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杨杰将军在香港被暗杀,一个月后遗像登上开国大典

嘉州干史人 2024-05-11 11:18:24

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当毛主席用洪亮的声音昭告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之际,气贯长空,震古烁今。

在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一名女子双手紧抱着一个有黑色相框的头像泪流满面,这一刻喜悦与悲伤同时袭来让她百感交集,喃喃自语:“老杨你在天上看见到了吗?”

照片中的人名叫杨杰,他倒在黎明之前,被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暗杀在香港。

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

杨杰将军是白族人,祖籍云南大理,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一名农家妇女,育有四子,杨杰排行老二。

杨门一家皆豪杰,大哥接替了父亲的衣钵,悬壶问世,两个弟弟一个做到县长,一个东渡日本留学。

杨杰的青年时代正逢清末乱世,尤其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国仇家恨促使杨杰一腔热血铸春秋,选择了在那个时代与常人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投笔从戎。

他报考了云南陆军速成学堂,以武安天下。两年后的1907年,17岁的杨杰因为成绩优秀,被清政府送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主修炮兵。

在日本杨杰加入同盟会,结识了同样在此读书的蒋介石,当时的蒋介石还在蛰伏期,默默无名。

当时同盟会已经在日本成立,清政府为了防止这些自己出钱资助的学子被革命党人给“带歪”了,特地在日本配备了管带,进行思想教育。

所谓的思想教育就是把这些公费留学生每周聚集在一起开会、洗脑,对清政府大唱赞歌,对爱新觉罗家族感恩戴德,对清廷精忠报国。

然而接触到新文化、新革命的这些学子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为了学费和伙食费等,暂时选择当一只“忍者神龟”。

杨杰求学期间成绩优异,在学校演习中被选为统帅指挥演习,尽显大将风范,毕业时各科成绩均名列第一,获得了天皇赐予的宝刀。

不仅如此,法国著名军事家霞飞元帅到学院参观时,杨杰作为代表登台讲述军事案例,口若悬河、旁征博引、见解独到。

霞飞元帅断言:“此人将来必成东亚杰出军事人才”。

毕业时,日本当局许以优厚待遇请杨杰留下,杨杰不为所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坚决回国。

此刻中国国内的革命气息和浪潮已经到达了临界点,无法抑制,起义在即。

在同盟会安排下,归国的杨杰进入上海新军,随后凭借出色的个人简历和扎实的军事理论,出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授上校军衔。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湖北新军第8师工程8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随即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武昌光复。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清廷调集荫昌的清军,又令袁世凯率领陆海军进攻武汉,双方在武昌、汉阳打得激情四溅。

为了分担武昌革命军的压力,也是趁清政府注意力全部被武汉牵扯,11月3日革命党人在上海城厢发动武装起义。

作为上海起义的主力军,杨杰手持"铁血十八星旗",18颗星代表当时全国18个省,带领上海起义军以快打慢迅速攻占了上海道署和小东门的县署。

上海清军将领非庸才,他接到战报后立刻重兵集结到江南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作为军火制造基地,里面存有大量军火,清军知晓利害关系,不仅反应迅速,而且玩命抵抗。

而起义军这边不敢放开打,他们不想占领一个打烂的制造机,因此缩手缩脚不敢用重武器。

一筹莫展之际,杨杰力排众议拉来野战炮,亲自试射、修正,用精准打击轰击江南制造局的清军守军阵地,而不伤工厂分毫。

杨杰精准的指东打西让清军守军胆寒,阵脚大乱,11月4日上午9时,上海起义军拔出清军外围阵地,攻占了江南制造局。

随后沪军布告天下上海独立,不承认满清帝号纪元。

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纷纷易旗,但他们本质是利用革命中饱私囊,利用革命的名义招兵买马划地盘。

这让武昌起义后的中华大地群雄并起,陷入军阀混战。

杨杰见此情景哀莫大于心死,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云南大理,准备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云南大理当时驻扎的是蔡锷的部队,听闻杨杰留过洋、扛过枪、打过炮,却回了乡,蔡锷求贤若渴,急忙命人礼贤下士,请杨杰任职。

