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如今是基建狂魔,其实何止如今,在古代我中华民族老早就是神奇工程的缔造者了。尤其在水利工程上,且不说上古西方人仰仗上帝之力造诺亚方舟躲避大洪水的时候,我们的古人早就发挥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勇气,在大禹的带领下战胜了洪灾还因此奠定了国家组织的基础。就说先秦时期建造的都江堰就足以惊艳后人了。
都江堰是2000多年前在秦昭王时期由蜀郡守李冰带领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了其极高的评价。
自古以来人们便将巴蜀称为“天府之国”,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便赞其:“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巴蜀最肥沃的土地便在成都平原,其乃处岷江自西向南由玉垒山进入的断陷盆地,在江水日积月累淤积下所出现的平原。但是在都江堰建成前,这片肥沃的土地却连年洪涝,每每“江水初荡谲,蜀人几为鱼”。
直到公元前256年都江堰的兴建,改变了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格局,使得巴蜀真正变成秦国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为秦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巧妙之处还在于,它将“天人合一”这一中华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巧妙的应用在了水利工程上。
岷江,又称杜建个,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大135881平方公里,其全和落差达3560米,平均坡度为8.2%,全年的径流量超过1亿m³,可以说若能利用好它,它便是潜力无限,否则将灾延四方。
好在,战国时期便出了个“能知天文地理”、“识齐水脉”的复合型人才李冰接手了岷江的治理工作。李冰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出水口那特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作堰,恰好利用了高落差,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凿离堆,劈玉垒,穿透了郸江、检江(即如今的走马河和柏条河),以此改变了岷江对成都平原的不利局面。他还充分地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整个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部分组成,兼顾引水、泄洪、排沙等功能,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的建成驯服了躁动的岷江,成都平原不但一朝解除旱涝危机,还成了人人羡慕的“天府之国”,《史记》评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华阳国志》亦认同云:“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连杜甫都称颂其“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到了近现代,国外学者也对其赞誉有加。
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完善的灌溉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无与伦比。
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专家们参观都江堰后,高度赞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四川——自由中国的心脏》中写到都江堰:“将超自然、实用、理性和浪漫因素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任何民族都不曾超过中国人。”
是的,都江堰是属于中国人史诗级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