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济南街头,35岁的张丽(化名)坐在家里沙发上,手里捧着一盘红彤彤的大枣。她一边刷手机,一边往嘴里塞枣,嚼得津津有味。突然,她一个不留神,喉咙一紧——一颗枣核卡住了!她赶紧拍胸口,想咽下去,可越用力越不对劲,肚子开始隐隐作痛。她慌了神,跑去厨房灌了两杯水,又跳了几下,想把核“冲”下去。谁知,疼痛加剧,她捂着肚子瘫坐在地,家人急忙拨打120。

送到济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时,张丽脸色苍白,冷汗直冒。医生一检查,吓出一身冷汗:那颗枣核已经滑进胃里,尖端卡在胃壁上,随时可能刺穿!情况紧急,手术风险太大,医生灵机一动,用了个“奇招”——安全套。他们将安全套套在胃镜上,伸进胃里,把枣核“包”住取了出来。张丽捡回一条命,可她后怕地说:“我以为多喝水能解决,没想到差点把自己害了!”
这事儿听着像段子,可真发生在身边。一颗小小的枣核,咋就成了“胃肠杀手”?医生还提醒:一旦误吞,切勿采取进食、喝水、运动等不当方式自救。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惊险一幕背后的故事,看看误吞异物咋办,别让无知害了自己。
张丽的“甜蜜危机”张丽,35岁,济南人,是个活泼开朗的幼儿园老师。她身材娇小,1米58,体重50公斤,平时爱笑爱闹,同事都说她像个“大孩子”。她有个小爱好——吃零食,尤其是红枣,甜甜的,又补血,她每天都要吃几颗。健康方面,她没啥大毛病,就是偶尔胃胀,医生说是轻度胃炎,让她少吃刺激性食物。可她没当回事,觉得年轻,扛得住。

张丽的丈夫是个程序员,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家里还有个5岁的儿子,活泼好动。这天是周末,她在家带娃,顺手抓了把枣吃。谁知,儿子跑来要抱抱,她一心两用,嚼枣时没注意,枣核就滑了下去。她起初没在意,以为自己能咽下去,可几分钟后,肚子像被针扎一样疼。她试着喝水、跳跳,甚至吃了块面包,想把核“推”下去,结果疼得更厉害。丈夫回来一看不对,赶紧开车送她去医院。
急诊揭秘:枣核咋成了“定时炸弹”?到了医院,急诊科的王主任接诊张丽。他一听症状,又看了CT,眉头紧锁:“这枣核卡在胃里,尖端已经刺进胃壁,再晚点,可能穿孔!”张丽吓得腿软,丈夫也慌了:“医生,快救救她吧!”王主任冷静地说:“别急,我们有办法。”
CT显示,枣核约2厘米长,尖锐的一端嵌在胃壁上,周围有轻微渗血。胃穿孔是消化科的急症,一旦发生,胃酸和食物残渣漏到腹腔,可能引发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王主任说:“枣核这种异物,硬而尖,胃肠蠕动时容易刺伤黏膜。张丽喝水、跳动,反而让核移动,加重了损伤。”
《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曾报道,误吞尖锐异物(如鱼刺、枣核)后,约15%-35%的患者会出现穿孔或出血。张丽的情况不算最糟,但也够惊险。王主任决定不用开刀,而是用胃镜取异物。可枣核尖锐,直接夹取风险太大,他突发奇想:“用安全套包住,安全又稳妥!”

