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644年的时候,大明王朝的江山已然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啦。当时的局势严峻,大明的统治面临着重重危机,就好像一座大厦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一般,其安稳与否已经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整个江山的形势可谓是岌岌可危。
在那个时候,吴三桂正带着兵在前方抗击清军呢。可就在这当口,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消息传了过来,这一下可把吴三桂给弄得心里乱了套啦。之后呢,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吴三桂面临着来自李自成以及清军这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投降。而他投降之后呢,就开始调转矛头,去剿灭明朝那些残余的势力了。这其中,就有被明朝宗亲拥立起来的永历帝所带领的一股力量,也遭到了吴三桂的围剿呢。
话说当年,吴三桂成功抓到了永历帝。就在这之后,发生了颇为戏剧性的一幕。只见永历帝面对吴三桂,一脸怒容,接连向他抛出了三个问题。这吴三桂呢,平日里或许也是威风凛凛的人物,可在永历帝这接连的质问之下,瞬间就没了往日的气势,整个人开始抖得如同筛糠一般,那副模样可真是狼狈至极。
那么,永历帝究竟问了吴三桂哪三个问题呢?这确实是值得探究一番的事情。毕竟在那段历史的特定情境下,永历帝与吴三桂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和交集,而他所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想必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背景呢。
反复横跳的吴三桂
在明朝中期的时候,皇帝面临着一个挺棘手的情况呢,那就是文官集团的势力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啦。为了能够压制住这股势力,皇帝琢磨来琢磨去,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扶植宦官群体哦。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手中的皇权得到增强。刚开始的时候呢,这些被皇帝扶植起来的宦官们表现得还挺不错的哦。他们对皇帝那可是忠心耿耿的,一心一意为皇帝效力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还真就起到了平衡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的作用啦。
然而发展到后期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宦官的势力变得极为庞大。他们一步步地不再受皇帝的掌控,甚至还出现了妄图夺取权力、干涉朝政的状况。在这当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要数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期的魏忠贤了。魏忠贤当时权势滔天,把宦官干政夺权的这种现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那段历史中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
在明朝时期,有个叫魏忠贤的人,他可是把大权都揽到了自己手里,趁着这样的权势,就开始干起了结党营私的勾当呢。在当时,他的势力极大,甚至都被人们称作“九千岁”了,可见其风头之盛。不过呢,好景不长,明朝到了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在位的时候,朱由检可没容忍他继续这般为非作歹,最终把魏忠贤给处死了,也算是给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节点。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崇祯帝实在是没有太多别的办法了。面对清军的威胁,边关的安危可是至关重要的呢。没办法,崇祯帝思来想去,最后也只能做出这样一个决定,那就是派遣吴三桂前往边关去镇守,让吴三桂肩负起抗击清军的重任,期望他能够守住边关,抵御住清军的进攻呢。
在那个时候,吴三桂肩负着辽东总兵的相关事务呢。他在军事指挥方面很有一套,表现得相当出色,多次成功地将清军的进攻给打退回去。而且呢,有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将士们的士气得到提升,他可真是毫不含糊,直接亲自上阵,在战场上那叫一个奋勇杀敌,那气势、那劲头,让敌军都为之侧目呢。清军看到吴三桂如此勇猛,又有这般出色的军事才能,心里就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想着要把吴三桂招降到自己这边来。
瞧,那时候多尔衮派人送来了一封密信呢。这封信里,把明朝当时那种内有忧患、外有侵扰的艰难处境说得明明白白的。而且,多尔衮还对着吴三桂许下了高官厚禄的优厚条件,其目的呢,就是盼着吴三桂能够归降大清。
