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7顿,33岁男子进了ICU!最近不少人这么干!这3点务必注意

诗槐聊健康 2025-04-04 10:16:58

凌晨1点半,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急诊室突然炸开了锅。“快,病人没意识了!”急诊科医生胡恩聪一声急呼,医护人员迅速围拢过来。一名33岁的年轻男子躺在抢救床上,脸色苍白,毫无反应。他叫王伟(化名),几分钟前被朋友慌慌张张送进医院,嘴里还喊着:“他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倒下了?”

抢救室里气氛紧张,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室颤!立即除颤!”胡医生果断下令,电击除颤器迅速到位,“砰”的一声,王伟的身体微微一震。心电波形短暂恢复正常,但情况依然危急。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林玉平接到会诊通知,披上白大褂就冲了过来。检查后,他眉头紧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必须马上处理!”

王伟,33岁,宁波本地人,在一家物流公司做调度员。身高1米70,体重却有85公斤,属于典型的“啤酒肚”体型。平时工作忙,经常加班到深夜,吃饭全靠外卖,炸鸡、烧烤、麻辣烫是常客。他还有个“爱好”——喝酒。一周7天,几乎天天有饭局,小到同事聚餐,大到客户应酬,啤酒、白酒轮番上阵,喝到脸红脖子粗才算尽兴。他总说:“年轻嘛,身体扛得住,喝点酒解压而已。”可这次,酒局刚散场,他捂着胸口喊疼,没几分钟就昏倒在地。

经过紧急抢救,王伟被推进了手术室。林玉平团队发现,他心脏三根供血血管中有两根完全堵死,导致心肌大面积缺血。医生紧急启用ECMO(人工膜肺),同时进行急诊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血管并植入支架。手术后,王伟被送进ICU,靠着仪器维持生命。

王伟,33岁,宁波本地人,在一家物流公司做调度员。身高1米70,体重却有85公斤,属于典型的“啤酒肚”体型。平时工作忙,经常加班到深夜,吃饭全靠外卖,炸鸡、烧烤、麻辣烫是常客。他还有个“爱好”——喝酒。一周7天,几乎天天有饭局,小到同事聚餐,大到客户应酬,啤酒、白酒轮番上阵,喝到脸红脖子粗才算尽兴。他总说:“年轻嘛,身体扛得住,喝点酒解压而已。”可这次,酒局刚散场,他捂着胸口喊疼,没几分钟就昏倒在地。

经过紧急抢救,王伟被推进了手术室。林玉平团队发现,他心脏三根供血血管中有两根完全堵死,导致心肌大面积缺血。医生紧急启用ECMO(人工膜肺),同时进行急诊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血管并植入支架。手术后,王伟被送进ICU,靠着仪器维持生命。好在抢救及时,一周后,他的心脏功能逐渐恢复,终于脱离了危险。

“看到他慢慢好起来,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林玉平回忆起那晚的惊险,感慨万千,“年轻人心梗发病急、凶险,稍有耽误,可能就没命了。”

年轻人心梗,离我们并不远

王伟的故事,不是个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肌梗死的人数超过100万,其中50岁以下的占40%,45岁以下也有15%左右。更让人意外的是,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往往比老年人更凶险。为什么?林玉平解释:“年轻人心肌需氧量大,血管堵塞后,心脏缺血范围广,容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而且,他们大多没明显先兆,等发现时已经晚了。”

《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曾报道,近年来,30-40岁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城市白领中,高压工作、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成了“导火索”。像王伟这样,抽烟、喝酒、熬夜、肥胖,几乎集齐了所有高危因素,等于给心脏埋了颗“定时炸弹”。

“很多人觉得心梗是老年病,跟自己没关系。”林玉平摇摇头,“其实,现在年轻人作息乱、压力大,心脏早就超负荷运转了。”王伟发病前一周,连续7天喝酒,每次都到深夜,身体根本没时间恢复。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那晚的酒局。

罪魁祸首:酒精、油腻和懒惰

王伟的遭遇,离不开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拆开看看,到底哪些习惯把他推向了ICU。

1.一周7顿酒,肝脏和心脏双双“罢工”

