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儿确诊癌症,浙江爸妈懊悔不已!有这症状一定要重视

诗槐聊健康 2025-04-02 10:42:43

浙江台州的一个夏日清晨,42岁的陈女士像往常一样在厨房忙碌,煎蛋、热牛奶,准备给12岁的女儿妍妍(化名)做早餐。妍妍是个活泼的小女孩,身高155厘米,体重45公斤,六年级刚毕业,长得白净可爱,是班里的文艺骨干。陈女士和丈夫老王都是生意人,常年在外跑批发,妍妍平时跟着奶奶生活,家里条件不错,生活也算无忧。

可这个暑假,家里却笼罩了一层阴霾。一年前,妍妍摸到自己脖子右侧有个小肿块,像颗小豆子。陈女士带她去当地医院看了,医生摸了摸,说可能是良性结节,年纪小,没啥症状,建议观察就好。陈女士松了口气,心想:“孩子才11岁,能有什么大事?”可最近,妍妍说肿块变大了,像个“核桃”,还硬邦邦的。她有点慌了,趁着暑假,赶紧和老王带着妍妍去了恩泽医院。

接诊的是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江国斌。检查后,江医生的表情凝重:“这肿块得手术。”术后病理报告出来,陈女士腿都软了——甲状腺乳头状癌,而且颈部淋巴结已经转移。12岁的小女孩,竟然得了癌症!老王拍着大腿懊悔:“早知道就该早点查清楚!”陈女士红着眼:“我总觉得癌症离我们很远,没想到会砸到妍妍头上。”

一个普通家庭,就这样被癌症敲碎了平静。可怕的是,像妍妍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儿童甲状腺癌,这个听起来遥远的词,正在悄悄靠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隐形杀手”,看看它为何找上孩子,又该如何防住它。

第一幕:从“小肿块”到“大危机”

那天在医院,江国斌医生详细检查了妍妍。触诊时,他发现肿块质地偏硬,边界不清。结合B超提示“右侧甲状腺低回声团块,伴淋巴结肿大”,他心里有了数。虽然妍妍才12岁,但他不敢掉以轻心:“肿块长得快,又硬,恶性可能性不小,得手术确认。”

手术当天,陈女士在手术室外急得团团转。江医生考虑到妍妍年纪小,血容量少,喉返神经细腻,癌细胞侵犯范围广,特意选了胸锁肌间入路,既美观又安全。他小心翼翼切除右侧甲状腺,清理右侧淋巴结,尽量保护甲状旁腺,减少并发症。手术很成功,可病理结果却像一记重锤:甲状腺乳头状癌,确诊无疑。

陈女士听完,眼泪哗哗往下掉:“她才12岁啊,怎么会这样?”江医生安慰道:“儿童甲状腺癌虽然少见,但发现及时,治疗得当,预后比成人好。现在癌细胞切干净了,接下来用内分泌药物抑制,再定期复查,能控制住。”妍妍术后恢复不错,嗓子没哑,精神也慢慢回来了。可老王还是自责:“一年前就该查清楚,拖到现在,差点害了孩子。”

事实上,妍妍的经历并不罕见。儿童甲状腺癌多发于0-19岁,发病率虽低于成人,但14岁以下的孩子一旦有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比成人高。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统计,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率可达20%-50%,远超成人的5%-15%。①而且,孩子发病时,肿瘤往往更大,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容易被误诊为颈部淋巴肿大。陈女士回忆:“当初医生说没事,我还以为是小毛病,没想到是癌症埋了颗雷。”

第二幕:小小年纪,为何中招?

妍妍确诊后,陈女士彻夜难眠。她翻出手机,查了无数资料,想弄明白:12岁的孩子,怎么就跟甲状腺癌扯上了?

医学研究给了些线索。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和成人不太一样,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电离辐射这是公认的“头号杀手”。孩子头颈部如果早期接触过X射线或放射性物质,甲状腺细胞容易受损。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儿童期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甲状腺癌风险增加10倍以上。②妍妍没做过X光,可陈女士想起,她小时候爱玩爷爷收藏的老式荧光手表,那玩意儿会不会有辐射?甲状腺疾病比如桥本氏甲状腺炎,一种自身免疫病,会让甲状腺长期发炎,增加癌变风险。妍妍没查出甲状腺炎,但医生说,结节合并炎症的孩子,得癌几率更高。肥胖与超重2021年《欧洲内分泌学杂志》研究发现,儿童肥胖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增加癌症风险。③妍妍体重正常,可她爱吃零食,巧克力、薯片不离手,会不会也有影响?碘失衡碘是甲状腺的“原料”,太少或太多都不行。缺碘可能导致结节,太过则刺激甲状腺异常。妍妍跟着奶奶生活,老人口味重,菜里盐多,偶尔还吃海带汤,陈女士怀疑:“是不是碘吃多了?”

