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红楼梦》里
晴雯看病,宝玉得付一两医药费
接着,最滑稽的一幕发生了
看到这里
有观众很迷惑
居然有人不认识钱?
朕得澄清一下
明清有钱人不知道怎么认钱,也不会找零
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元明清人民不认识白银
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
他们用银子结账时,又是如何找零的?
▼
一直以来
大家对白银误解很深
认为它从秦朝开始
就一直稳居市场结账榜单的C位
其实
直到元明清时期
白银才坐上了法定流通货币的宝座
在此之前
它只是一个单纯的商品
并没有货币功能
很少人知道
中国古代的金银铜开采量并不足
*银比铜开采得更少
无法及时供应市场所需要的铜币数量
百姓平时交税
不是用货币
而是用布帛粮食等实物
唐朝为了税收方便
实行两税法
让百姓统一用钱交税
市面上的铜币本来就不够用了
这下子更不够了
自建中定两税,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新唐书·食货二》
钱荒会拖慢经济马车速度
宋代交子和明初纸币的发行
都没能彻底解决钱荒
明朝钱荒问题出现转机
是因为美洲以及日本白银的流入
日本人主要是直接开采自己本国的白银
用于跟中国的贸易
欧洲人在美洲大量开采银矿
用白银大量购买明朝茶叶瓷器等奢侈品
明朝瞬间涌入了大半个世界的白银
市场有大把白银流通了
这才解决了钱荒问题
在国际上
为了从中国人手里赚回流失的白银
欧洲人也卖奢侈品给中国人
明清人民对欧洲商品需求极小
欧洲人根本赚不到中国人的钱
欧洲人只能眼睁睁看着
中国以惊人的贸易顺差把控着白银汇率
成了白银最多的国家
稳坐世界白银帝国的宝座
而在国内
随着欧洲代购商品数量激增
经济蓬勃发展
还促进了社会分工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人和有钱人也将白银用得风生水起
但并都不妨碍有钱人不认钱和不会找零
▼
在真实历史里
碎银像小石头一样
不但大小形状不一
而且是没有面额的
富N代没在市井里摸爬滚打过
不认钱,不会找零确实很正常
按照市场价值,银子一般分三种
咱再简单换算一下
明朝初期
1两银子=1亩良田=600斤大米
九品官员年薪=20两白银
按照现在的物价换算成人民币
明朝的一两白银
大概值10000元
如果按电视剧那么演
茶摊一碗茶卖几个铜钱
一个大侠掏出一两银子买茶
那场景就相当于
妥妥大题小做了
这样一对比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最小单位的一两银子
也是一笔巨款
根本用不起
作为巨款
银子这套找零操作就很复杂了
明朝大米一袋六两七钱
你拿十两锭子去买
老板得找你三两三钱
银子金额太大,老板找不开就得剪开
这就决定了银子找零有三大步骤:
称、鉴、剪
①称重
用什么称呢?
戥(děng)子
它精确到“分”
可以称出几两、几钱、几分的重量
②鉴假
银子不仅户部可以造
民间钱庄和豪门家族也能造
想造啥形状都行
像红楼梦的贾家就造了梅花形状的银子
这就让奸商钻了空子
他们经常在银子里灌铅
老板找零前,都得把银子对半剪开
看是不是真材实料
用什么剪呢?
夹剪
③剪碎
确定银子没灌铅后
老板就可以大展身手开剪了
老板不会像食堂阿姨一样手抖剪少了
他会一边称一边剪
这样老板就能剪出
“几钱、几分、几两、几角(毛)”的碎银找给你了
至于老板会剪成什么形状,看他心情
反正就没重样的
这样一轮折腾
明清有钱人花个钱是真TM累
小铺地摊更心累,收到银子经常会找不开
人们为了偷个懒
买贵重东西就用银子
去小摊喝茶吃包子就用铜钱
很少人喜欢带银子出门
因为它是真的重!
在电视剧里
皇上赏赐一千两白银
太监或宫女不费吹灰之力端来一大盘白银
大臣不动声色接住了
咱们来浅算一下
16两=1斤,1000两=62.56斤
现在1斤=10两,也就是,古代8两=现在的5两
古代的1000两=现在的625两=62.5斤
超市中袋大米=50斤
四舍五入
相当于太监宫女和大臣手持中袋大米
面不红心不跳
不是大内高手恐怕练不出这绝世臂力
▼
除了找零
银子还有更麻烦的漏洞
——灰色收入
银子最多能碎到“一角”,再碎就花不出去了
这时你得把“一角”碎银都存起来
要么卖给当街吆喝收破烂的大叔
要么卖给银铺,兑换更大的碎银
接着
银铺的银匠们将碎银熔铸成大银锭,再推出市场
熔铸就会产生损耗
有损耗就会有灰色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
有两个团体暗中获利
第一个是银匠团
他们要么偷碎银,要么报高损耗来赚钱
银匠偷“碎”漏“碎”的行为
为当时广大段子手提供了灵感
随便举两条也很好笑
第二个获利团体是地方官员
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
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税目合并成一条
百姓统一用银子交税
地方官员收到了太多碎银
需要将它们熔化铸成银锭后,再上交国库
熔铸碎银产生的损耗税叫火耗
一两白银收四五钱的火耗
这笔税全由百姓独自承担
考虑到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官员工资太低
康熙允许政府自留火耗,补贴”家用”
而官员为了中饱私囊,找各种理由多收火耗
各地贪污一年比一年严重
导致国库亏空
百姓荷包更空,民不聊生,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雍正上位后
下令火耗归公,严禁官员乱加税
上缴的火耗一部分填补国库
一部分给各地官员加工资
这才中止了这场偷税(碎)漏税(碎)的闹剧
上谕曰:“州县火耗原非应有之项,因通省公费、各官养廉不得不取给於此……各省能行者听,不行者亦不强也。”——《清史稿·列传八十一》
别看白银帝国名字好听
白银大量流入
短期看解决了钱荒问题
但长期看导致白银不断贬值
给明清带来了巨大的金融和腐败问题
还没等清政府找到方法解决
英国鸦片战争就找上门了
最后
中国打了败仗
赔了英国二千一百万白银
(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看到英国尝到了白银的甜头
各国纷纷攻打中国
从1842年到1912年
清政府陆续签下了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0多个赔款条约
要赔大概13亿两白银
民国政府接下了这笔烂账
一边借钱打战
一边还账
这笔烂账越滚越多
成了一笔无底洞
默默承担这一笔烂账的
是当年那群用不起白银
没吃过白银红利
却承受着白银引起的通货膨胀和贪污腐败恶果的
老百姓
参考资料
1.邓云乡《红楼识小录》2.黄阿明《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
3.布罗代尔《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
4.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
5.曾德昭《大中国志》
6.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