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老师让大家自行组队,你明明很想加入别人,却怎么也张不开口。参加工作以后,领导安排的方案明明不适合你,你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结婚后,你想让对方多陪陪自己,却不知如何表达,最终还因总闹别扭,被说成无理取闹……生活中的你,如果总出现这类状况,便很可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心理学家彼得·西弗尼奥斯在上世纪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生活中80%以上的冲突与误会,都是由于我们不会“述说”自己的想法造成的。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高情商?”底下有人回答道:“有话直说,坦白自我。”与人相处,沉默才是最大的绊脚石。真诚的袒露比任何“遮遮掩掩”都更能拉近心间的距离。
想要摆脱“述情障碍”,我们就必须学会勇敢表达自己,坦然地向别人描述自己的感受。
只有主动去沟通,大胆地表述心声,我们才能活出坦荡,走向幸福。
萧伯纳说: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以为沟通已经发生。”好多人坚信别人懂自己,一切无需多做解释。
殊不知在应当沟通时选择“什么也不说”,只会让我们失去本该拥有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士看到丈夫每天忙于工作,很少在家,便很想让丈夫多空出些时间,陪陪自己。
于是她向丈夫提过一个要求:希望他可以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
妻子本来想说,让丈夫少花点时间工作,多回家陪陪自己和孩子。
可碍于情面,后半句终究是没能说出口。
丈夫欣然接受了妻子的提议。
但他却以为,妻子让自己少花时间工作,是为了让他的生活不那么单调,多去培养些爱好。
于是,三周后,丈夫确实不那么忙着工作了,但却把多出来的时间,用在了高尔夫球比赛上。
妻子始终没有说出一句“自己想获得陪伴”的话,却以为自己已经表达得足够清楚。
她没想到丈夫竟然如此“无情”,便又开始和丈夫“冷战”,更加什么话也不说了。
丈夫看到妻子闹脾气,心里也很委屈,他觉得自己已经按照妻子说的做了,她却还是不满意。
两人的关系,也因“无话可说”,变得越来越差,最后在终日的沉默中,跌入冰点。
看过这样一句话:
“感情中怕的不是总在争吵,而是双方总无话可说。”感情的破裂,往往并不是因为吵架,而是因为那因沉默不断产生的新的误会。
生活不是一场独角戏,心中的想法只有表达出来,才具有意义。
与人相处,既要用耳朵,也要用嘴巴。
一味靠沉默去逃避是没有用的。主动去表达,才能打破隔阂,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心理学家说过:
“我们的真实想法,有时可能会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但是你不带恶意的勇敢表达,会让对方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不要因为害怕矛盾就什么都不说。问题的解决,靠的并不是沉默,而是发自内心的沟通。
电影《绿皮书》中的托尼是一个白人痞子,为人暴躁而喜欢打架;唐是一名黑人音乐家,为人彬彬有礼,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谁能想到,两个月之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竟然成了亲密好友。
一路上他们有很多不同想法,可哪怕是争吵起来,他们也始终没有放弃与对方主动沟通。
有一次,托尼无意间看到杂货店门口摆着漂亮的纪念品石头。托尼很想带一块回去给妻儿,可实在没钱。这时他碰巧看到了地上有一块散落的,就偷偷捡起来,带回车上。
得知此事,唐毫不掩饰地向托尼说了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虽然托尼的石头是从地上拿的,可那毕竟是杂货店东西,应当归还。如果托尼想要,自己愿意出钱,为托尼买一个。
托尼起初觉得自己的行为不算“偷”,极力争辩。后来他却在交谈中被唐说服,主动归还了石头。
这一幕是两个人相处模式的缩影:这一路上,他们对好多事情都有不同意见,却始终没有刻意遮掩自己的看法。最后他们也在互相理解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挚友。
影评人说《绿皮书》表面是写给黑人的旅行手册,其实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指南。
托尼和唐向我们展示了:有时,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反而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你不说,别人就永远无法理解你;你懂得去表述自己想法,好多问题也就引刃而解。
慎言不是不言,在必要时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冲破猜忌与误解的藩篱。
朋友小孙曾在朋友圈中讲过她自己的故事。
作为长女,小孙从小就不敢去表达自己的喜好,后来她参加了工作,也很少去表达什么。
每当领导安排任务时,大家都积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唯有她什么也不敢说,最后不得不去从事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时间一长,大家似乎都养成了习惯,每次分配时都把“最难”的任务留给她。
后来的小孙终于“忍无可忍”了。在某一次会议上,她抱着“必死”的决心向众人诉说了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以及想去处理怎样的工作。
没想到听了她的话后,领导毫不犹豫地把她想要的任务分给了她,同事们也都毫无异议。
后来她才明白,由于她平日里“什么也不说”,同事们都不知道她到底想要什么。
大家还以为她就想干一些有难度的工作去挑战自己,于是主动把那部分任务留给她。
这件事让小孙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也让她意识到:
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真的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其实,表达自我、有话直说,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以下几点建议,帮助你学会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走出“述情障碍”:
1.认清内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诗人里尔克曾说过:
“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唯一的办法:请你走向自己的内心。”所有表达的前提都是,看清自己,然后接纳自己。
通过不断向自己提问,或是使用思维导图,我们首先要剖析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然后,我们需要接纳它们,哪怕这些想法让我们显得“软弱”。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向别人表达合理需求,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只有我们先理解了自己,别人才能理解我们。
2.主动表态,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生活需要主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想要化解误会和矛盾,不能只依靠等待。
无论是主动打个电话,还是主动写一封信,甚至只是看似无意地提一句,都会有巨大作用。
人生的事说到底还是要自己负责,不要害怕去做第一个打破僵局的人。
3.“30秒法则”,抓紧说话的时机
研究显示,人专注去听对方表达的时间,最长不过30秒。各大平台的广告,也很少有超30秒的。
管理学大师麦肯锡提出了“30秒法则”,他认为一切沟通都应该在事情最初发生的30秒内完成。
一旦错过这30秒,后面哪怕再多花几个小时,都远达不到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沟通宜早不宜晚,表达宜短不宜长。
与人沟通,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之前可以在脑海中多过几遍,再以时间或逻辑顺序准确阐述出来。
只有抓住那30秒的宝贵机会,才能达到最好的“述情”效果。
松浦弥太郎在《超越期待》中说:
“比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有勇气的人更重要,所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吧,这是交流的第一步。”述情并不是找开脱的借口,更不是一味地诉苦,而是让我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你必须先学会勇敢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之后才能真正做到爱自己,尊重自己。
学会述情,我们才能打通心与心之间的城墙,才能拥有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机会。
学会述情,我们才能不为内在的枷锁所困,在开放中走向更轻盈,更自由的人生。
此后,倘若始终没有人愿意听你倾诉心声,也请你把灵魂的声音呼唤给山川草木。
你口中的一字一顿,皆是你生命的力量;你言下的喜怒哀乐,皆是你活着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