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日伪心脏的中共特工送来手绘图,粟裕:枪毙电报科长

潇湘十二楼 2024-10-26 11:46:12

施亚夫,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鲜为人知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先后经历了童年参加起义、少年成为红军指挥官、青年潜伏敌营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程。

如果将他的一生拍成一部电影,那么就相当于是一场严肃的革命教育。

一、少年时的绝境反抗

施亚夫的早年生活可以说是充满艰辛的,他1914年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家里非常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这种从小面对的生活困境,让施亚夫很早就对社会的不公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他常常看到那些富人住在大房子里,吃着山珍海味,而像他这样的工人家庭只能艰难度日。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年轻的施亚夫心里憋着一股劲,他发誓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状。

到了1927年,施亚夫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当时,国民党掀起了“白色恐怖”,大批共产党员被残忍杀害。

年仅13岁的施亚夫目睹了这一切,内心深受震动,他开始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想,逐渐明白革命的意义,或许在那个时候,他还不完全理解什么是共产主义,但是他知道,社会需要改变,穷人不能永远被剥削。

1928年,江苏如皋爆发了一场起义,施亚夫决定不再做旁观者,他毅然加入了起义队伍,年仅13岁的他,已经开始参与实际的战斗。

这场起义虽然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它彻底改变了施亚夫的人生轨迹,自此之后,他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并逐渐开始在江苏地区的革命活动中崭露头角。

如果说如皋起义是施亚夫的革命启蒙,那么接下来的经历则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1930年,他年仅15岁,却已经成为了红14军的一名营长,红14军是当时江苏境内唯一的红军部队,施亚夫能够在如此年轻的年纪成为营长,足以说明他的出色能力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红14军解散后,他转入了地下工作,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在上海,他负责十九路军的兵运工作,这段地下斗争的经历为他后来的情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革命道路遭遇挫折

1934年,施亚夫的革命生涯遭遇了一次重大挫折,在一次行动中,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了。

很快,施亚夫被判处15年徒刑,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这次被捕对施亚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作为一名年轻的革命者,他不仅要面对监狱中的残酷环境,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审讯和诱供。

在监狱中,施亚夫并没有消沉,相反,监狱成了他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他与监狱中的陈独秀等革命前辈有过交流,通过他们的教导,施亚夫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他时常自我勉励,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迎来胜利。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轰炸了南京,监狱也在轰炸中被炸毁,混乱之中,施亚夫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他成功越狱,骑着一辆自行车一路逃回了南通。

这一幕在施亚夫的记忆中无疑是惊险万分的,他骑着自行车,穿过日军的封锁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赶快回到战斗中去。

施亚夫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继续抗日的决心。他开始组织当地的抗日武装斗争,由于武器匮乏,施亚夫只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枪支弹药。

比如,他通过与保安团的逃兵接触,换取了一些武器,后来又带领队伍偷袭了日军的军火库,获取了更多的枪支弹药,经过一番努力,施亚夫终于组建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武装力量。

1940年,施亚夫接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任务——打入日伪政权的内部,他将自己手下的武装力量伪装成伪军,而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了伪军的县宪兵队和特务队队长,这个身份让施亚夫可以接触到日伪政权的高层,并获取大量的情报。

1941年,汪伪政权正在扩充伪军编制,施亚夫看到了一个天赐良机,他假称自己是“绥靖军第7师师长”,并伪造了一份8000名士兵的花名册。

这个骗局不仅骗过了汪精卫的心腹严甸南,还成功让日本军官信以为真,施亚夫因此顺利地成为了伪7师的中将师长,通过这个身份,施亚夫进一步打入了敌人的内部,获取了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三、特殊的传递情报

施亚夫与新四军之间的情报传递方式非常特别,为了避免敌人的侦查,他们采用了一种隐蔽的手段——利用香烟盒和火柴传递情报。

但是,由于情报站的误会,他们将装有情报的香烟盒当成了慰问品,结果情报没有及时送达。

尽管如此,新四军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抵御了这次进攻,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组织决定为施亚夫配备两名参谋,帮助他传递情报。

1942年11月,新四军的高层在南坎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应对日军的进攻,然而,这次会议的消息却被敌人得知,日军计划包围南坎,打算一举消灭新四军的指挥官。

施亚夫通过日军高层得知了这个计划,他敏锐地意识到,新四军内部可能有内奸,尤其是电台部门可能出现了叛徒。

施亚夫迅速通过他惯用的“香烟盒密码”将情报传递给新四军,并在香烟盒里暗示内部有内奸。为了进一步揭露内奸的身份,他还通过一幅简笔画传达了更加明确的信息——画中有一副电台耳机。

粟裕看到这幅画后,立刻明白了施亚夫的意思,并锁定了内奸的位置,经过调查,新四军发现内奸正是电报科长,随即将其处决,及时避免了日军的围剿计划。

4 阅读:745

潇湘十二楼

简介:红尘来去散无痕,醉酒当歌思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