在那个时候,吴三桂心里其实是稍微有了一些动摇的念头呢。不过呢,这念头也就是一闪而过,紧接着他就立刻把想要投降的这个想法给打消掉了。为啥?要知道吴三桂他本来在明朝那可就是地位相当高,手中权力也很大的人物。他这个人呢,并不是那种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哦。再看看当时的明朝吧,虽说已经呈现出一种日薄西山的态势了,就好像那快要落山的太阳一样,情况确实不太乐观啦。但不管怎么说,也还没到一下子就彻底坍塌、完蛋的那种地步呢。所以,吴三桂权衡之后,就不再考虑投降这件事啦。
这里还得提到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吴三桂和多尔衮他们两方是属于不同的族群哦。大家想想看,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吴三桂选择投降了多尔衮,那他之后肯定是会遭到其他人排挤的。毕竟不同族之间,可能会存在各种隔阂和矛盾呢。所以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之后,吴三桂最终就拒绝了多尔衮对他发出的招降啦。
在经历了相关事件之后,吴三桂并没有产生什么二心哦。他依旧率领着军队,承担起守卫边境领土的重要职责呢。后来呢,崇祯皇帝那边有了需求,要求吴三桂前往京城勤王。接到旨意后,吴三桂便依令而行啦。崇祯皇帝对吴三桂那可是极为信任,等吴三桂到了京城之后,崇祯皇帝还特地为他大摆宴席呢,在宴席之上,对吴三桂所立下的功绩那是赞不绝口,充分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之情哟。
可是啊,命运这东西就是难以捉摸,充满了变数。就在一年之后呢,农民起义军的发展态势可不得了啦,已经渐渐成了气候呢。这其中啊,李自成率领着起义军一路征战,接连占据了好几个省份,那气势很是强盛。而且,他们还定下了目标,打算向着北京发起进攻啦。
崇祯帝眼见当下的局势,心里十分焦急,当下便赶忙派人去和吴三桂取得联系,给他下达了明确的指令,那就是要他即刻出兵去剿灭那些叛乱的军队,好稳定局势。而在另一边呢,李自成得知了崇祯帝派人联络吴三桂让其剿灭叛军的这个消息之后,便迅速做出了反应,即刻从北方统领着军队,马不停蹄地朝着相关地区赶来,一场大战似乎即将拉开帷幕。
然而,就在行军的过程当中,吴三桂接到了一个让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消息。这个消息便是李自成已然成功攻进了北京城,而崇祯帝也已经自缢离世了。
这消息对吴三桂而言,宛如晴天霹雳一般狠狠地砸了下来,一下子就把他给砸懵了,让他完全没了主意,根本不知道往后的日子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又该去往何处啊,整个人就陷入了极度的迷茫之中。
之后呢,吴三桂逐渐冷静了下来,开始细细琢磨起自己当时所处的境况。你看啊,在北方,那多尔衮可是一直对中原大地有着极大的野心,就像一只盯着猎物的猛虎似的,时刻都在虎视眈眈地瞅着,随时准备扑上来呢。而在南方呢,李自成也绝非善茬儿,那架势简直就是凶相毕露,看着就很有威慑力。可怜的吴三桂就被夹在了这两者中间,前面有李自成的威胁,后面又得提防着多尔衮,可不就是腹背受敌嘛,这处境着实是艰难又危险呐。
在仔细斟酌、权衡了其中的利弊得失之后,吴三桂心里很清楚,自己所拥有的力量相对而言是最为弱小的。在当时的局势下,他明白必须得在这两方势力当中挑选一方去依附投靠才行,要是不做出这样的选择,那自己的小命可就难以保住啦。
吴三桂起初是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的。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家人竟然被对方挟持了,这一下可把他给惹恼了,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怒火。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经过一番思量,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先与清军携手合作,借助清军的力量去灭掉李自成。至于之后的事情嘛,他打算等灭了李自成之后,再根据形势去另行谋划、做出安排。
然而,清军敏锐地察觉到了他所施展的驱虎吞狼这一计谋。与此同时,李自成这边也发觉吴三桂其实是在假意投降。就在这样万分危急的情形之下,清军对吴三桂施加压力,迫使他彻底归降清朝。面对如此形势,吴三桂最终点头同意了投降之事。
话说在过去了许多年之后,吴三桂碰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状况,那就是康熙皇帝要对他进行削藩处理呢。面对这样的局面,吴三桂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起兵造反啦。而且,他还打出了一个旗号,说是要复兴明朝呢。可就是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导致在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都不怎么高哦。
在吴三桂刚刚投降的时候,他得到了藩王的封号呢,并且占据了云南、贵州等这些地方。那时候的他,一心想着要向新主表忠心,同时也想证明自己是很有价值的。于是呢,他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去追捕那个正在逃亡的永历帝啦。
不断逃亡的永历帝
