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春夏交替的季节,空气里总弥漫着一股湿热。街边的榕树郁郁葱葱,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生活看似平静如常。可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差点让一个普通家庭支离破碎。故事的主角叫金先生,一个41岁的广州本地人,平日里是个跑业务的销售经理,性格开朗,身体硬朗,连感冒都很少找上门。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次,他却被一场“隐形杀手”盯上了。

金先生今年41岁,身高一米七五,体重70公斤,算不上特别壮实,但也绝不是弱不禁风的那种人。他有个贤惠的妻子,叫小丽,38岁,在一家物流公司做文员。夫妻俩育有一个10岁的儿子,日子过得平淡却幸福。金先生平时喜欢喝点小酒,吃点烧烤,尤其是广州街头的小龙虾,他从不放过。按他的话说:“生活嘛,总得有点滋味。”可就是这点“滋味”,差点要了他的命。
事情得从3月20号说起。那天早上,金先生起床后觉得肚子不太舒服,有点胀气,还跑了几次厕所。他没当回事,以为自己是前一晚吃多了烧烤,消化不良。到了第二天,情况更糟了,不仅拉肚子,还带了点血丝,像是痔疮犯了。他皱着眉头跟小丽说:“可能是上火了,喝点凉茶就好了。”小丽忙着上班,也没多想,叮嘱他多喝水就出门了。可接下来的几天,金先生的症状非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到了5月23号,他开始发烧,体温飙到了38.5℃,整个人软绵绵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3月24号早上,金先生实在扛不住了,自己打车去了医院。挂了急诊后,他被分到了消化内科。接诊的是一位姓李的医生,50多岁,头发花白,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是医院里的老专家。李医生一听金先生说“便血”“发烧”,眉头就皱了起来。第一反应是:“这不会是肠癌吧?”毕竟41岁不算年轻,便血又是肠癌的典型症状。于是,李医生赶紧安排了肛肠检查。可结果让人意外,除了轻微的痔疮,肠道干干净净,没一点异常。
就在李医生准备开点清热解毒的药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金先生坐在诊室的凳子上,突然头一歪,整个人昏了过去。李医生吓得手一抖,心想:“这要是猝死了,我这老脸往哪搁?”好在护士及时赶到,测了血压:140/90mmHg,心率120次/分钟,体温一量,高达39.8℃!这哪里是普通的肠胃炎,分明是高热在作祟。李医生不敢怠慢,赶紧把金先生收治入院。
病情迷雾:从新冠到脓毒血症入院后,金先生的状况让人捏了把汗。护士采样做了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排除了新冠。可检查报告却显示,他的白细胞高得离谱,胸片还有轻微的肺炎影子。李医生盯着报告单,眉头拧成了川字:“这到底是哪来的感染?”他问护士:“患者尿量怎么样?”护士翻了翻记录:“全天就600毫升,血小板还特别低。”听到“血小板低”,李医生心里咯噔一下,这可是重症感染的信号啊。

到了傍晚,金先生醒了过来。李医生赶紧问:“最近去过哪?吃过啥不干净的东西?”金先生有气无力地摇头:“没啥特别的,就是前几天吃了点小龙虾。”李医生记下这条线索,但没往深处想,毕竟小龙虾在广州太常见了。晚上,小丽下班后赶到医院,一进门就拉着李医生的手,眼泪汪汪地说:“早上看他还好好的,我去上班了,没想到这么严重,医生你一定要救他啊!”李医生被这份真情打动,安慰道:“别急,我们会尽力。你想想,他最近还有啥异常没?”
小丽抹了把泪:“就吃了小龙虾,我和我妈也吃了,没事啊。”李医生一听,排除了食物中毒的可能,只好让小丽先陪着金先生,自己则继续翻资料查病因。
第二天,金先生的体温又升到了40℃,还出现了神昏和谵语,嘴里胡言乱语地说着“蚊子”“好热”。李医生急得满头大汗,这症状太像重症感染了,可感染源在哪?为了稳住病情,医院给金先生上了呼吸机和心率监测仪。可就在当天下午,护士慌慌张张跑来喊:“李医生,患者吐血了!”李医生冲进病房一看,床下赫然一摊脓血,心率飙到160次/分钟。他倒吸一口凉气:“坏了,这是脓毒血症!”
转机:妻子发烧揭开真相脓毒血症是感染性疾病的“终极杀手”,死亡率极高。李医生当机立断,把金先生转进了ICU,开了轻微的抗生素,同时输血补液。接下来的两天,金先生的症状总算稳住了,可病因还是个谜。到了第四天晚上,小丽说自己有点不舒服,李医生随口安慰了几句,没多想。可第五天早上,他巡房时发现,小丽竟然睡在病房外的长椅上,脸色潮红,皮肤滚烫。一量体温,38.7℃!李医生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夫妻俩同时发烧,这不会是传染病吧?”

