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派蓝玉率领15万大军北征。大军出了大宁,行军到了庆州,得知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正在捕鱼儿海,捕鱼儿海这个地方距离明朝的都城南京非常远,脱古思帖木儿便觉得自己可以高枕无忧,无需担心明朝的军队会征讨到这个地方,时不时地还骚扰一下明朝的边境,
蓝玉率领大军已经到达距离捕鱼儿海40里地的地方,但是仍旧没有见到元军的踪影。跟随蓝玉一起出征的定远侯王弼有些慌了,对蓝玉说:“我们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伐,已经深入到了漠北,还是一点收获都没有,若是如此班师回朝的话,该如何向皇上交待呢?”
蓝玉便下令军队暂时驻扎,但是不能生烟火。蓝玉想要到了晚上趁着夜黑风高,赶到捕鱼儿海的南边去,打脱古思帖木儿一个措手不及。
脱古思帖木儿仍旧做着自己的黄粱大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即将来临。
元军以为明军缺少粮草,是不敢深入漠北的,所以并没有加以防备。似乎上天也在帮助蓝玉,在蓝玉突袭的那一天,突然刮起了风沙,漫天黄色的灰尘压根看不清有没有人影。等到明军突袭到了脱古思帖木儿营帐外的时候,元军这才发觉。
但一切都晚了,蓝玉此战大获全胜。
不仅俘虏了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而且还俘虏了七万多人;除此之外战利品也很丰富,光牛羊骆驼等就是15万头,其他还有兵器、图书等。
只有北元的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天保奴等十几人侥幸逃走。
这一战,对于明朝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不仅稳定了明朝的北疆,而且让明朝的统治更加顺利;正因为此战意义如此重大,蓝玉的功劳自然是无需多言的,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将蓝玉封为凉国公。
要知道除了朱元璋的儿子们,爵位最高的便是“公”;如此一来,蓝玉便成为与开国功臣徐达还有常遇春一般的存在。
但就是这样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朱元璋发动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不仅将蓝玉处死,而且还将其灭了三族。受蓝玉案牵连的人数多达15000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洪武二十年是蓝玉一生第一个转折点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还在时一直跟随姐夫南征北战。因作战勇猛,不断得到擢升。开平王是在洪武二年病逝的,在病逝之前向朱元璋推荐了自己的小舅子蓝玉。不过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太重视蓝玉,一直到后来蓝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彻底让朱元璋相信,自己确实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悍将。
洪武二十年可以说是蓝玉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不管蓝玉如何英勇也只能说是小打小闹,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但洪武二十年这一年,朱元璋将蓝玉任命为左副将,跟随大将冯胜还有傅友德前去征讨纳哈出部。
纳哈出部在东北地区,首领纳哈出是元朝的老将,在元朝灭亡的时候曾被明军俘虏;被放回以后养精蓄锐仍旧与明朝作对,甚至想要找机会与明朝争夺中原地区。
在征讨纳哈出之战中,蓝玉的表现非常英勇,多次立下战功。但是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此次征讨的损失极为惨重,而蓝玉也因此成为大将军:
明军在征讨纳哈出的同时,也派人前去劝降,希望纳哈出能再次归降与明廷。纳哈出见大势已去,便决定率部归降,便派人前去冯胜大将军告诉冯胜自己归降的意思。纳哈出能够归降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冯胜随即派蓝玉前去受降。
蓝玉特地设了一个酒宴来迎接纳哈出,在酒宴上纳哈出端着酒杯前去给蓝玉敬酒,但是蓝玉并没有接受,而是将自己身上的盔甲脱下来,让纳哈出穿上。蓝玉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让纳哈出打心眼里先臣服于明朝,然后才能敬酒。
纳哈出自然是不愿意,便用蒙古语与自己的随从说起悄悄话。
蓝玉这一举动,一时间让整个酒宴陷入了僵局。
常茂身边的翻译告诉常茂纳哈出想要逃走,常茂随即便上去阻拦。
在混乱中双方打了起来,纳哈出受了伤,便被带到了冯胜那里。冯胜对纳哈出自然是以礼相待,纳哈出部还有其他的首领也受了伤。
之后冯胜率领大军班师回朝,没想到纳哈出部偷袭明军,让冯胜部几乎是全军覆没。
回到京城以后,冯胜边带着常茂前去向太祖请罪。朱元璋认为冯胜作为大将军也有责任,便将冯胜的大将军印给收了回来,之后便将蓝玉封为大将军率领全军。
可以说此时的蓝玉,人生又上了一个台阶,成为一军的统帅。
与此同时,脱古思帖木儿继承北元皇帝之位,经常骚扰大明边境,便有了开头的一幕,蓝玉奉朱元璋之命率领15万大军深入漠北,在捕鱼儿海大获全胜。经此一战,北元无力与明朝相抗衡,对朱元璋来说统治整个大明王朝也更加的顺畅。
奏报传到京城,朱元璋大喜,即刻下诏奖励慰劳蓝玉等人,并且将蓝玉比作汉代名将卫青一般的人物。
紧接着蓝玉一鼓作气攻占了哈剌章营,在此处俘获了人、畜六万多。
蓝玉此次北伐可以说战果丰硕,朱元璋对其大加封赏,赐予太子太傅的称号,晋封为凉国公。要知道这个称号是极为难得的,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也不见得一定能获得这个称号
此番封赏以后,蓝玉便成为与自己的姐夫开平王常遇春、魏国公徐达一般的存在,同样会被记入史册,名垂青史。可以说此时的蓝玉已经占到了自己人生的顶峰,但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越是到了最得意之时越是应当低调从事,不可过分张扬。
若是守不住本心的话,很容易从高高的悬崖上重重地摔下来。
更何况给蓝玉封赏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个非常苛刻的君王。即便是犯点小错,很有可能受某个人的牵连被处死,更何况是大错呢?