王伟爱喝酒,不是偶尔小酌,而是“硬核”应酬。一周7天,天天有酒局,啤酒两瓶起步,白酒半斤不嫌多。酒精进入体内后,肝脏忙着解毒,心脏却要承受额外负担。长期酗酒会升高血压、增加血脂,让血管内壁堆积斑块。《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研究显示,每周饮酒超过14次的人,心梗风险比不饮酒者高出2倍。

更糟的是,酒精还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病变。王伟发病当晚,醉酒后胸痛突发,就是身体拉响的最后警报。

2.油腻外卖,血管的“隐形杀手”

工作忙,王伟基本不做饭,外卖成了“续命神器”。炸鸡、烧烤、麻辣烫,高油高盐高热量,顿顿不落。他还喜欢点“加辣加麻”,吃得过瘾,却不知这些食物悄悄堵住了血管。长期高脂饮食,会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飙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心梗就来了。

3.久坐熬夜,心脏“喊救命”

作为调度员,王伟每天坐10小时以上,下班后还熬夜刷手机,运动?不存在的。久坐让血液循环变差,脂肪堆积更快;熬夜则扰乱生物钟,增加应激激素分泌,血压和心率双双上升。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出30%。

这些习惯叠加,等于给心脏上了“三重枷锁”。林玉平叹气:“他才33岁,身体却像50岁的人,太可惜了。”

心梗来袭,早期信号别忽视

心梗虽然凶险,但并非毫无征兆。王伟发病前,其实有些“苗头”:最近一个月,他常觉得胸口闷,偶尔刺痛,还容易累。他以为是熬夜导致,没当回事。直到那天剧烈胸痛,他才意识到不对劲,可已经晚了。

林玉平提醒,年轻人要警惕这些心梗早期信号:

胸痛或胸闷:像被压住或挤紧,持续几分钟以上。放射痛:疼痛延伸到左臂、肩膀、下巴或背部。恶心出汗:莫名恶心,冷汗直冒。呼吸困难:喘不上气,伴随乏力。

“如果有这些症状,别硬扛!”林玉平强调,“立刻拨打120,每拖一分钟,心肌坏死就多一分。”数据显示,心梗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1-2小时,超过6小时,存活率骤降。

护心秘籍:3招让心脏“满血复活”

王伟能捡回一条命,是运气,也是医生的全力以赴。但林玉平说:“与其等抢救,不如早预防。”他给年轻人开了一份“护心秘籍”,简单实用,照做就能让心脏远离危险。

1.均衡饮食:少油少酒多蔬果戒含糖饮料:奶茶、可乐换成白水或无糖茶,每天至少2000毫升。水果当零食:甜点、薯片out,苹果、橙子in,每天5份(每份约一拳头大小)。控酒有度:男性每周不超过14个标准饮酒单位(约14瓶啤酒),女性减半。少吃加工食品:火腿、泡面高盐高脂,自己做饭更健康。

2.动起来:每周150分钟“出汗”中等强度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快走、跳绳、骑车都行。日常小习惯:爬楼梯代替电梯,散步代替开车,积少成多。追踪进度:用手机APP或手环,目标每天8000-10000步。3.远离烟草:戒烟救心立即戒烟:戒烟2年,冠心病风险降一半;15年,和不吸烟者无异。躲开二手烟:常吸二手烟,心血管风险增30%,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这些不难,就是习惯问题。”林玉平笑着说,“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身体轻了,心情也好了。”

从ICU到重生

王伟出院时,瘦了整整10公斤。他苦笑:“差点没命,才知道健康多重要。”如今,他戒了酒,外卖换成了家常菜,每天散步半小时。体检显示,他的血脂和血压都降了不少,心脏功能也在恢复。“再也不敢作死了!”他拍拍胸口,眼神坚定。

林玉平很欣慰:“他能改过来,比什么都强。年轻人,心脏可不经折腾,别拿命去试。”

结尾:心脏健康,从今天开始

王伟的故事,像一记警钟敲在每个人心头。33岁,本该是人生最拼搏的年纪,却差点倒在ICU,只因日常的“无所谓”。你呢?是不是也常熬夜、爱喝酒、懒得动?别觉得“还年轻”,心脏不会跟你讲情面。

健康不是等来的,而是攒出来的。从今天起,少喝一瓶酒,多走几步路,给自己一个不后悔的未来。毕竟,活着,才有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European Heart Journal. "Trend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Young Adults," 2023.

Circulatio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202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年。

0 阅读:55
诗槐聊健康

诗槐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