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一向被视为波罗的海“小国”的立陶宛,之前就因为涉台相关违背被中国“外交降级”。
但立陶宛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竟然做出了驱逐中国外交官的举动,而中国只用了8个字,进行了强硬的回击。
立陶宛为何选择以如此激烈的方式挑衅中国?立陶宛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中国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立陶宛的外交挑衅11月29日,立陶宛在没有任何征兆,并且没有提供任何缘由的情况下就将中国的外交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
不仅如此,立陶宛方面甚至要求中国的相关外交人员“限期离境”,也就是说,我们的外交官被立陶宛外交部给驱逐了。
这件事仅仅过去三天时间,中国就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应,毕竟立陶宛此次的行为太过挑衅。
有分析认为,此举可能是立陶宛借机向美国示好,近年来立陶宛在涉台问题上多次触碰中国红线,而美国对此表现出明显支持。
在国际社会频繁传递“抗中”信号的立陶宛,此次操作不过是继续沿用这一模式,强化其在美国战略棋盘中的地位。
立陶宛准总理帕卢茨卡斯此前明确表示,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代表处是一个“严重错误”,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
但他的言论并未得到一致支持,以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为代表的亲美势力,则一直试图通过反中政策维系其政治资本。
此次驱逐外交官的举动,很可能是国内强硬派的一次政治宣誓。
立陶宛地处波罗的海地区,这一区域因俄乌冲突和北约东扩问题,一直是大国角力的前沿。
外交冲突常常是内外压力的共同产物,但立陶宛选择了激烈的对抗方式。
然而对于一个小国而言,频繁参与大国对抗不仅风险巨大,还可能让自身陷入更大的孤立。
面对立陶宛突然驱逐中国外交官的挑衅,中方迅速作出反应,在12月2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我们的发言人林剑就此事进行了回应。
中方的强烈回应与立场在回应中,我们的发言人用“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八个字明确表明态度。
这种强硬的表述,不仅是对立陶宛行为的直接回击,也展现了中国在涉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中国外交部指出,立陶宛的行为严重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是一次粗暴的外交挑衅。
发言人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也是中国与任何国家建交的基础。
立陶宛驱逐中国外交官,显然违背了双方在建交时达成的政治承诺,破坏了两国正常的外交关系。
中方特别提到,立陶宛近年来在涉台问题上屡屡踩红线,导致中立关系持续恶化。
这次事件更是令两国关系雪上加霜,中方明确表示,不会容忍任何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
中方在谴责的同时,也释放了明确的反制信号,外交部表示,中国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以回应立陶宛的不当行为。
反制措施在国际外交中并不少见,此前中国曾针对立陶宛允许台湾设立代表处的行为,采取了多项经济制裁措施。
当时我们暂停了与立陶宛的出口信用合作,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调低对立陶宛企业的信贷评级。
这些措施不仅对立陶宛的出口贸易造成打击,也直接影响到其国内经济。
尽管中方的立场强硬,但依然留有余地,中国外交部强调,对话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立陶宛必须回归“一个中国原则”,停止一切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
中方的策略是一种“软硬兼施”的方式,通过强烈谴责和威慑性表态,表明在主权问题上的零容忍态度,但也通过呼吁对话,为两国关系留出缓和的空间。
立陶宛需要明白,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中频频挑衅并非明智之举,稳定的双边关系,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更是立陶宛自身发展的保障。
但立陶宛对中国的“仇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立陶宛驱逐中国外交官的背后,不仅是一次对外的外交挑衅,更是他们内部政治分歧的结果。
国内政治分歧与对华政策立陶宛准总理帕卢茨卡斯曾多次表示,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他公开承认,立陶宛此前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是一个“严重的外交错误”。
帕卢茨卡斯甚至提议通过恢复大使派驻的方式,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然而这一修复主张却遭到国内强硬派的激烈反对。
以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为代表的亲美势力,是推动对华强硬政策的主要力量。
在兰茨贝尔吉斯的任期内,立陶宛不仅与台当局建立官方联系,还公开呼吁欧盟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兰茨贝尔吉斯即将卸任,但在外交政策上,他依然试图留下深远影响。
在国际局势紧张的背景下,立陶宛一些政客利用民众对中国的陌生感,煽动民粹主义情绪以获取政治资本。
他们将中国视为“威胁”,并通过媒体和公开发言将这种情绪放大,形成一种“反中”风潮。
尽管立陶宛在中立关系降级后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国内强硬派仍将这些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打压”。
立陶宛作为北约成员国和欧盟的一部分,长期将对抗俄罗斯作为主要外交任务。
然而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立陶宛被赋予了更广泛的角色,不仅要对抗俄罗斯,还要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忠诚可靠”。
虽然准总理帕卢茨卡斯希望通过缓和对华关系,为立陶宛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但强硬派则认为,继续紧跟美国,利用反华立场巩固自己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最佳选择。
立陶宛的情况在欧盟内部并非孤例,捷克同样因对华政策的分裂而陷入外交困境。
捷克总统泽曼曾多次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开放态度。
然而捷克议会中的部分强硬派却在涉台和人权问题上对中国频频施压,甚至邀请台当局领导人访问捷克,就连外交官驱逐,并非立陶宛独有。
国际外交中的相似案例2021年,美国以“干预选举”为由驱逐多名俄罗斯外交官,俄方迅速采取对等措施,将美驻俄外交官驱逐出境。
也是在这一年,捷克政府指责俄罗斯情报部门参与2014年的弹药库爆炸事件,并以此为由驱逐数十名俄罗斯外交官。
俄方随即驱逐捷克外交官作为回应,双方的紧张局势不仅让两国关系跌至谷底,还影响了捷克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立陶宛是否吸取教训尚不得而知,但显然,驱逐外交官这一“强硬手段”并非解决外交问题的最佳方式。
类似的例子在中国的外交史上也并非首次,2020年,澳大利亚在国际场合多次指责中国,并呼吁对中国进行疫情溯源调查。
中方对此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对澳大利亚的大麦、红酒和煤炭实施进口限制。
然而在经济制裁的同时,中方仍保持对话渠道畅通,避免双边关系彻底破裂。
结语驱逐外交官其实更多的是情绪化操作,而非战略选择,对于小国来说,激烈的外交行为常常加剧国际孤立。
立陶宛驱逐中国外交官的挑衅行为,无论是为了迎合外部势力,还是为了内部分歧博弈,终究只是短视之举。
中国的强硬表态展现了主权不可侵犯的坚定立场,同时也释放出合作的大门仍然敞开的信号。
国际关系的核心在于合作与共赢,对于立陶宛而言,频频挑衅无法改变其小国地位,反而可能让自身陷入更深的孤立与困境。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北青网在2024年12月2日《立陶宛外交部要求我外交人员限期离境 外交部:强烈谴责 坚决反对》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