他赶紧把小丽扶到病床上,问:“你们家有啥特别的吗?养宠物?种花草?”小丽迷迷糊糊地说:“阳台全是绿化,可漂亮了。”李医生一拍大腿:“登革热!”他怎么把这个忘了?广东五六月正是登革热高发期,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典型症状就是高热、便血、血小板低,严重时还会引发脓毒血症,跟金先生的症状一模一样!
护士立刻抽血化验,果然,登革热抗体阳性。小丽的检测也是阳性,但她症状轻得多。真相大白:金先生和小丽都被家里的蚊子咬了,感染了登革热。金先生体质稍弱,又拖了几天,病情才恶化到这地步。确诊后,治疗简单多了。金先生用了对症药物,两天后出了ICU,第三天就嚷着要吃东西。小丽更是第二天就痊愈。第五天,夫妻俩双双出院,脸上又挂起了笑容。
登革热:隐匿的“热带杀手”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让李医生感慨万千。他后来跟同事说:“行医30年,差点被登革热摆了一道。”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也就是花脚蚊)叮咬传播。广东地处亚热带,春夏湿热,蚊子繁殖快,每年4到10月都是高发期。病毒进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3到14天,发病时会带来高热、肌肉酸痛、皮疹,严重时还会导致出血(比如便血、吐血)和血小板下降,甚至休克死亡。

金先生的案例很典型。他家阳台种满了花草,积水成了蚊子的温床。他被咬后先是肠胃不适,随后高热、便血,最后发展成脓毒血症。小丽抵抗力强,症状轻得多,但也逃不过发烧的折磨。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亿人感染登革热,广东每年也有数千例。轻症患者可能自愈,但重症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20%以上。
生活中的防蚊小妙招金先生出院后,逢人就说:“再也不敢小看蚊子了!”李医生也借此提醒大家:春夏季节,防蚊比啥都重要。怎么防?其实不难:
清理积水:花盆、瓶瓶罐罐里的水要及时倒掉,别给蚊子留“产房”。装纱窗:家里装上纱窗,睡觉用蚊帐,物理隔离最靠谱。用驱蚊产品:驱蚊液、蚊香、电蚊拍,挑自己喜欢的用起来。穿长衣裤:出门尽量穿浅色长袖,别让蚊子有下嘴的机会。及时就医:如果发烧超过3天,还伴随出血、极度乏力,赶紧去医院,别拖。
金先生后来把阳台的花草全清了,还买了个大蚊帐,说:“健康比啥都值钱。”小丽也笑着说:“这回他可长记性了,连小龙虾都不敢多吃了。”
结语:健康无小事从金先生的故事里,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能体会到健康的珍贵。一个小小的蚊子,就能让一个硬朗的男人倒下,也能让一个家庭陷入恐慌。好在,真相来得还不算晚,夫妻俩最终化险为夷。这提醒我们,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一盆积水、一只蚊子——可能就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多留个心眼,及时防护,才能让日子过得踏实又安心。
参考文献:
《中国登革热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登革热流行病学与防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广东省登革热防控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