话说李自成在当时的局势下,遭遇了吴三桂和清军联合起来的围剿行动。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联合夹击,李自成这边可就难以招架啦,没过多久就吃了败仗,势力也就此迅速衰落下去喽。后来呢,清朝成功建立起来啦。不过在清朝初立之时,顺治帝年纪还特别小呢,还没到能够完全亲政掌控大局的程度。而这时候有个人物就显得极为重要啦,那就是多尔衮。多尔衮凭借着自身的实力以及诸多因素,手中掌握了极大的权力,进而成为了摄政王,在清朝初期的诸多事务当中那可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呢。
大家知道,大明王朝最终覆灭了。不过呢,当时有不少皇室宗亲成功从京城逃离出来。这些皇室宗亲心里怎么能甘心,毕竟祖宗辛苦打下的基业,就这么没了,他们实在是难以接受。于是呢,他们便跑到南方,凭借着南方还留存的那半壁江山,重新拥立了新的君主,就这样,南明政权得以建立起来啦。
朱由榔乃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他的父亲呢,是朱翊钧膝下的第八个孩子,而朱由榔自己又是其父亲的第四个孩子。照常理来讲,这皇位那可和他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辈子都没什么缘分能沾上边呢。
要知道,他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啊,那可是和当皇帝压根就沾不上边儿的。为啥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他这性子呢,特别温和,没什么争强好胜的心思,更谈不上有啥当皇帝的野心了。他心里就只想着能够安安稳稳地,本本分分地当好自己的王爷,过那种平静安稳的日子就满足啦。
可命运就是这般爱捉弄人,他想独善其身都做不到,就连自己的命运也没办法由自己来决定呢。在明朝轰然倒塌之后,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长辈们,把他给扶植起来,让他坐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史书当中针对朱由榔给出了这样一句评价,即“性恶繁重”。这意思,通俗来讲就是这人相对比较懒散,不怎么喜欢去操持、管理各种事务。有趣的是,这一点和他的爷爷还特别相像呢,要知道他爷爷可是有着几十年都不上朝的情况。
就他而言,具备血统纯正这一条件,而且没有什么野心,对诸多事务也不爱去管,性子还比较软弱。综合这几个方面的特点来看,在当时的情形下,他可以说是成为皇帝的最为合适的人选了。
要知道,当时那些宗亲还有大臣们,打心底里就没想着要让他真正地掌握权力呢。他们的算盘是,只让他在众人面前当个傀儡一般的天子,说得更直白些,就好比是个吉祥物似的存在。而他们自己呢,则躲在后面牢牢地把持着朝政大权。
在那个时候,朱由榔的嫡母把这周遭的一切情况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她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朱由榔其实并不具备做皇帝的那种特质与能力呢。她深知,要是真的让朱由榔去当这个皇帝,依照当时那种复杂又严峻的局势来看,最后的结局恐怕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所以呢,这位嫡母怀着十分恳切的言辞,去努力劝说那些朝中的诸位大臣们,同时也苦口婆心地劝朱由榔,想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放弃让朱由榔当皇帝这个打算。只可惜,尽管她如此用心良苦,费了好大的劲儿去劝说,可最终还是没能成功,事情并没有按照她所期望的那样发展下去呢。
在公元1646年的时候,朱由榔登上了皇位,并且被尊称为永历帝。当时的局势复杂多变,朱由榔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启了他作为帝王的历程,自此开启了一段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的统治篇章,而他这一称帝的举动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也就是以永历帝的名号为后人所知晓。
清朝可不会对南明这个心腹大患坐视不理。要知道,在清朝将京城的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呢,其首要的任务便是派遣军队奔赴各处,去全力剿灭明朝所留存下来的那些残余势力啦。
除此之外,永历帝当时还遭遇着来自内部极为艰巨的诸多挑战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政权相当不稳。各方势力错综复杂,难以形成一股稳固且强有力的统治力量,导致在很多决策执行以及对局势的把控上都显得颇为无力。而且啊,人心也不齐。众人各怀心思,有的为了自身利益盘算,有的则对前途感到迷茫而摇摆不定,这使得整个内部环境缺乏凝聚力,难以齐心应对外部的重重困难,给永历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当时的情形下,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团结抗清的状况。一方面呢,宗亲之间出现了明争暗斗的情况,彼此之间相互倾轧,全然不顾大局,这种内部的纷争使得局势变得更为复杂和混乱。另一方面,皇室后人居然在其他地方自行称帝,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南明的分化,原本应该集中起来对抗清军的力量就这样被分散削弱了,对抗清大业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当时是这样的一种情形,朱由榔所率领的军队,在面对清军凶猛的攻打时,那可真是完全抵挡不住。士兵们毫无还手之力,整个军队瞬间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完全溃不成军了,这场仗输得那叫一个惨,简直是一败涂地。而作为永历帝的朱由榔呢,在这样的局势之下,也被逼得没办法,只能四处去逃亡,以此来躲避清军的追击啦。