蔡锷也是军阀,但此人在云南办了不少实事,办学、兴修水利、鼓励民生,杨杰想了想,欣然同意。

杨杰加入滇军后,借鉴日军管理和训练模式,对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编,令出必行,加强了军事训练,使官兵素质和战力迅速提高。

蔡锷统领的云南,百姓基本能安居乐业,但当时的贵州则是群龙无首,各方争夺,乱得一塌糊涂。

蔡锷想出兵夺取贵州,询问属下意见,杨杰进言:“一定要打,但主动出击,师出无名,不如再静观其变。我们作为贵州最强的邻居之一,一定会有人求助我们,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果然不久后,贵州权贵中的一派斗不过当时的贵州都督杨柏舟,转而向蔡锷求援。

蔡锷顺水推舟派唐继尧率兵2000人援黔,杨杰出任陆军上校。

贵州都督杨柏舟闻讯后,勃然大怒:“好你个蔡锷,你的手也伸得太长了。”杨柏舟决定吃掉这2000人好给蔡锷一个教训,杀鸡儆猴,亲自领兵万人反扑,气势汹汹扑向唐继尧。

2000对10000,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滇军难免有些慌乱,对于是战是退争论不休。

杨杰分析战局:“对方已经嫉恨上我们了,现在即便我们退军或避而不战,对方都不会善罢甘休,反而会趁机将战火烧到我方境内,因此这一仗必须打。”

唐继尧同意杨杰的观点,封锁黔军部队人数的信息,统一全军思想,上下一心,死战到底。

战前,杨杰指着地图说:“黔军欲进攻云南,必经铜仁,过铜仁又必经大鱼塘。此处两侧高中间低,四周依山而起,是打伏击的绝佳之地。”

于是在杨杰指挥下,2000人部队在大鱼塘扎下口袋阵伏击敌军,步兵在前,炮兵部队藏于后方高地。

杨柏舟自持以少打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双方在大鱼塘对战,由于地势,阵型拉不开,双方一时半会谁也奈何不了谁。

杨杰见此情景,决定抄对方后路。他指挥部队分出一小部分在前方阻击,依托炮兵的支持,让黔军不能前进半步。

自己则亲自带领大部队急行军,猛插杨柏舟部队中段。

黔军中部此刻正在原地休息,他们以为前面打得欢还未到自己出马的时候,非常放松,结果猝不及防一下子被杨杰从中间断开。

杨杰随即调转部队对杨柏舟在大鱼塘的兵力前后夹击。

黔军前不知后,后不晓前,难以形成通力合作的战斗力,空有上万兵力,地势上更处于劣势,最终士气上衰竭,激战两日后,损兵折将。

杨柏舟错判形势,未能做到速战速决,结果是后方贵阳内院起火,反对派趁火打劫,将他的老巢抄了。

杨柏舟亏大了,前进后腿不得,最终退去了湖南。

杨杰首次作战运用自己学过的兵法,以少胜多,取得了黔东大捷,一战成名,仕途自此也是一路飙升。

1913年3月杨杰任黔军步兵第10团团长,仅仅两个月后就升任旅长,后担任了弥勒县县长。1914年,已经是少将的杨杰在朋友的介绍下与名门世家之后的赵丕欣结婚,生下两个孩子。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引得天下共愤,群起而攻之。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昆明五华山誓师护国。

杨杰辅佐护国军第4军黄毓成,上任就做了两件事,声名鹊起。

当时的第4军中有不少手拿两支枪的川军,一支步枪一支烟枪,杨杰为此颁布了禁止吸食鸦片的禁令。

后来的四川省省长杨森当时就在第4军任职,吃喝玩乐抽鸦片,自认为自己是军官不受这些约束。

结果被杨杰当场抓获,狠狠揍了一顿,并要严惩。杨森一看杨杰是来真的,急忙求饶:“杨哥,高抬贵手,我们500年前是一家啊!”

