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之城到“弃城”?曾聚集10余万人,如今90平房子给1万就卖

春儿聊世 2024-10-20 22:16:56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甘肃玉门曾因石油而繁荣,曾辉煌不可一世。

数十年前,玉门聚集了超过十万的人口,因石油资源而兴旺不已。但是如今的玉门老城人去楼空,房价暴跌。是什么原因让这座曾经的“石油之都”陷入这样的境地?

上世纪初,这里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更是中国第一滴工业石油的诞生地。1938年,玉门油田开始开发,那时候,资源就是国家的未来。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石油是非常珍贵的资源。玉门油田在抗日战争时期提供了大量的战略资源,使得中国在抵御外敌时有了充足的燃料保障。几十年后,王进喜等“铁人”在玉门磨炼技艺,成为石油工人中的传奇人物。

建国后的数十年间,玉门油田迎来了井喷的黄金发展时期。

1955年,玉门市正式建立,1957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年产量高达75.54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78%。玉门成为“中国石油之都”,打出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彼时的玉门,不仅有先进的采油设备,还培养了一大批石油技术人才。60年代,玉门油田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前往全国各地支援石油工业的发展,一时间,玉门人几乎成为了全国石油战线上的代名词。

历史证明,盛极而衰似乎是自然规律。

在玉门的繁荣背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埋下了隐患。由于玉门油田地质条件的限制,油层较浅,开采相对容易,但也意味着储量有限。

自20世纪90年代起,玉门的石油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98年,玉门的原油年产量仅为38万吨,与1959年超过140万吨的巅峰时期相去甚远。

此消彼长,后起之秀的各大油田纷纷抢占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玉门油田进一步被挤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石油产量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停滞,这个结果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全面的,令人措手不及。

上世纪末,玉门开始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大量石油工人下岗,不少家庭不得不离开这座曾经的家园。2003年,为了给玉门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政府决定将市区搬迁到70公里外的玉门镇,建设新的城区。

新旧更替,老城区成了深冬的落叶,迅速开始凋零。

2005年,玉门油田总部搬迁至酒泉市,老城区的天塌了。随着油田职工和家属大量外迁,老城区的常住人口从鼎盛时期的13.5万人骤减到不到1万人。

曾经热闹的街道变得冷清,原本林立的商铺也逐渐关门歇业,房屋空置率高得惊人。无数家庭背井离乡,老城区成了被时代抛弃的一粒尘埃。

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的崩塌。在玉门老城区,房子已经不再按面积卖,而是整套整套地出售。一些老旧的房子,即使面积达到90平米,也只需要1万元就能买到。

那时候,到处都有处理房产的小广告,大街上萧条冷清,远不似往日的热闹非凡,整个老城区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和活力,曾经每逢佳节就人潮涌动、摩肩擦踵的城市,终是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

玉门位于祁连山地震带,本就地质不稳,再加上长期的资源开采,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对居民而言,生活环境变得愈发恶劣,不少人迫于无奈,选择了搬离故乡。

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玉门并未止步于此。

2009年,玉门选择了另一条路,开始发展清洁能源。

风电、光伏、光热等新能源项目开始蓬勃发展,为玉门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截至2022年,玉门新能源发电累计已达到597亿千瓦时,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作为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的历史记忆十分深厚。老城区的老建筑、铁人王进喜的雕像、老君庙遗址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亮点。

政府积极推动“怀旧游”,希望通过旅游业带动老城区的经济复苏,重新焕发老城的活力。如今,不少游客来到玉门,感受那段石油工业辉煌的岁月,在历史遗迹中寻找属于玉门的独特记忆。

玉门老城在历史中逐渐被淡化,玉门新城在朝阳中冉冉升起。

新城区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与老城区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新城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不再依赖单一的资源型经济。

如今,玉门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这座城市并未被困境击倒,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自我重塑。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陈旧中寻找生机,在历史的沉淀中,寻找城市的文化自信。

玉门从辉煌到衰落,再到探索新生的历程,是中国众多资源型城市的一个缩影,也为其他面临同样挑战的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资源或许会枯竭,但希望不会消失。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再生之路。

曾经为国家贡献无数资源的玉门,如今正焕发生机,向着希望不断地前进,未来的路上,有挑战和困难,相信在磕磕绊绊中,玉门最终能够找到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资料:

改革转型,老油田焕发“新青春”——光明网2024-08-30 04:55

0 阅读:0

春儿聊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