蓝玉案牵连15000多人从洪武二十二年到洪武二十四年,蓝玉仍旧没有闲着,先是奉命前去督修四川城池,之后又前去平定施南、忠建二宣抚司南蛮的叛乱,紧接着又平定了都匀。
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又命蓝玉前去征讨月鲁帖木儿叛乱,蓝玉将月鲁帖木儿父子二人皆擒获送往京城处死,并且将其部众全部招降,蓝玉班师回朝。
其实凭着蓝玉多次立下的战功,若是安分守己或者是“急流勇退”的话,还是很有可能安度余生的,毕竟蓝玉的身份比较特殊:
他既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
又是朱标太子妃常氏的甥舅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有多重视。
蓝玉显然没有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不仅没有对朱元璋的封赏感恩戴德,反而抱怨:
“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
'我不堪太师耶!’
'比奏事都不听,益怏怏。’”(《明史·蓝玉传》
“宋”指的是宋国公冯胜,“颖”指的是颖国公傅友德。很显然蓝玉对自己仍旧居于冯胜与傅友德两位老将之下心怀不满,甚至想要居太师的位置才满足。
原本太祖给蓝玉的封赏就是很多将领可望不可即的,但因为蓝玉对这些封赏的不满,反而让这些封赏成了讽刺。蓝玉既然能说出这么多不满的话,自然也会在表现出对这些封赏的不满。可以这样说:蓝玉是满腹的牢骚,而朱元璋则是满腹的不满。
刚开始蓝玉是“劳苦功高”,朱元璋自然不会对蓝玉怎么样;但随着蓝玉越来越过分,朱元璋对蓝玉不满的情绪也是越积累越多,能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爆发。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诉朱元璋:凉国公蓝玉居然同景川侯曹震、东伯何荣、礼部尚书詹徽等人密谋造反,想要在太祖前往南郊亲自耕作的时候对太祖行不轨之事。
有人谋反,作为一国之君又如何能容忍呢?
朱元璋即刻下令将蓝玉抓了起来,不仅灭了满门,而且诛灭三族;这便是明朝初期“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蓝玉案牵连非常广,达到了15000多人。
朱元璋还专门让人撰写了《逆臣录》,让所有的百姓还有官员都知道蓝玉的罪行,为的就是以儆效尤。
朱元璋处死蓝玉等人,究竟为何?但朱元璋处死立下赫赫战功的蓝玉,真的是因为蓝玉想要谋反吗?
我倒不这么认为!
关于蓝玉是否真的想要谋反,随着蓝玉等人被处死,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不过蓝玉“自恃功高”,做下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却是事实:
随着蓝玉功劳越来越多,朱元璋对其也是格外的厚待。但是蓝玉仗着自己的军功肆意妄为,自己养了几千个义子、庄奴,这些人仗着蓝玉的权势为非作歹,蓝玉不仅不加以管教,自己甚至比他们更加的过分。蓝玉曾经强行占有东昌百姓的田地,此事被御史得知后,前去追查蓝玉,没想到被蓝玉直接给赶走了。
蓝玉北征在班师回朝的时候,到了喜峰关这个地方,因为守城的将士没有及时地开门,没想到蓝玉直接叫人将城门给撞开,直接通过了喜峰关;这件事情被朱元璋得知后,对蓝玉很是不满。
另外还有人说蓝玉在北征的时候,强行占有北元皇帝的妃子,使得元妃自杀而死。朱元璋还因为此事问罪蓝玉,本来朱元璋是打算将蓝玉封为梁国公,但是因为蓝玉逼死元妃一事,而将“梁”改成了“凉”,将蓝玉封为凉国公。并且将蓝玉所犯下的过错,刻在蓝玉世袭的凭证上。
但很显然,蓝玉并没有因此而反省自己的过错,反而是越来越过分丝毫不知道收敛,甚至在私下里抱怨不断,埋怨太祖没有将自己的封为太师,认为太师才配得上自己。
......
