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不爱学,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思维懒得转

曼文随心课程 2025-02-02 09:54:41

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老师和家长:

为什么一些孩子明明有潜力,却在关键时刻掉队?

其实很多时候,答案并非他们的能力不行,而是思维上的懒散和不愿意主动思考。

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尤其是在初二这个年纪,许多孩子之所以感到学不动,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转换思维方式。

这让我想到,如果初二就能明确看出哪些孩子能上重点高中,哪些孩子不能,那该多好。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己,大家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少走弯路。

但是,现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许多孩子在这段时间里,甚至还在忙着适应“自己要适应”的这件事。

初二,是个充满转折的节点,学生们不仅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还要学会适应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数学这门学科上。

记得我曾经看到一个孩子,成绩还不错,平时看起来也挺用功,但是在数学课堂上总是满脸困惑。

那些所谓的“难题”似乎并没有难到他,但他却陷入了思维的迷茫。

数学,尤其是到了初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与图形,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数学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

然而,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种转变就像是从温暖的春天一跃进入刺骨的寒冬。

冷得他们手足无措,开始觉得难以忍受,最终得出“我做不来”的结论,放弃了。

01 思维的转变,才是关键

初二的数学不是真的难,而是它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往往让孩子们感到无法适应。

很多孩子习惯了那种被动接收的学习方式,到了初二,忽然要自己去分析、去推理、去解决问题,他们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应。

这就像是突然被要求举起一块大石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支撑这种重量。

举个例子吧,有个学生在数学考试前夕跟我说:“老师,我复习了好多遍,但感觉自己一点也没懂。”

我问他:“你复习了什么?”他说:“我背了公式。”

听到这儿,我简直哭笑不得:“背公式能解决问题吗?你得明白公式背后的逻辑。”

果不其然,第二天的考试里,那个学生背的公式像是打乱的拼图,结果一个问题都没能做对。

02 主动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数学的难点并不在于题目本身,而在于他们不愿意去思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他们觉得老师讲的东西太复杂,干脆就放弃了。

然后,你就看到这些孩子在考试中心态崩溃,成绩一落千丈。

而与此相对的,那些积极思考的孩子,却在课堂上像赛车一样,掌控着每一个加速点。

他们会主动提问,主动思考,即便面对困难的题目,也会冷静分析,逐步找到解决方案。

直到考试前,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再惧怕任何挑战。

03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反观那些成绩停滞不前的孩子,他们往往是在“被动接受”学习内容,而不是主动去理解,去思考。

你可以看到这些孩子总是低着头做作业,眼神空洞,似乎做着一个又一个无意义的任务。

他们就像是机器一样,在不停地运转,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没有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这些孩子并不是不聪明,而是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没有主动学习,他们总是觉得“反正我做不来,也不在乎”,直到中考那天,才突然发现自己早已被甩在了后头。

有个学生曾告诉我:“我一直觉得自己没天赋,所以从不主动去学习。”

等到他进入社会后,才意识到,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因为在职场上,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否自己做决定,能否面对挑战。

这种转变让他意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考试分数,而在于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教育的分流,是思维方式的分流

从初二开始,分流逐渐显现。

数学这一门学科,成了分水岭。对于那些没有及时转换思维方式的孩子,最终可能会在学习上掉队,走向职业教育的道路。

而进入职高技校的孩子,也许会在更具操作性的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向,但他们却失去了许多思考的机会,逐渐陷入了“被动接受”的循环,甚至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这个框架。

而真正的分流,背后往往是“选择”的问题。

能否主动学习,能否主动思考,是否愿意迎接挑战,决定了这些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回想起一个男孩的例子,初二时,他在数学上很挣扎,每天都在被动地跟着老师走。最终,他决定放弃学业,去做厨师。

两年后,他成了一个餐厅老板,甚至发消息给我说:“在我的厨房里,每道菜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思考。”

这让我深感触动,因为真正的能力,是能在任何岗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由此可见,孩子的未来,不仅仅是通过一次考试或一张成绩单来衡量的,而是通过他们是否愿意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来决定的。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培养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这种转变,孩子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0 阅读:6
曼文随心课程

曼文随心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