在1646年接近年末的时候,永历帝开启了一路的逃亡之旅。他先是从广东的肇庆出逃,一路奔至广西的梧州。然而,他并未在梧州停留多久,紧接着又继续逃窜,来到了桂林。可这也并非终点,之后他又辗转前往了全州、柳州等诸多地方。
永历帝在四处逃亡的那段日子里,那生活条件简直比普通百姓还要艰难困苦得多呢。他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能安身居住的地方,常常是这儿待一会儿,那儿躲一下的,完全就是居无定所的状态。而且还经常吃不饱肚子,常常饿着肚子赶路、躲避。有时候呢,他好不容易刚刚躺下准备睡一会儿,可这时候却突然会被人通知说必须马上起身逃跑,一刻都不能耽搁,那真的是一点儿安稳觉都睡不了。甚至,就算是在睡梦中,也会时常被各种担忧、害怕给惊醒过来,就这么在担惊受怕、饥寒交迫中不断地逃亡着。
有些大臣实在是扛不住当时的局势了,于是就偷偷地前去找到永历帝。他们心里琢磨着,在这般情形下,要是能劝永历帝归降的话,那说不定往后还能落个富贵闲人当当呢,所以就怀着这样的心思去劝说永历帝了。
大臣向陛下进言道:“陛下,您也知道,清军向来就凶猛得很呐。现在呢,他们不但灭掉了李自成的势力,而且还成功招降了吴三桂。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就好比原本就凶猛的老虎又添上了翅膀,变得更加厉害了。以咱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是很难抵挡得住清军这般攻势喽。”
话说当时,永历帝听闻了相关情况之后,不禁长长地叹息了一声,那神情之中满满都是无可奈何的样子。不过呢,即便处于这般艰难的境地,永历帝依旧坚定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要抗争到底,无论如何都坚决不向敌人投降。打这之后,他便开始了在两广以及云贵地区的四处奔逃之旅。也正因如此呢,他还多了一个挺特别的名号,叫做“走天子”呢。
在1655年的时候,永历帝一路辗转逃到了云南这个地方。大家也都清楚,云南在当时可是吴三桂所掌控的地盘呢。
永历帝怒斥吴三桂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吴三桂心里可清楚得很,自己正处在极为尴尬的处境当中呢。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干脆就毫无保留地完全听从清王朝下达的各种命令啦。你看他,一方面积极地去剿灭那些农民起义军,试图以此来向清王朝表忠心、立功劳;而另一方面呢,他对明朝的皇家后代那可真是狠下心来,非要做到斩草除根不可,丝毫不念及曾经明朝对他的种种,就这么坚决地执行着清王朝的旨意行事呢。
话说永历帝一路逃到了云南,而那时呢,吴三桂正在四川那一片区域忙着攻打农民起义军呢。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得知了永历帝逃到云南的消息。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立马就有了想法,他琢磨着,自己可得把永历帝给抓住,要是抓不住的话,那肯定会遭到朝廷的猜忌,这往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喽。
于是,他当机立断地发布了军令,要求麾下将士务必尽快将张献忠的残部给解决掉。而在处理完这一事宜之后,他紧接着便把南下消灭永历帝设定为了下一个要达成的目标。
在公元1659年的时候,吴三桂可是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呢,一路打到了云南这个地方,并且成功地将其攻下啦。这之后呢,吴三桂就摇身一变,成了云南这块地盘的藩王咯。刚当上藩王,他便马不停蹄地在云南境内展开了行动,到处去搜捕永历帝呢。
永历帝的处境可谓是朝不保夕,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他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又一次开启逃亡之路。要知道,当时在南方的各个省份,他都找不到可以安身躲避的地方啦,思来想去,权衡再三,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逃到缅甸去。
然而,永历帝这边才刚刚脱离一个危险之地,却紧接着又陷入了另一个险恶之境。起初,缅甸当时的掌权者乃是莽达,他对待永历帝的态度还算是不错的,并且还应允了要为永历帝提供庇护。
不过,在吴三桂朝着缅甸进兵的过程中,缅甸那边的态度出现了转变。起初,缅甸方面觉得永历帝所在的南明势力和清军一样都很强大呢,他们认为永历帝逃到缅甸这儿来,仅仅是因为一时在战场上遭遇了失败,只是暂时处于落败的境地罢了。
