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热趣信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银河系约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至少相同数量的行星),可观测到的宇宙中约有2000亿~2万亿个星系。
星星主要分为恒星和行星,恒星是宇宙中演化过程最为复杂的天体,它由等离子体组成,主要是氢和一些氦,以及少量的其他重元素。恒星的生命周期从诞生于分子云、经过主序阶段,再到最终演化为巨星、行星状星云、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具体有以下区分:
恒星按阶段分:(新星、主序星),巨星,超新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行星按组成分为:类木行星,类地行星
星云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在宇宙中组成的巨大云状结构,它们是星际物质的集合,通过引力、压力波动或星际物质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星云之中可以孕育出新的恒星或行星。
恒星
新星
新星是一种恒星系统,通常由两个彼此吸引、环绕的恒星组成,一颗是主序星,另一颗是白矮星,当白矮星从主序星表面吸收了大量的气体,可以引发核聚变反应,导致新星爆发。
通常持续几天到几个月不等,爆发不会导致它的彻底毁灭,它是一种可重复性的天文现象,可能会再次爆发,只是发生频率较低。
主序星
主序星是恒星演化的一个稳定阶段,占据了恒星总体寿命的大部分时间,可以是几十亿到几百亿年。这个阶段的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转化为氦来产生能量和光辐射,当主序星核心的氢燃料耗尽后,开始进入后续的演化阶段,如巨星阶段或白矮星阶段等。
根据主序星表面的温度、光谱颜色的不同,从热到冷依次为O、B、A、F、G、K和M型。
O型主序星最热,表面温度非常高,呈蓝色,但寿命最短。
G型主序星温度适中,呈黄色,寿命较长,一般有几十亿年。
M型主序星最冷,呈红色,是宇宙中数量对多的主序星,银河系中的恒星约有70-80%属于M型,它的寿命非常长,可以达到数百亿年。
太阳属于一颗中等质量的G型主序星,目前正处于稳定的氢燃烧阶段。
巨星
巨星是主序星演化后的一个阶段,通常指那些已经耗尽核心氢燃料,开始燃烧外层氦或更重元素的恒星。这一阶段的特征包括恒星膨胀、表面温度下降,但总光度增加。
中低质量的恒星(如太阳),会演变成为红巨星,发出红色或橙色光。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变成为蓝巨星,具有较高的表面温度和亮度,发出偏蓝或白光。
在巨星演化的末期,一些较小质量的巨星可能变成白矮星,而较大质量的巨星可能爆发成为超新星,留下中子星或黑洞。
白矮星
白矮星是恒星演化晚期时,由中小质量的主序星(通常低于太阳质量的8-10倍)核心耗尽氢燃料后残留的核心。这个阶段的恒星半径较小,但密度很高,可达每立方厘米数千到数万千克。
白矮星在后期的演化中内会逐渐冷却,最终变成黑矮星,黑矮星是一种完全冷却的白矮星,不再发光,但这个演化过程可能需要几百亿年。
超新星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终极阶段,标志着某些恒星在其生命终结时,以极其壮观的方式爆炸。这种爆炸释放出的能量,可以达到太阳整个生命周期总能量的数十亿倍,甚至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比整个银河系的亮度都要高。
超新星爆炸会将大量重元素散布到星际介质中,为新的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原材料,留下的残骸可以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中子星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质量较大的恒星,在耗尽核燃料并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其核心残骸在引力坍缩作用下,形成的极度紧凑的天体。
其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数亿吨,里面的物质被压缩成中子简并态,它的表面温度有数十万度,磁场比地球磁场强数亿到数十亿倍。
黑洞
黑洞通常由质量极大的恒星,在耗尽核燃料并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其核心残骸无法抵抗引力坍缩,导致形成黑洞。黑洞是一种极端密度的天体,其引力非常强大,黑洞的表面被称为事件视界,是一种区域,连光也无法逃脱。
黑洞根据质量和形成方式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恒星质量黑洞(形成于恒星坍缩)、中等质量黑洞(形成机制尚不清楚)、超大质量黑洞(存在于星系中心,质量可达数百万到数十亿倍太阳质量)。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通过检测黑洞附近物质的运动、引力波、X射线或伽马射线等高能辐射源,间接观测及证明黑洞的存在。
行星
类地行星
类地行星是指那些与地球相似,可能具有类似地球由岩石和金属构成,地质构造和大气条件的行星。
类地行星是寻找地外生命的热门目标,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观测到地外生命,但科学家认为类地行星提供了最有希望寻找生命的机会。
类木行星
类木行星是指以气态和液态物质为主、体积庞大且质量极大的行星。这些行星主要由氢、氦气体以及一些冰态的物质如水、氨和甲烷等组成,没有固态表面,是一个或多个层次的大气层向下逐渐过渡到可能存在的岩石核心。
类木行星的研究对于了解行星形成过程、大气动力学以及宇宙化学成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