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校外培训行为该消停了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4-20 02:37:54

教培人最无力的反驳是:有需求就应该有市场。

那些被“传销”的人,也是自愿加入的,是大家说的“有需求”吧,所以也“有市场”。但这就对吗?

毒品害人不浅,也是自愿吸的,是大家说的“有需求”吧,所以“有市场”。这就对吗?

很多市场行为,看似自愿交易,但是违法行为。

上一篇文章《整治教培机构违规行为,教培人集体破防了》,留言很多,大多数是“生气”的教培人留下的。

刘震云老师说:“世界上什么人最爱生气,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舅舅说呢‘看事情看得近的人容易生气,看得近你总觉得别人对不起你,看得长的人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

教育改革,教培机构违规行为的监管查处,是转向个性化和素质教育的关键行为,为什么家长和教培机构都反对呢?人都是讨厌变化的。

整个教育环境已经到了离不开教培的状态时,教培的建设初衷就已经变质了,教培不再是让孩子在这不良的教育环境里获得滋养从而独立成长,而是让孩子永远依赖。

当教培人仅仅用一句“有需求就应该有市场”来反驳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在家长拒绝报名时,你们还在死缠烂打;在孩子抗拒到机构上课时,你们却久久不审核退款;在市场需求这么“急迫”的情况下,你们却还用贩卖焦虑的手段。

是家长真的有需求呢,还是你们在不断刺激焦虑情绪、创造需求环境呢?

也有人说如果学校正儿八经地把孩子都教会了,家长怎么会傻乎乎地花冤枉钱在外面找补习机构呢?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他们认为的学校老师教会了的学生也在外面补习,这不就反驳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吗?

同样的问题,另一种反驳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教培市场的存在,会让更多的优秀老师因为逐利而流出市场,从而导致大家说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一般,但校外培训机构却把孩子教会了”的结果呢。

我们不抨击老师逐利,但教培市场的存在,会不会让好老师流向市场的现象变得普遍呢?

还有人说:如果打击教培,那么有钱人就可以花钱请一对一家教,那普通人请不起家教,为什么就不可以上低价的补习班来破局?

知道为什么普通人只能是普通人吗?就是因为普通人真的相信了教培人这一套说辞。

有钱人只是花了个零头的开支就给孩子安排上了家教,而普通人却拿出来全家开销的三、五成来给孩子报补习班,在投资行为上就已经错误了。你用了开销大头跟人家开销的零头去攀比,且你的低费补习班也远远低于别人一对一的效果,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就像现在已经是机器生产年代,你还用人力跟机器比产量,而不是比质量,能出头吗?

曾经也有教培的广告说“跟学霸做同学”。

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学校的班上也有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班上依旧会有成绩好的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呢?

在教培行业中,教培机构呈现一两个成功案例不能证明什么?所以不能轻信教培机构对外宣传的某某学生考到什么好学校。如果翻一下教培机构的真实效果数据,你会发现,无效的还是占大多数的。

我们在讨论教培机构的师资普遍存在欺骗性时,有人说现在很多教培机构招聘老师时都有985/211的学历要求。

如果说985/211是高学历的门槛,那么教培行业的门槛是不是该用985/211毕业的师范生呢?我查了一下,属于这个档次的师范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先不说现在教培机构很多没有用上以上学历的老师,现在还有很多教培机构的师资还存在大专学历的老师,在素质类培训机构更普遍。如果说教培行业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确实为很多大专生提供了去路。

你以为师资、课程有效性的隐瞒就是教培的欺骗性行为吗?

还远远不止。比如:你看到一只股票在疯涨,你以为再涨可期,你就买入,买入后就开始疯狂下跌,跌了一段时间,停止下跌出现回调,你以为支撑有力,继续买入,继续买入后,下跌无底。

市场欺骗你了吗?但你是自愿买入的。

很多教培人在反驳教培行为存在欺骗性时,他们经常会说:“没有人逼着家长去给孩子报班的,都是家长自愿的。”

就跟买股票一样,家长的情绪、焦虑是人性的表现,而主动消费是市场创造的一种假象,其实是市场利用了人性。你说它有错吗?它也没错,就像教培人说的那样,都是家长主动给孩子报班的。你说它没错吗?它也有错,现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发了,教育竞争更畸形了。

在教培行为中,曾经的我,相对认可“独立老师”,因为他们的收费模式,让家长更放心;因为他们的经营手段单一——口碑转化——让教学有保障。

当我看到头条有“独立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时,我觉得“独立老师”也该监管。

他问了:“独立老师,还是办机构?我认识的一个老师,她开班教数学,然后又找了一些老师去她那儿教其他科目,相当于房租和招生她来管理,收到的学费和老师分成。而我一直是独立的英语老师,有自己的地方,只带英语课,生源大多是转介绍来的,相对比较稳定,我也在考虑要不要开全科,找老师来带其他科目。万能的网友们,大家觉得呢?”

人是趋利的,能理解。但教育趋利,就变质了。

我认为校外的补习行为,无论是机构形式还是“独立老师”都该消停。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健康第一,独立第二。

卷赢了,父母得到了虚荣心的满足,教培机构得到了收益,孩子失去了自己。

把孩子自己还给他自己吧。

0 阅读:0
元化玩转趣事

元化玩转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