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空气污染,都可能是帮凶。妍妍爱吃的零食,包装花花绿绿,添加剂不少。她家附近还有个小工厂,空气质量一般。老王皱眉:“这些年忙生意,没管好她饮食,真是悔死了。”

第三幕:隐秘的“颈部信号”

妍妍得癌的消息传开,亲戚朋友都震惊:“小孩也会得癌症?”陈女士也纳闷:“她平时活蹦乱跳,哪看出问题了?”其实,儿童甲状腺癌有个特点:早期没啥症状,藏得深。

最常见的信号是颈部肿块。孩子颈前肌肉薄,肿块一长就容易摸到。妍妍一年前就发现了,可她不疼不痒,吃饭睡觉都正常,谁会往癌症想?江国斌医生说:“很多家长以为肿块是淋巴结肿大,拖着不查,结果错过最佳时机。”

其他症状呢?有的孩子会觉得脖子紧、吞咽不顺,可妍妍没这些。她偶尔说嗓子哑,陈女士还以为是感冒。直到肿块变大,才引起注意。医生提醒,儿童甲状腺癌常伴淋巴结转移,颈侧摸到硬块更要警惕。

国外数据也敲响警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9年研究显示,儿童甲状腺癌诊断时,60%-80%已有淋巴结转移,10%-20%有远处转移。④可好消息是,孩子癌细胞虽“凶”,但对治疗响应好,预后比成人乐观。陈女士听完,既害怕又庆幸:“幸好没再拖,不然真不敢想。”

第四幕:癌症敲门,谁之过?

妍妍出院后,陈女士和老王反思了无数次。他们常年在外,妍妍跟奶奶生活,饮食随意,卫生习惯也马虎。奶奶爱给她买零食,房间里堆满薯片、可乐,夏天还老开窗,蚊子飞进来咬得满腿包。陈女士叹气:“我们忙着赚钱,却忘了孩子健康。”

医生江国斌也感慨:“儿童甲状腺癌少见,但不代表不会来。家长得留心,尤其是脖子有肿块,别不当回事。”他接诊过一个10岁男孩,脖子肿块拖了两年,确诊时癌细胞已扩散到肺,手术都晚了。

陈女士问:“那肿块一查就是癌吗?”江医生摇头:“不一定。大部分结节是良性的,但孩子恶性率高,查清楚最保险。B超加细针穿刺,就能明确性质。”妍妍当初没做穿刺,只摸了摸就放手,现在想想,真是后怕。

第五幕:防癌,从现在开始

妍妍回家后,陈女士下定决心改变。她问江医生:“怎么才能不让癌再来?”医生给了四条建议:

远离辐射别让孩子接触X光、老式荧光玩具。陈女士把家里旧物件全扔了,连医院体检都挑没辐射的项目。碘要平衡缺碘地区吃碘盐,海带紫菜适量就好,别过量。妍妍现在每周吃一次海鱼,碘够了又不过。管住嘴少吃零食,避开雌激素类药物(比如某些保健品)。陈女士把薯片换成水果,妍妍还挺喜欢。动起来多运动,增强免疫。妍妍报了羽毛球班,每天跑跑跳跳,气色好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摸脖子。江医生说:“洗澡时顺手摸摸颈部,有硬块就查。”陈女士学会了,每天帮妍妍检查,成了新习惯。

尾声:警钟长鸣,健康为重

术后三个月,妍妍复查,指标正常。她脖子上的疤淡了,笑得比以前甜。陈女士却忘不了那段煎熬:“12岁得癌,太吓人了。早点重视,哪会走到这步?”老王也说:“钱再多,换不回孩子健康。”

江国斌医生总结:“儿童甲状腺癌不常见,可一旦发现,及时治,效果好。家长别大意,脖子有肿块,赶紧查。”他想起一个患者,15岁女孩,肿块拖成晚期,手术都没救回来。他叮嘱:“健康无小事,别等后悔。”

放下侥幸,摸摸孩子的脖子吧。早一步,癌症就少一分机会。

参考文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率分析”《Thyroid》,2018,“Radiation exposure and thyroid cancer risk in children”《欧洲内分泌学杂志》,2021,“Obesity and thyroid cancer in adolescents”《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9,“Pediatric thyroid cancer: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0 阅读:3
诗槐聊健康

诗槐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