责交织。

师长和政委总能听到战士们自责:“丢脸啊!从来没打过这么窝囊的仗!”

于是,陈毅亲笔致信第八师的领导干部,信中言辞恳切:“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两个错误……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同志们,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从来不抱怨部属,不抱怨同事,不推担责任,因而不丧失信心。我从来不向敌人低头,但对自己的同志,我常常自我批评,很愿意低头。”

这时解放战争时期,一份绝无仅有的“罪己诏”。

陈毅以一己之肩,扛下了战事失利的责任。

他将个人的过错置于众人之前,为那些陷在自责愧疚中的将士卸下重担,帮助部队走出失败的阴影。

这样一个会用人、会管人,又不争权、不诿过的领导,无疑是下属们心中的梦幻领导。

而毛主席不同意陈毅挂帅出征,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毛主席非常了解如何发挥陈毅的优势。

陈毅最突出的,应该是他的政治才能,领导才能,外交才能和文化才能。

这也是建国后他能出任上海市长,出任副总理、外交部长的重要原因。

陈毅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与统战才能。

自1923年11月入党以来,他始终深耕于统一战线工作,是毛主席眼中不可多得的统战人才。

新中国初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与发展任务繁重。

稳固国内阵脚,加速国家发展步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让陈毅在国内领导岗位上继续发挥所长,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毛主席慧眼识才,自然不愿让这样一位政治强将,离开国内建设的主战场。

彼时身为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在上海汇聚各界力量,召开大会阐述抗美援朝的深远意义,激发起社会各界对志愿军前线的支持。

在上海,他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群众运动。

不仅稳定了上海的工商业生产,更为志愿军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其贡献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罗元生《抗美援朝:毛主席点将彭德怀挂帅朝鲜的前前后后》

少华《顿挫:粟裕与陈毅(之六)》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2 阅读:1667
评论列表
  • 2024-10-08 19:53

    陈的军事能力非常普通,在反围剿中就体现出来了

  • 2024-10-12 02:33

    陈帅适合当政委

  • 2024-10-12 18:35

    陈毅帅才,能文能武是陈毅!

  • 2024-10-08 16:32

    陈毅去朝鲜战场会拉上粟裕大将来指挥的

    顺心如意 回复:
    粟裕大将去不了,本来一开始第一人选就是粟裕大将,因为头部有伤,去不了,这才选了林帅,林帅反对出兵,这又选了彭帅‼️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