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首都有11个候选城市,毛主席摇头:只有一个可行

海瑶评过去 2024-08-26 03:10:33

1949年,新中国首都有11个候选城市,毛主席直言:

除了北平,其他城市都不行。

有人建议应该定都广州,也有人说重庆才是最佳选择,身处西南边陲,战略位置十分安全。

除此之外,还有11个最佳候选城市,这11个城市一个比一个发达,但毛主席却将他们一一排除,最后只选中了北平一个城市。

其他城市为何全部落选?11个候选城市分别是什么?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首都11个候选名单之谜。

一 首都选址

1949年1月,西柏坡召开了一场大会,会上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很快就要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了,定都问题却还没有一个结论,在历史上,定都不是在西安就是开封,我想听听各位的意见,我们的首都到底应该定在哪里?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开始议论纷纷,其中就有当时在东北局任职的王稼祥。

王稼祥结合我国历朝历代的定都历史,最后总结出了一份候选名单,上面有11个城市,几乎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城市。

一开始大伙并不看好这11个城市,甚至还质疑起了这张名单,但王稼祥是何人也?

他是我国第一位驻外大使,24岁进入宣传部工作,参加过长征,进军过军委,在东北局任职时,他还不到50岁。

可以说在众多干部中,王稼祥深得毛主席信任,加上他本身文化水平高,还喝过不少洋墨水,因此,王稼祥列出的这张名单,其实是最符合当时国情的一张名单。

先来看名单上的第一个候选城市,它就是哈尔滨。

在1949年之前,毛主席最看好的城市也是哈尔滨,他还特地给哈尔滨取了一个代号——特别城市。

可以说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产生了在哈尔滨定都的想法,为了迁都,当时中央还将河北承德作为临时居住地,可见哈尔滨已经被内定为首都。

不得不说哈尔滨的优势十分突出,最明显的就是地理位置,哈尔滨在我国东北,邻近苏联,而当时我国和苏联正处于蜜月期,如果定都哈尔滨,那么和苏联的往来将更加方便。

其次新中国初期的重工业都集中在东北,哈尔滨的工厂多,经济发达,此地也被称为“共和国长子”。

与此同时,哈尔滨人口多,发展快,不管怎么看,都是个建都的好地方。

本来定都哈尔滨已经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桩意外,辽沈战役展开,老蒋疯狂往东北增兵,这下东北也不太平起来,定都哈尔滨自然也成了泡影。

其实如果老蒋不增兵,哈尔滨也并不适合作为首都,一来哈尔滨气候太寒冷,冬天低至零下十几度,并不适合居住。

另一方面,哈尔滨距离南方地区太远,管辖起来很不方便。

最后,哈尔滨的地理优势,其实也是一大劣势,距离苏联太近,有助于两国的友好关系,可一旦关系恶化,哈尔滨的处境就会变得十分尴尬。

最关键的是,哈尔滨人口流动太大,作战起来,逃到哈尔滨避难的人比较多,战争停止之后,这些难民就会逐渐散去,也就是说,哈尔滨的常住人口不多,劳动力也并不丰富。

定都并不是一件小事情,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想来想去,毛主席最终否决了哈尔滨。

去掉哈尔滨之后,还剩下10个备选城市,这10个候选城市分别是什么?

毛主席为什么一一排除,最终选择在北京定都?

二 六朝古都

在哈尔滨之后,便是第二个、第三个候选城市,也就是洛阳和西安。

这两个城市出现在候选名单上时,呼声是很高的,从西周时期到唐朝,我国首都要么是洛阳,要么就是西安。

尤其是西安,六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和洛阳一样,二者都处在新中国的正中心,气候适宜,地势平坦。

不同的是,洛阳地理位置更加封闭,军事优势突出,而西安的经济则更加发达,在经济上更具优势。

然而不管是洛阳还是西安,毛主席都不看好。

洛阳的谐音是“落阳”,在寓意上并不好,新中国应该是一轮骄阳,而不是“落阳”。

西安历史悠久,但古往今来,但凡建都西安的王朝,其实都没过多久便覆灭,从历史上来说,西安、洛阳其实并不适合建都。

因此,这两座城市也被排除。

第四个候选城市是上海。

和洛阳、西安比起来,上海的优势十分突出,早在民国时期,上海就是全国有名的发达城市,这里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经济蓬勃发展。

可以说,在11个候选城市中,没有哪个城市的经济条件能超过上海,只不过光凭经济优势也不行。

上海在其他方面有着明显的短板,最致命的就是当时上海还没能解放,王稼祥列出11个备选城市时,上海还处于老蒋控制中,谁也不知道上海何时解放,这为定都上海埋下了一条不稳定因素。

其次,上海位于东南沿海,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一旦发生战事,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上海,作为首都而言,不应该选择如此暴露的城市。

筛选掉上海后,第五个候选城市则是武汉,武汉地处中原,各方面条件比较均衡,但正因为均衡,这也导致武汉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在其他城市的比较之下,武汉的闪光点几乎不复存在。