然而,当他们亲眼目睹吴三桂所率领的那支大军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南明政权压根就不具备与之抗衡的抵抗能力。即便缅甸方面选择介入到这其中来,最终也不过是徒劳无功,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改变不了南明无力抵抗的局面。
莽达心里想着,觉得事情其实还是存在能够缓和的可能性的,所以他并不愿意对吴三桂做出那种卑躬屈膝的姿态。可他这样的做法,却让缅甸内部的其他一些人心里很是不满呢。就在这个时候,莽达的弟弟瞅准了这个机会,发动了篡位之举,并且在成功篡位之后,就把永历帝以及相关的一些人都给交出去了。
话说永历帝当时的处境极为艰难,被人押解着去见吴三桂。那时候的永历帝啊,已然是阶下囚的身份了,穿着打扮也都是阶下囚的模样。不过呢,即便处于如此境地,他却依旧把那份皇室所特有的气度很好地保持着。面对吴三桂,他既没有表现出卑微怯懦的样子,也没有那种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不卑不亢,泰然自若地应对着这一切。
当他看到吴三桂那副毫无羞耻之心的模样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堂哥朱由检曾经对吴三桂无比信任的种种情形。想到这些,他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于是便开口怒声质问道:“吴三桂,你难道不是汉人吗?你本就是明朝的臣子,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呢?你到底还有没有良心啊?”
这三句话着实厉害,那可称得上是诛心之言呢。怎么个诛心法呢?就是把吴三桂从内到外,方方面面都给狠狠地骂了个遍,一点儿都没给他留什么情面呢。
咱们来看看关于吴三桂的几个问题啊。首先呢,从民族大义这个角度来讲,吴三桂那可是被人责骂的,因为他做出了叛族的行径。接着呢,再从国家忠孝的层面出发,他同样是遭到痛骂的,毕竟他这是叛国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对国家应有的忠诚呢。最后,从私德方面来说,吴三桂也实在是让人诟病不已,他完全不知廉耻,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太差劲了。
话说吴三桂听到那一番话之后,顿时觉得羞愧得不行,那脸估计都红到了脖子根儿,连身子都直打晃,站都站不稳当了。就那么过了一阵子呢,他心里头的这份羞耻感,慢慢就变了味儿,一下子转变成了对相关事情或者相关人的深切痛恨啦。
在当时那个时期,清朝对于永历帝的态度呢,是模模糊糊、不明不白的。有一部分人持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要彻底地斩草除根,把永历帝这个隐患给彻底清除掉,免得日后生出什么枝节来。而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呢,却有着不同的打算,他们想着把永历帝留着,想着可以凭借永历帝的存在去劝降各地呢,觉得这样或许能让那些还在观望或者抵抗的地方势力看在永历帝的份上归顺清朝。而且,留着永历帝还能起到笼络汉朝官员的作用呢,让那些汉朝官员觉得清朝对前朝皇室还是有一定的包容度的。就因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想法在清朝内部存在着,各方意见难以统一,所以对于永历帝到底该怎么处置,清朝方面就一直迟迟没能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来呢。
话说吴三桂当时做出了这样一个举动,他把永历帝给押解到了昆明这个地方。到了昆明之后呢,竟然对永历帝施以绞刑这种残酷的刑罚。就这么着,永历帝最终丢掉了性命。而随着永历帝的死去,曾经存在的南明政权也就彻底走向了覆灭的结局,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要知道,永历帝一直怀揣着复兴明朝的心愿,然而最终他却没能达成这一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啊,主要原因就是明朝发展到那个时候,国运已经走到尽头了,整个局势已然无法挽回,就如同江河日下一般,大势早就远去,任凭永历帝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改变明朝走向覆灭的命运啦。
要知道,时代的洪流往往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就像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单个人的力量或许显得太过渺小,很难去改变什么,更别说阻挡它前进的步伐了。就好比永历帝所处的那个时代,各种局势错综复杂,诸多势力相互交织,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一个人想要与之抗衡确实是极为困难的事情。然而,尽管如此,永历帝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不屈精神,却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在面对强权压迫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种面对强大势力依然能够保持不低头、不妥协的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赞许和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