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个“巨婴”,孩子怎么成长?

曼文随心课程 2025-02-02 09:54:43

每次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半开玩笑地说“逃离原生家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感。

那句自嘲听上去轻松,似乎是对生活小插曲的调侃,但其中的深意,却往往让人隐约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情绪。

这并不是一时的情绪爆发,而是现代家庭教育的种种难题,一种无声的叹息。

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隐藏着父母在家庭角色上的失职,尤其是那种典型的“巨婴式”父母。

一、什么是“巨婴式”父母?

“巨婴式”父母,表面上是成年、有家庭的成年人,实际上在心理和情感上,仍然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既没有应有的成熟度,也缺乏应尽的责任感。

他们或许外表像个父母,肩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却往往让家庭教育的责任推向了另一端,造成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境。

这些父母通常有一个共性:情绪失控。

家里的任何事,似乎都要根据他们的情绪起伏来决定。

当事情不如意时,他们会失控、大发雷霆,而孩子成了无辜的受害者。想象一下,家里氛围原本温馨,但只因为父母的一句怒吼,气氛立刻变得沉重。

孩子无法预测父母的情绪,恐惧和无助在这种环境中悄然滋生。

我有一个朋友常提起小时候的经历: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会大发雷霆,把成绩单撕掉。

她说,那时的心情复杂到无法形容。

既怕父母的愤怒,又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更悲哀的是,父母的愤怒没有激励她去改进,反而让她产生了对失败的深深恐惧。

直到现在,她仍然害怕犯错,这种深植内心的恐惧,像烙印一样影响着她的一生。

二、情绪失控:父母的“自我中心”

“巨婴式”父母往往是情绪的主宰,家中的一切都围绕着他们的情绪波动转。

当孩子做错事、成绩不理想,甚至仅仅是打翻了杯子,这些父母的情绪就会失控。最让人无奈的是,这种情绪爆发往往使孩子处于无解的状态。

父母失控的愤怒让沟通变得困难,而孩子的负面情绪,则在这种氛围中像气球一样越胀越大,最终只能选择沉默和逃避。

曾有个朋友告诉我,父亲每次愤怒时,家里就像陷入了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只能等到暴风雨过去。

暴风雨过后,什么都没有改变,父亲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忽视孩子的需求。

这种情感的缺失,逐渐剥夺了孩子体验真正情感支持的机会。

他们在父母的怒火中,感到自己始终无法做到完美,长此以往,这种恐惧和无力感只会不断积压。

三、责任逃避:缺乏家庭教育的担当

除了情绪的失控,“巨婴式”父母,还常表现出一种对家庭教育责任的逃避。

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问题并没有被放在父母的心上,他们常把教育责任推给其他人——辅导班、亲戚朋友、甚至是学校。

父母自己,反倒在情感和责任上选择了缺席。

这样的家庭,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支持,家中更像是一个冷漠的机器,运行着,彼此之间却始终没有深刻的联系。

有一则新闻让我印象深刻。

一位父亲未能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理由竟然是“工作太忙,没时间”。

忙于工作固然是常态,但把对孩子成长的责任随意推卸,真的让人不禁反思:当父母缺席时,孩子能从何处获得应有的情感支持?

责任的缺失,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忽视。

而孩子在缺少陪伴和引导的情况下,往往形成了缺乏自信、对挑战避而不谈的心理。

四、孩子性格的扭曲:自卑与自我否定

如果说,情绪失控让孩子陷入无解的困境,责任逃避让他们缺少指引,那么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性格的扭曲。

父母的不成熟和不负责任,会导致孩子在情感上没有支撑点,逐渐形成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心态。

许多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觉得自己不够好,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

一位曾经历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年轻人说,小时候,父母的情绪总是忽高忽低,每当他犯错时,父母的愤怒像一把无形的刀,总让他感到自己永远不被接纳。

成年后,他依然感到自己不够好,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人际交往中,都会患得患失,深怕自己做错了事。

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压力下,他变得越来越缺乏自信,甚至在事业上也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由此可见,要打破这种“巨婴式”父母的魔咒,父母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陪伴与引导。

情绪的管理和责任感的担当,是父母必须学习的第一课。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树立榜样,传递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同时,社会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家长们增强教育能力。

通过心理辅导、育儿讲座等方式,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学会如何管理情绪,如何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支持。

只有当父母真正成熟起来,承担起责任时,孩子才能在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中,走向独立、自信,成就更好的自己。

0 阅读:9
曼文随心课程

曼文随心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