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2007年5月采集于无锡杨家遗址的良渚泥版
2010年春出土于余杭北湖的良渚刻文陶璧
良渚文化的年代约在前3300至前2000年之间,良渚文字的出现可以有力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但良渚陶文的出土总量还很少,一些学者认为是陶纹、陶符,还不算文字;有些学者,如何天行、饶宗颐、李学勤、张明华等,试图用中原甲骨文的识读,来解读早它一千多年的良渚文字。
发现
最早发现良渚文字是在1936年,发现人施昕更当时年仅25岁,是个非专业考古工作者。在西湖博物馆馆长同意和支持下,主持良渚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从1936年12月----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撰写出考古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施昕更公布了五个陶器上的“刻划符”:
《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中,施昕更公布的“刻划符”
同时,何天行先生在良渚一条干涸的河床边挖掘到的刻文蛋圆形黑陶盘,参加了1936年底省立西湖博物馆的展览,其刻文为学术界注目,他认为刻纹是远古的文字符号。还将黑陶送到了上海中央考古研究院办事处。蔡元培看了也推定这是文字的原始。
何天行在良渚一条干涸的河床边挖掘到的刻文蛋圆形黑陶盘
何天行临摹的蛋圆形黑陶盘边缘上的文字
何天行临摹的其它陶文
何天行还撰写《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他说“浙江在春秋战国以前,绝少有真确的史料,文化不彰,向以纹身断发的蛮荒境界。现在发现了这样优秀的文化遗址,可见浙江远古文化本极悠久。从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而论,这次发现,也不啻为东南的古文化奠一新的基础与途经。”蔡元培题了书名,卫聚贤附记《中国最古的文字已经发现》中说;“黑陶文字虽不多,但作为中国最古的文字,是可以肯定的。”
对照黑陶上的刻纹,何在甲骨文中找到七个同形字;在金文上找到三个同形字。他说:“这些文字刻于原器口缘的四周,并有锯齿形纹绘联络,故知其为文字而非绘画。同时在杭县所出的黑陶里面,并有纯粹的刻画,据此,尤足证为文字无疑。但这种文字显然还在初创时期,大约是从象形纹绘所演进的,由这些象形文字的形体观察,不但比春秋楚国所传的鸟篆等铜器铭刻为早,且当在甲骨文之先。”此书在1937年4月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问世。何先生的释读认为陶文记载了“蝸”,即古史称涂山氏女“娲”。何先生的文章记载了他曾请董作宾先生鉴定此陶文,董认为字不易识,但应重视。
往后,用甲金文释读良渚古文字成了学术传统。
1940年前后,外国收藏家弗到茨.比勒芬格在杭州购得良渚文化晚期的黑皮贯耳壶一只,后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壶高12.9、口径7.3、底径9.2cm,圈足内壁上刻划有9个字符:
饶宗颐先生对哈佛大学博物馆藏良渚陶壶刻文的释读,也是按甲金文方法,译为:孑孓入土宅厥肱育。后来李学勤先生、张明华先生也去哈佛描摹,三人分别描摹的文本见下图: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院藏)
左:饶宗颐先生描摹,中:李学勤先生描摹。右:张明华先生描摹。
同一件刻纹,出三个描摹文本,其实都以自己倾向的甲金文字对原字作了改造。
解放后杭州、苏州考古中的良渚文字发现。
1976年苏州吴县农田基本建设中,在澄湖遗址出土了一件良渚鱼篓形黑陶罐(现展藏于苏州博物馆),罐腰部有4个刻划字符:
1987年浙江余杭南湖出土了60多件良渚文化陶器,5件有明显的陶文,其中尤以(87C3-658)黑陶罐最突出:
李学勤先生释为“朱旗戋石网虎石封”,意为朱旗去石地境内网捕老虎。方向明先生则释为:神龙月夜在神的世界中穿越水田。
2013年7月9日,平湖市博物馆馆长杨根文表示,相关专家就这些原始文字进行学术分析,称其的确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根据多位专家的讨论得出,这些原始文字是否为甲骨文的前身还有待商榷,但也可能说明,文字的起源是多样化的。”作为中国目前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在中国文字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