蓝玉做下的种种不法的事情,积累的越多,便让朱元璋对其越来越不满。
我们再想一下:蓝玉为何要谋反?难道为了一个太师的称号真的至于谋反吗?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是这样说的:
“蓝凉公非反也、虎将粗暴,不善为容,彼犹沾沾一太师,何有他望!富贵骄溢,动结疑网、积疑不解,衅成钟室。”
谈迁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蓝玉这个人性格比较粗鲁,也不懂得如何讨好别人,而且还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人,因为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他容易骄横跋扈,人一旦骄横跋扈了,便很容易惹祸上身。
可以说蓝玉虽然骄横跋扈,但其实他对朱元璋的威胁是很小的。
但既然对朱元璋的威胁很小,朱元璋为何非要发动“蓝玉案”,处死了15000多人呢?
究其原因只能是一点:蓝玉虽然对朱元璋的威胁很小,但他对皇长孙朱允炆威胁是很大的。
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便将自己最宠爱的嫡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而且一直按照未来皇帝的标准对朱标加以培养。可以说朱标是整个大明王朝,权力最大的一位太子,不仅因为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而且是因为朱元璋确实对这个儿子极为信任。
从洪武元年一直到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一直在为太子朱标登基称帝布局,想让自己的儿子能够安稳地登上皇位。
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突然病逝,让朱元璋二十几年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太子朱标病逝
朱标一死,皇位继承人的人选便成了一个大问题。但朱元璋还是想要将皇位传给朱标一脉,便选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朱雄英已死),将朱允炆立为皇长孙。
我们前边已经提到,蓝玉是朱标太子妃常氏的甥舅,若是常氏所生的儿子被封为皇长孙的话,蓝玉自然会全力支持其登上皇位。
但是朱允炆并非常氏所生,而是朱标的次妃吕氏的儿子,太子妃常氏病逝后,朱元璋便将吕氏扶正,成为继太子妃。而朱允炆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嫡子,被封为皇太孙。
朱允炆的性格仁厚,也可以说有些软弱。
他自然害怕自己继承皇位上,控制不了朝中这些老臣,尤其是能征善战的功臣。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时,开平王常遇春、魏国公徐达已经病逝,朝中军功最为显赫的便是凉国公蓝玉。
朱元璋为了能让自己的孙子顺利继承皇位,便发动了“蓝玉案”,不仅将蓝玉处死,而且还将其党羽全部处死。
蓝玉案持续了多年,一直持续到朱元璋发动“胡惟庸案”,所以很多人会将“蓝玉案”与“胡惟庸案”并称为“蓝胡之狱”,毕竟这两个案子有很多的共同点:
牵连甚广
大部分被处死的都是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子女
其实说白了朱元璋就是在为皇长孙朱允炆铺路,因为就朱元璋本人来说他也在担心自己的孙子驾驭不了这些老臣。
蓝玉谋反被杀,不过是朱元璋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只有将蓝玉灭族,朱元璋才能彻底地放心。
只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自己将能征善战的开国功臣们几乎全部处死,在自己的儿子朱棣靖难时,朱允炆几乎是无将可用,最终导致失败。
若是蓝玉或者哪位大将在的话,朱棣或许不敢直接靖难,或者说即便是靖难,也很难成功;只能说朱元璋想到了其一,而没有想到其二。
结语蓝玉作为一个立有赫赫战功的大将,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尖之下,而是死在了一个自己心甘情愿追随的君王手里。
说他冤枉,还真不冤,毕竟他确实恃宠而骄,做下了很多不法的事情;
但若说他冤,又有些冤屈。
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杀了太多的功臣。
蓝玉作为太子妃常氏的甥舅,成为朱允炆最大的威胁,也因此成为朱元璋的第一个要除掉的目标;也可以说,若是太子朱标不死的话,蓝玉大概率情况下是不会被处死的,毕竟蓝玉作为太子妃常氏的外戚,是太子朱标所需要的依仗的势力。
即便是蓝玉有些过错,朱元璋为了儿子朱标能稳坐皇位,也会将蓝玉留下来辅佐朱标;
但命运就是爱开玩笑,
太子朱标突然病逝,打乱了朱元璋所有的计划。
而蓝玉,便是太子朱标病逝后,“陪葬”的一位大将。
参考资料:
《明史-蓝玉传》
《明史其实超好看》
《明通鉴》
《逆臣录》