军法无情,杨杰不为所动将杨森拉出去示众。受此大辱,杨森从此戒了鸦片,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一方大员。

杨杰第二件事是在川滇之争中出任靖国联军第4军参谋长,指挥金汉鼎和朱德两部大破川督周道刚部,收复泸州。

朱德因此战表现晓勇,位列滇军“八大金刚”之首。

战后,朱德提出还政于川人的意见,杨杰深表赞同,在滇军稳操胜券后,保举川人熊克武为四川督军,最终平息了川滇之争。

1918年,东征西讨的杨杰在这一年之内,经历了丧父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父亲逝世后不久,两个儿子患白喉癌在一个星期内相继去世,几乎是一夜之间失去至亲三人。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深受打击的杨杰无心过问军事、政事和天下事,在家休养了整整三年。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1921年逐渐走出悲伤的杨杰受邀重出江湖,出任云南省留日学生监督。

这一年,朱德达到在滇军的仕途巅峰,担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

这是杨杰第二次到达日本,在这里他再次与同盟会热络起来,对于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不依托任何军阀统一中国的思路大加赞赏。

杨杰在军阀队伍中见多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的。孙中山的观念让他相信只有国民政府能统一中国。

因此,在1924年12月杨杰归国后,他加入国民军东征西讨。

国民党北伐时,他在蒋介石麾下出任国民军第三军前敌指挥官;中原大战时,他担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及第二炮兵集团指挥官。

当时的中国军队的重武器落后且稀缺,而且即便有,能操作的人凤毛麟角。

因此许多事情杨杰必须亲力亲为,在出任炮兵集团指挥官时,哪里战事紧张,哪里就有杨杰的身影,他带领炮兵辗转千里,提供火力覆盖和掩护。

在马牧集,国军被冯玉祥的西北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以多欺少,压着打情况危急时,杨杰利用远程炮火,为第三师的进攻路线扫清障碍,提供攻坚火力,打破冯、阎两军阵地,解除了蒋介石战局上的困境。

在郑州,杨杰指挥第二炮兵集团,在战场上提供强力压迫感,协助国军兵不血刃拿下郑州,掌握了全国重镇和交通枢纽。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杨杰文武全才,除了冲锋陷阵,也能替蒋介石拟订作战计划。

正是他首先提出团结拥兵关外的张学良,再攻击阎、冯军的主张,并制定了以点破面,迂回作战,打破阎、冯军阵型的具体进攻方案。

在后来的战斗中,各路国军按杨杰的部署都顺利达成既定目标,扭转形势,转优势为胜势。让历时半年之久的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结束。

可以说中原大战中,杨杰为蒋介石“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一路高升,出任了参谋长、代理总长、陆军大学教育长、城塞组长、防空委员会主任。

杨杰本人性情耿直、嫉恶如仇,身居高位后在国民党政府中有些格格不入。

杨杰出任防空委员会主任时,检查航空委员会新买的飞机,发现其中几架是用报废的飞机充抵的。这明显是吃回扣,杨杰非常气愤,立即通报,如实地报告了蒋介石。

但当时航空委员会的负责人是孔祥熙,与蒋介石的关系极重,最终不了了之。

潜规则是用来让大家遵守的,不是用来被打破的。因此,杨杰很快被四大家族群起而攻之,控告杨杰在修筑南京城防工事中贪污公款,诬告他拉帮结派、中饱私囊。

蒋介石还真信了,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杨杰是被诬告的。这种不信任让杨杰心灰意冷,一气之下,他辞去了防空委员会主任一职,眼不见为净。

七七事变后,内忧外患的蒋介石任杨杰为特派军事代表团团长,前往苏联争取援助。

杨杰巧妙地利用了日军在东北驻扎的80万关东军,告诉苏联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苏联的利益,以及世界和平戚戚相关。”

杨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战斗民族那里获得了两次5000万美元的贷款及军事物资援助。