第六个候选城市是重庆。

可以说,在11个候选城市中,重庆的呼声是最高的。

首先,重庆位于西南大后方,就算爆发战争,我国也能保全重庆。

其次,重庆地势多变,山地比较多,此地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有利。

在许多内陆城市中,重庆是少有的临近东南亚的,交通方面也比较便捷,不管怎么看,重庆都很适合建都。

但另一方面,重庆也有着无法抹去的弊端,那就是封建残余。

老蒋曾在重庆“安家”,即便是在解放后,这里也遍布着许多特务,再加上一些地痞流氓,导致重庆民生极其不稳定,隔三差五就会发生暴乱,在不稳定的环境下建都,这是不现实的。

此外,老蒋无时无刻不准备反扑,作为曾经的“老宅”,老蒋势必会对重庆发起攻势,这样一个充满风险的城市,并不是定都的最优选择。

和重庆同样的,第七个候选城市成都也被排除。

成都和重庆条件差不多,胜在地理位置,却输在社会成分上。

排除掉了前7个城市,剩下可供选择的就只有4个城市,在这4个城市中,毛主席是越看越头疼,完全选不出一个中意的城市。

这4个城市分别是什么?毛主席为何对它们不满意?

三 定都北平

在11个城市中,毛主席先是否定了哈尔滨、洛阳、西安、上海、武汉、重庆和成都,这样一来,剩下可供选择的就只有4个城市。

其中一个就是广州。

广州和上海的情况差不多,在经济方面的优势十分巨大,慈禧时期,广州就作为我国的通商口岸,此地引来了许多外国人经商,商业空前繁荣。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地处沿海,经济异常发达。

但同样的广州的劣势也十分突出,广州位于沿海,当时我国海上军事力量有限,1949年在没有海军的情况下,我们是没有足够的力量捍卫广州的。

像广州这样的发达城市,很容易被列强盯上,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城市,同时又没有海军可以庇护,广州可以说是列强眼中的一块香饽饽。

出于安全考虑,毛主席只能忍痛割爱,将广州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出去。

排在广州后面的就是南京。

南京在诸多城市中,无疑是名列前茅的。

南京有一个名号,叫做“龙盘虎踞”,也就是说此地有龙虎之气,作为都城是很合适的,在古代的南京也很受重视。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担任过不少王朝的首都,可往往这些定都南京的王朝,统治时间都不长久,要不了百年时间就会被推翻。

从东晋到齐梁王朝,他们存活的时间更是短之又短,要说稍微气数长一点的王朝,就是明朝。

然而明朝在后期便迁都北平,再往后看就是南京政府,他的命运和其他王朝一样,都是昙花一现。

从历史上来说,南京作为都城是不合适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两个原因,一是抗战中南京受损严重,当地老百姓死伤惨重,后来的南京大多都是其他地方迁徙过来的人,这就导致劳动力欠缺,人口也不够密集。

其次,南京曾经是蒋介石的地盘,这里残留着许多特务分子,对社会治安而言,一直是一大威胁。

即便是在解放后,南京也不是很安宁,从这点来看,南京并不适合作为都城。

毛主席排除了一大堆城市,总结出一点:

南方城市大多都有残余势力留存,他们不适合建都,真正能作为首都的,必须是北方城市。

11个候选城市落选了9个,剩下两个城市分别是延安和长春。

延安市革命火种的发源地,革命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可延安实在是太穷了,深处内陆,使得它的经济不够发达,正是这点原因制约了延安。

再来看长春,长春是东北重镇,这里工业发达,人口繁多,本该是最适合建都的城市,但在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长春被敌军炸毁,许多设施都不复存在。

由于受损太严重,一时半会也难以重建,当时预计的建国时间是1949年10月,留给长春的时间完全不够拿去重建,就这样,长春也被排除在外。

11个候选城市,全部被排除,就在众人为首都选址苦恼时,王稼祥向毛主席推荐了一个城市,它就是北平。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和叶帅都很看好北平,早在北平解放时,毛主席就特意叮嘱过:

北平不能打,务必要和平解放。

叶帅带领军队进入北平时,也十分注意北平建筑的完整性,可以说两人都打算将北平作为我国首都。

更重要的是,北平是明清首都,将它作为新中国首都,更容易让人接受。

其次,北平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往北隔着东北和苏联相望,往南则是天津以及南方各大城市,西部是革命圣地延安,东边也不靠海,海上位置十分安全。

天时、地利、人和,北平全都具备,王稼祥很看好北平,毛主席也一致赞同。

最终会议敲定,将北平作为我国首都,在这之后,毛主席还加上了一条:

北平改名为北京。

这也意味着新中国和明清划分了界限,代表着封建时代的结束,新中国的征程正式启程。

直到今天,北京依旧在我国东部熠熠闪光,它守着祖国的万里河山,在北京的带领下,其他11个落选的城市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这也证明了伟人的高瞻远瞩,更证明了新中国国运飞黄腾达。

11 阅读:5345

海瑶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