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究竟有多喜欢吃奶酪?甚至到了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酪的程度,真正把奶酪这种奶制品中的“黄金”利用到了极致。
那么,欧洲人当成宝贝的奶酪,为何在中国流行不起来呢?今天早班机就和大家探讨一下。

在欧洲人的厨房中,奶酪和黄油是最为常见的两种食品。很多人常常分不清的奶酪和黄油的区别,不常吃的人甚至会将两者搞混。其实,黄油的主要成分为牛奶充分搅拌之后,表面所产生的浓稠物加工而成。而奶酪则是由牛奶原汁原味地提炼、榨取而成。

在原本就富有营养的牛奶中,施加特殊工艺,进一步萃取牛奶中最为浓稠、精华的部分。据了解,10公斤重的牛奶,才能“榨取”出1公斤的奶酪原材料。
在黄色的、方块形的奶酪中,已然具备了蛋白质、钙、磷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天然成分。欧洲人之所以如此喜欢吃奶酪的原因,跟奶酪的高营养不无关系。

另外,奶酪也堪称“最适合欧洲人体吸收”食物之一,经过发酵之后的奶酪,不仅具有高含量的营养成分,还极易被人体吸收。据了解,人体对奶酪制品的吸收率高达96%至98%。因此,奶酪还有另外的称号,那就是乳制品中的“黄金”。

虽然是由牛奶浓缩、发酵而成,但是奶酪的口感并不是甜腻的,而是蕴含着浓浓的咸味。对于钟爱吃奶酪的欧洲人来说,奶酪这“咸口”,正好搭配面包、沙拉、意面等食物。
但对于喜欢了喝豆浆的中国人,一口“齁咸发涩”的奶酪,真的能“卡”在喉咙很久,犹豫着到底要不要吞下肚。

虽说,对于奶酪这种“舶来品”,大部分中国人吃不惯。但是在某些地区,人们却是从小吃着地方“奶酪”长大的。比如中国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他们从小就是吃着一种名叫“奶豆腐”的奶制品长大的。

而蒙古族牧民所吃“奶豆腐”的制法,跟欧洲奶酪的制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这种奶豆腐是用牛奶、羊奶、马奶等奶制品,经过发酵制成的食物。
口味上比较香甜,跟欧洲奶酪的咸涩不同。寒冷冬天,牧民也会拿奶豆腐泡成可口的奶茶,一口热腾腾的奶茶下肚,精气神立马恢复了。

除此之外,欧洲奶酪在我国境内并不大范围地流行。从品质和营养含量来说,奶酪被誉为乳品中的“黄金”,并不是浪得虚名的,然而为什么国人就是不喜欢呢?
欧洲奶酪在中国“遇冷”,其背后蕴含着极为复杂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的农耕文明与欧洲的畜牧业根基,就从根源上决定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

并且,这个差异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具有历史文化渊源的。早在千年以前,古人就学会种植水稻、大豆果腹,为此奠定了中华民族食用大米、吃热食、喝豆浆。

相比较之下,欧洲得益于水土、气候等原因,以畜牧业取长。因此,欧洲人在饮食上偏好冷食,喜欢吃肉、吃奶制品。既能补充热量,又能补充营养的“高效速食”就这样成为欧洲人的饮食首选。

二是人种不同,相应地中国人的体质与欧洲人的体质也就有所区别。对于喜欢了喝牛奶、吃冷食、吃奶酪的欧洲人来说,奶制品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中国人离不开大米、豆制品一样。

因此,欧洲人对于奶制品基本不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形,而对于喜欢了喝豆浆的中国人来说,喝牛奶、吃奶酪,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反应,比如拉肚子、难消化、食欲不振等。

三是中国地大物博,美食历史源远流长,上至满汉全席,下至东坡肉、驴肉火烧等珍馐美味应有尽有。相比较之下,欧洲的美食结构较为单一,而吃奶制品则成为了他们风雨无阻的选择。

虽然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乳糖不耐症”是阻拦国人品赏奶味美食的门槛。但是从历史角度来讲,欧洲人同样经历过一段尴尬的乳糖不耐时期。根据考古学发现,早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00年期间,欧洲人就已经开始频繁接触、使用牛奶制品。

但当时的欧洲人,仍旧面临着中国人一样尴尬的乳糖不耐症状,那就是牛奶制品的营养成分,并不一定都被人体吸收,也有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而欧洲人是什么时候克服这个“顽疾”的呢?

有现代研究表明,欧洲人种的乳糖耐受基因,是近1000年才逐渐完善。而之所以出现如此神奇的转变主要是为了生存。
当时欧洲食物匮乏,如果消化不了牛奶中的营养成分,那么只能被饥荒、瘟疫等“关卡”淘汰。而存活下来的欧洲人,身体中就具备更多的乳糖耐受基因,在一代又一代的淘汰机制下,逐渐形成今天“喝牛奶如同饮水”般的常态。

奶制品是难得的天然补品,随着牛奶价值的挖掘,以及国际贸易的盛行。中国人越来越能接纳纯奶制品,也越来越愿意接纳奶酪。从欧盟委员会2019年的数据显示,欧洲对中国的奶酪出口量比上一年增加24%,贸易总量超过了1.86万吨。

与此同时,奶酪进入中国销售市场之后,被消费者制作成各种经验的餐点或者下午茶。有消费者分享自己制作“加工”奶酪的经验,讲奶酪切块,再搭配上面包、披萨、烤蔬菜等食材,吃起来独有风味。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由于饮食观念的改变,以及国际贸易的频繁,国人也越来越能接纳奶酪这种天然的营养物质,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