在杨杰的努力和协调下,苏联将中国抗战急需的飞机、大炮、坦克及其他大量武器军用物资、燃料等,陆续运往中国。

此外,苏联还先后派出2000多人的航空志愿队及军事顾问到中国参战,帮助中国抗战。

杨杰在苏联期间设身处地感受了社会主义,也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人,这让他对这个政党和体制有了新的认识,对国际上把苏联妖魔化的途径嗤之以鼻。

1940年蒋介石在美苏之间站边,反对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作为抗议撤销国民政府在苏联的外交办事处,召集杨杰回国。

杨杰对此深深不解,回国后面对国民党《中央日报》记者访问,杨杰说:“对待苏联的态度我们一定要谨慎,不该随大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结果只会成为第二个波兰,被弃之如敝屣。”

记者把采访发表到报纸上,惹得蒋介石勃然大怒,谁允许你指责政府的路线、方针的。蒋介石派戴笠及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王世杰前往问罪。

杨杰毫无惧色地说:“我发表的是意见,未曾想到会公开发表在报纸上。但王世杰你身为宣传部部长,《中央日报》为你所管,这篇报道为什么能过审?记者问我时,我还告诉他,此系私人谈话,不必发表。如果你们要追究责任,该把我怎么样便怎么样好了。”

戴笠和王世杰被问得哑口无言,两人默然而去,蒋介石无奈之下最后给了杨杰一个军事委员会顾问的闲职,留在重庆。

这期间,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杨杰公开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赞成全国上下统一抵抗日本侵略者,这让蒋介石非常不满,处处打压。

杨杰没有办法,干脆远离政治,把所有心思全部放到了军事理论研究上面,发表了非常多有见解的看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发动内战,国统区经济发展一团糟糕,民不聊生,杨杰此时对蒋介石完全失望,主动联系中国共产党,与谍王潘汉年搭上联系,为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出谋划策。

杨杰为此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预判国民党的作战计划,他建议毛主席先跨过长江,把台湾和海南两个地方收回来,斩断国军退路,然后再消灭蒋介石的残余势力,瓮中捉鳖。

毛主席在看到杨杰的提议之后,感到非常有意义,与解放军高级将领交谈后,将这个作战计划列为4A级绝密。

虽然最后因为现实原因,解放军没有海军和空军,无法远距离投送,只能先解放内陆,再解决蒋介石的残余势力的计划。但是杨杰这个建议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随着解放军在正面战场的不断胜利,杨杰利用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影响和资历,频频在西南策反国民党要员和高级将领。国民党陆军大学全体人员在重庆宣布起义,全拜杨杰所赐。

黎明之前

1949年7月下旬,杨杰写给国军刘文辉部一团长的亲笔信落到国军保密局西南特区一组组长李瑞峰手中。

蒋介石勃然大怒,命令毛人凤迅速将杨杰扣押起来,听候发落。

杨杰此时已经听到风声,在女婿朱健飞的帮助下,登上飞往香港的班机,入住了湾仔轩尼诗道的友人寓所。

蒋介石恼羞成怒,指示毛人凤虽远必诛,以儆效尤。

国民党特务知道杨杰与友人李宗理关系好,一直都有来往,于是找人模仿李宗理的笔迹,写了一封信给杨杰。

通过这封信,国民党特务获得了杨杰在香港的地址。保密局行动组组长叶翔之亲自带着保密局骨干陈家庆、李宏继、吴其宁三人赶到香港进行暗杀。

1949年9月19日晚10时,陈家庆带着伪造的李宗理的另一封信,敲开了杨杰的房门。

杨杰看到信封上熟悉的字体不疑有他,毫无戒心打开房门接待陈家庆等人。

当他坐在藤椅上取出信拆阅时,陈家庆突然拔出手枪对准杨杰胸部就是一枪,紧接着又对其头部补了一枪。

杨杰当场身亡,陈家庆确认后迅速离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新中国成立之后,追认杨杰为革命烈士。

周总理知道此事后,安排安排工作人员将杨杰将军的家属接回国内,由他的遗孀捧着杨杰将军的遗像出席开国大典。

0 阅读:3

嘉州干史人

简介:制造业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