手术室里,张丽躺在床上,麻醉后昏昏睡去。王主任和团队准备就绪。他们先将一根细长的胃镜伸进张丽的胃,屏幕上,枣核清晰可见,尖端卡在胃壁上,周围黏膜红肿。他拿出一个医用安全套,套在胃镜前端,慢慢靠近枣核。助手递上钳子,王主任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枣核“包”进安全套,再轻轻拉出。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枣核被取了出来,胃壁只有轻微擦伤,未穿孔。
张丽醒来时,医生把枣核给她看,她瞪大眼睛:“这小东西,差点要我命?”王主任笑着说:“幸亏你来得及时。我们用安全套取异物,既安全又省事,国外也有类似案例。”《内镜学杂志》(Endoscopy)曾报道,安全套因柔软、耐用,常被用作内镜辅助工具,尤其适合处理尖锐异物。张丽听完,直呼:“医生真是神了!”
科普时间:误吞异物为啥这么危险?张丽的经历,不是个例。每年急诊科都会接诊不少误吞异物的患者,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枣核、鱼刺、硬币,甚至牙签,都可能成为“胃肠杀手”。王主任说:“异物卡在消化道,风险不小,得看位置和形状。”
食道:卡在这儿,可能压迫气管,引起窒息。胃:尖锐异物易刺穿,像张丽这样,差点酿大祸。肠道:如果滑到小肠,可能堵塞,引发肠梗阻。《英国医学杂志》(BMJ)统计,每年全球因误吞异物导致的急症约有10万例,其中5%需手术。张丽的枣核虽小,可尖端锋利,胃蠕动时就像把小刀,随时可能捅破胃壁。王主任感慨:“她喝水、跳动,反而让核扎得更深,真是自救变自毁。”
这些“自救”方式,你用过吗?张丽的错误,不少人都会犯。误吞异物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冲下去”。看看这些常见误区,你中了几条?
喝水:张丽灌了两杯水,想把核冲走,结果水压让核刺得更深。医生说,水只能冲软物,像枣核这种硬家伙,越冲越糟。吃东西:有人吞了鱼刺,吃米饭想“裹”下去,可硬物反而被推到危险位置。运动或拍打:张丽跳了几下,疼得更厉害。医生解释,运动会加速胃肠蠕动,增加穿孔风险。硬咽:强行吞咽,可能让异物卡得更紧,甚至刺破食道。
王主任提醒:“一旦误吞,切勿采取进食、喝水、运动等不当方式自救。最好的办法是立刻就医,别拖!”
误吞后咋办?医生教你三步走张丽捡回一命,也多亏了及时就医。王主任给出三步急救法,简单又实用:
保持冷静,别乱动:吞下异物后,别慌张,别用力咳或跳,静静等着。观察症状:如果喉咙痛、肚子疼、吐血,马上拨120。没症状,也别大意,24小时内去医院。尽快就医:医生会用X光或CT定位异物,小的可能自然排出,大的得取出来。“时间就是生命。”王主任说,“张丽来得晚点,可能就得开刀了。”**《急诊医学年鉴》(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指出,误吞异物后,6小时内处理,90%能避免严重后果。张丽听完,直拍胸口:“幸亏我老公机灵!”
高危异物,别不当回事医生还提醒,有些东西特别容易惹祸:
尖锐物:枣核、鱼刺、牙签,刺穿风险高。圆形物:硬币、纽扣电池,卡住可能腐蚀黏膜。大块物:果核、肉块,堵塞消化道。张丽感慨:“我以后吃枣,得先把核吐干净!”王主任点头:“对,细嚼慢咽,别一边吃一边分心。”
张丽的改变:从惊魂到安心出院后,张丽变了个人。她把枣核的事讲给同事听,大家都说:“你这命大!”她笑着点头:“是啊,差点就没了。”从那以后,她吃东西小心翼翼,枣核一定先剔掉,吃饭时也不玩手机了。她还买了个小榨汁机,把枣打成汁喝,既安全又营养。

丈夫也松了口气:“她没事,我才能睡好觉。”社区体检时,医生夸她:“胃炎都轻了,继续保持!”张丽乐了:“这回,我真长记性了!”
结尾:一颗枣核,敲响健康钟张丽的故事,像一出惊险戏,结局却温暖人心。一颗枣核,险些刺穿胃肠,幸亏医生巧用安全套救命。这事儿听着稀奇,可教训实实在在:误吞异物,别自救,去医院!
生活中,危险往往藏在小事里。一口枣、一根刺,稍不留神就翻车。别让无知害了自己,也别让家人担惊受怕。从今天起,吃东西慢点,嚼透了咽。健康这东西,攥在手里,才是真的紧。张丽捡回一命,你呢?别等枣核找上门,才想起医生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