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战争频繁。而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晋楚两国的命运,更让一位流亡多年的公子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公元前634年左右,南方的楚国势力强盛,欲图称霸中原,企图北上。而北方强国晋国自晋文公上位以来,实力逐渐恢复。晋文公知晓楚王图谋,遂先下手为强,与楚国发生战争。
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之子。早年因晋国内乱,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历经十九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漫长的流亡岁月里,重耳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还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为他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耳流亡期间,曾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招待。闲谈中,楚成王问重耳:“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重耳思索片刻,郑重地说:“像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这便是“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

公元前633年,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弱小,难以抵挡楚军的强大攻势,于是派人向晋国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决定出兵救宋。然而,晋军若要直接与楚军交战,势必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为了寻找战机,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
晋文公先答应宋国的求救,并说明原因,让宋国先和齐、秦两国联系,请它们与楚交涉。同时,晋军先出兵伐曹、卫两国。曹、卫两国附属于楚国,晋军此举意在削弱楚国的力量。果然,楚成王见晋欲去救宋,便告诫其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与之交战。然而,子玉却不听从楚成王的告诫,执意要与晋军交战。
为了激怒子玉,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一面将子玉派来的使者宛春抓起来,一面私下对曹、卫两国说,许它们复国,并使它们告绝于楚。子玉得知后大怒,就带兵进逼晋师。晋文公见子玉中计,便命令晋军向后退却九十里,履行当年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这一举动不仅让晋军避开了楚军的锋芒,还赢得了道义上的主动。

子玉见晋军退却,以为晋军畏战,便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与晋军对峙于城濮(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西南)。城濮之战一触即发。
双方交战时,晋军三军齐出,阵容严整。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中军;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上军;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下军。而楚军也是三军出战,令尹子玉统率中军;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
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然而,晋军早有准备。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便令楚左军追击。结果,楚左军在追击过程中侧翼暴露,被晋中军和上军夹攻而溃败。
至此,楚军左、右两军皆败,子玉只好下令中军停止进攻,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乘胜追击,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城濮之战以晋军的完胜而告终。

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战后,晋军进入郑国衡雍(今河南原阳县西),并在践土(今河南花园口黄河北岸)修筑王的行宫,向襄王献俘。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并赋予他征讨不服从王室的诸侯的权力。晋文公要求诸侯“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无克祚国”。从此,晋国崛起为中原霸主,与楚国开始了长期的争霸斗争。
城濮之战的胜利,是晋文公智勇双全、正确指挥的结果。晋文公在战前充分分析了敌我形势,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他利用楚国君臣不和、军民不协的内部矛盾,以及楚国与齐、秦之间的利害矛盾,巧妙地争取了齐、秦两国的联盟,瓦解了楚军的联盟。在战斗中,晋军又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避开楚国主力部队的锋芒,以下军之佐首先对组成楚右翼部队的陈、蔡两国军队发起进攻,诱使楚军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战机,以中军和上军夹攻楚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此外,晋文公还善于收揽人心、争取与国。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教民以“义、信、礼”,使民能为己所用。在围曹救宋、拘楚宛春复曹卫、决战城濮等过程中,晋国君臣将帅无不认真运筹策划,甚至连役卒舆人也主动献谋出策。这种内部和睦、君臣同心、军民协力的局面,为晋国创立霸业奠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而楚国方面,由于君臣对战争形势的估计和意见不一,内部矛盾重重,导致应战力量被抵消。子玉作为楚军统帅,虽然勇猛但缺乏智谋,不听从楚成王的告诫,执意冒进,最终导致了楚军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