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白刃行式 2025-04-14 20:10:46
明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 王阳明带兵前往三浰剿匪。他在与门人薛侃书中写道:“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现实中,批判一个人很容易,形成一种观点,也很容易,但破除心中的偏见。带着偏见读书与做事,如割肉饲虎,身不灭,行不正。 1,认知的局限性与复杂性 这个世界上,不管观点多么正确,总有反对者,不管观点多么错误,也有簇拥者。 在国家经济不好的时候,有一群人会非常悲观,甚至会试图推翻现有的制度。在经济好的时候,又会有一群人会极度乐观,似乎自己是天选之人,或者国家是天选之国。 可是当你问他们,为什么悲观,或者为什么乐观的时候,他们又支支吾吾,说不出来12345,再继续问,甚至会恼羞成怒。他们不是在寻求真正,只是寻求宣泄自己的情绪与观点。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四大爷,他特别喜欢抬杠,从来不管事实如何,只要别人赞成他就反对,别人反对他就赞成。 这还算明显的,很容易判别。大多数情况下,事实却是:谎言通常披着真相的外衣行事。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句经典的名言,新闻无需撒谎,只需掩盖部分事实,就可以误导大众。 我们的认知也是如此,有时候得出错误结论,并不是因为没有向真的心,而是因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种基于事实的假象,通常具有更强的危害性。 这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搞不清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想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人的思想与观点的形成,不是一两篇文章就可以扭转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预料。当事情发生以后,又能发现潜在危机,这是很难的。所以,我经常说,不做说服,只做筛选。 而且,我们要知道,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处在一个错误而复杂的舆论环境中。 这个世界的舆论场,两头小,中间大。两头的极端观点互不干扰,各领风骚,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 经济上行,乐观的人占上风,经济下行,悲观的人占上风。个体很容易受到短期现象的影响,随风而动。但实际上,未来的事情大多已经确定。 对了,不代表,永远正确,可能只是恰巧站在了错误的方向,错了,也不代表,永远错误。 这让我想起了《坛经》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意思为:“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诤论不已。惠能上前说: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 我们身处其中,也很可能会犯这种的错误,观点也不可能每一次都正确,也不可能判断对每一次行情,但我们需要一条标尺,让自己不要偏离主线。 2,心动不如行动 从我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想要维持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一定要善于行动,否则很难破除心中的壁垒。 一定要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幻想者。虽然说,如今是一个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眼见也不一定为真,但人们习惯于自己钻入信息茧房,适合自己观点的东西,就点赞收藏,不适合自己观点的东西,就再也不见。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很多年以前,市场在炒作无线耳机的时候,我当时也研究过这个机会,当时我认为无线耳机虽然好,但频繁的充电会人很烦躁。人类前进的方向,就是减少多余的动作,现在反而多了一个动作。 结果,后来电池技术的进步,让整个无线耳机的续航足以持续一个星期的时间,充电接口的统一化,也让充电不再是问题。如果我早一点买一只无限耳机回去试验,我想自己应该不会错过那一轮无线耳机的浪潮。 行动,是打破信息茧房的最好工具。因为网络上,信息可以设置一个茧房,因为成本很低,但实际生活中,任何实际的东西,都是建立在金钱投资的基础之上,容不得半点玩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其实,这也是常态,因为大多数行动,是需要成本的。比如,我要去美国观光一下,来回的车票,也付不起。但,我可以花100块钱开个VPN,去海外网络上看一看。 就算有钱去了美国,如果你不懂英语,没有的认知基础,去了也无非是走马观花,不一定会有什么用处。而不管是英语本身,还是认知的积累,都是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每一个观点,都是有成本的。 所以,我们要让这种观点转变为财富,然后,才能够实现正向循环,复利积累。所有的行为,都要转变为有绩效评估的结果,才能够促使我们,用心去评估行动,否则走马观花,屁用都没有。 比如,证券公司的人按理说应该懂股票吧,其实不然,很多的人都不懂股票,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卖产品,收手续费,不需要懂股票,就算你懂了,也做不到高位。因为证券公司的业务,和股票投资成绩,没有直接关系。 3, 为什么人们经常会有偏见呢? 因为人们的认知都是来源于自己接触到的人和事儿。20年前的父辈,并不比我们笨,但对事情的平均认知,就差很多了。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到我们如今接触的各种东西,而认知是一种复利积累的产物。 所以,我们经常说,一步迟、步步迟。如果你不懂小学的数学,直接让你上高数,是不可能的。认知形成的过程,是非线性的。 人类学习并形成世界认知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观察,一种是读书。 观察属于实践的一种,看到的越多、做的越多,对世界的认知越完整,越聪明的人越会总结归纳。还有一种是读书,因为不管一个人如何勤奋,人的寿命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经历一遍,而书本可以记录前人的经验,可以大大缩短学习的时间。 如今,虽然我们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但信息相对于个体而言人,仍然是非常丰富的,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平衡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完善认知和关键。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有几点可以参考: 第一,多用历史视角 比如我们在分析一个品种的时候,如果你从10年前,5年前的行情开始分析,到最后,你就会发现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因为历史上流动且相互关联的。我们的生命长度虽然有限,但历史的长度更长,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视角。 又比如,很多人天天吐槽A股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如果你看了过去100年美股发展的历程,也就不会对这种行情感到惊讶,也就不会一惊一乍,更加淡然处之,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第二,多学哲学 哲学是一个通用的学科,诸如辩证法之类的工具,对于我们分析事物是非常有帮助的。当我们知道对立统一的规律,就不会钻死胡同,当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会很容易理解大多数人类行为。 哲学像一把刀,哪里有用那里搬,而且非常锋利,通常直达事物本质。 第三,聚焦 人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行动和思考,在关键的行动上思考。而知识是具有复利效应的,我们不要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得有一个聚焦,否则长期下来是没有进步的。 该舍弃的要舍弃,不该舍弃的要牢牢抓住! 今天就聊这么多,希望我们都能破除心中偏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0 阅读:5
白刃行式

白刃行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